屡查屡犯问题界定标准(查痕)

长期以来,看本子查记录等“留痕检查”方式,成为各级下基层检查调研的标配动作,虽诟病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大行其道者仍不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屡查屡犯问题界定标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屡查屡犯问题界定标准(查痕)

屡查屡犯问题界定标准

长期以来,看本子查记录等“留痕检查”方式,成为各级下基层检查调研的标配动作,虽诟病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大行其道者仍不少。

的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看本子查记录确实能够直观了解工作落实情况,也能起到一定的督促基层抓好落实的作用,但如果仅仅把台账、登记统计的留痕情况,作为衡量工作实效的指标,则有失偏颇,既无法准确评价基层工作,更会给基层带来较大负担,甚至造成形式主义。

简单看本子查记录之所以屡批不绝,个中原因绝非检查者不作为那么简单。众所周知,涉及基层工作的指标体系繁杂,准确衡量评价绝非易事。虽然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大多数地区基础数据采集制度尚不完善,数据库还远没有建立起来,有限的数据指标又互不关联,难以支撑精确全面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看本子、查记录”的老招数,不失为既简单易行又能稳妥免责的办法。可见,老办法盛行的背后,既有检查者简单懒政的主观原因,也有数据基础建设滞后带来的难以精确评价的客观原因。

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需要系统用力多管齐下。根本的还是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标准,把握“痕”与“绩”的关系,把必要的数据检查与泛化留痕要求区别开来,该查的不能少,同时严防检查者的简单随意;加强问责和监督,让不求实效敷衍塞责的形式主义做派无处遁形;加强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基层数据采集制度,将“本子、记录”等孤立静止的传统指标升级融入系统齐备的基层治理大数据,为各级精准评价督促创造条件,减轻基层机械应检重复备查的负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