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喝茶的真实生活(从鹤唳华亭了解宋朝)

说到茶,想必第一反应是中国人的国饮。国人饮茶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大概历经了“唐煎”、“宋点”以及“明清泡”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关于“唐煎”,我们可以从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中窥得一二,唐朝煎茶法主要是将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几道工序,制作成细微的茶末,之后再根据水的沸腾程度,进行分饮。令世人惋惜的是,煎茶法在中国逐渐消失了,只在我国少部分边陲地区留有痕迹,我们也只能从《茶经》中窥视大唐煎茶这种颇具浪漫气息的饮茶方式了。

“明清泡茶法”开始于中唐时期,正式形成于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乃至清朝前中期。明清时期的饮茶人继承了唐宋以来的饮茶修道思想,此外,茶寮的发明与改进设计使得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于是便铸就了“明清泡茶法”在中国饮茶史上显著的地位。

了解完“唐煎”与“明清泡”,那么作为介于“唐煎”与“明清泡”二者之间、承上启下的宋朝“点茶”,以什么方式“点”茶?点的又是什么“茶”?

在《鹤唳华亭》中,多次出现参考《大观茶论》《茶经》复刻出的点茶场面,其中用茶筅击茶汤,使之起汤花的动作——“运筅”或“击拂”,这一点茶的重要手法贯穿全剧,也成为萧定权与父亲之间情感起伏的重要线索。剧中,太子萧定权只身前往科举考场寻找老师卢尚书的时候,卢尚书招待太子的礼仪正是点茶。而卢尚书将茶末倒入茶盏中,用茶筅不停地搅拌,这处场景细节的描写正是点茶之法的一部分。

本期的漫谈古礼,我将沿着上期唐朝“煎茶”的脉络,聊一聊宋朝“点茶”文化和影视剧“点茶”礼仪。

宋朝喝茶的真实生活(从鹤唳华亭了解宋朝)(1)

发源于唐朝中后期的宋朝“点茶”,历经近百年的积淀、发展,在宋代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乃至寺院僧侣都是用点茶法泡茶。此外,当时的辽、金、高丽以及日本等国家也都学会了利用点茶法泡茶。这不仅是属于点茶的高光时刻,也是宋朝除军事外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或许是为了纪念,人们便将点茶称之为宋朝点茶。

据《宋史》记载,宋朝时期的茶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因社会阶级的不同,宋人在饮茶习惯上也有着巨大差异,皇帝、士大夫阶层以及其他上层社会群体多是以饮用片茶为主,只有那些一般家庭的普通老百姓们才会去选择饮用散茶。

贵族阶层们饮用的片茶又分为三六九等,其中以北苑贡茶最为出名。自宋太宗时期开始,朝廷就专门在北苑御茶园设立官焙,为皇帝以及其他王公大臣造龙凤团茶。得益于皇帝的推崇,北苑贡茶一时之间声名鹊起,成为当之无愧的御贡名茶。

宋朝喝茶的真实生活(从鹤唳华亭了解宋朝)(2)

点茶——独属于宋朝的特点,究竟是如何兴起的?

宋朝统治者讲求以“文治”治国,而经历了五代十国之乱的黎民百姓,在寻求到了长久的物质安慰之后,转而寻求更深层次的安慰,而茶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需求。于是人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茶叶的需求量与消耗量一时之间暴增,饮茶、茶具、茶艺等关于茶文化的枝叶开始飞速成长,最终将其演变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最为独特的“点茶”文化,更是成为了宋朝特有的文化符号,那么点茶文化究竟是怎样兴起的呢?

宋朝崛起,“点茶”出现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轻视武治,反而使得国内社会逐渐稳定,没有叛乱,人民思想日渐成熟。在宋代,油盐酱醋茶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特别是文人墨客们,喜好以茶交友。茶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了茶叶经济的发展,也为点茶文化在宋朝时期日益鼎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宋朝时期社会安定、政治环境清明,为点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此外,宋朝文化的多元性也为点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朝时期儒释道三家齐头并进,占据社会思想主流意识,随着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往来,茶文化逐渐与儒释道精神相结合,并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形成“点茶”、“斗茶”等茶道礼仪。在宋代,点茶往往伴随着“斗茶”。

宋朝喝茶的真实生活(从鹤唳华亭了解宋朝)(3)

蓬勃发展,“点茶”远游海外,影响世界

“点茶”、“斗茶”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是难以衡量的,于是各种有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歌赋开始盛行,这也成为了点茶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的一种体现。随着宋朝海外贸易的不断拓展,与之相关的茶道文化、习俗、礼仪等也盛行海外,特别是传到日本之后形成了“煎茶”与“抹茶”等茶道礼仪,这两种茶道礼仪就是根据明朝时期的“煮茶”以及宋朝时期的“点茶”所变化而来的,在如今的日本茶道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宋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好饮茶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茶,整个宋朝社会流行蒸青团茶,于是便衍生一种与其他时代都不同的饮茶方式——点茶。

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关于蒸青团茶的制作方式了,将蒸青团茶进行蒸青之后,直接将茶叶发在模具之中进行压缩,这样不仅外表美观也能极大延长蒸青团茶的保存时间。由于蒸青团茶的独特性,唐朝时期的人们大多都采用煎茶法饮茶,将茶饼敲碎之后放在茶具之中进行烹煮,这种饮茶方式类似于今日我们喝普洱茶、白茶。到了宋朝时,蒸青团茶的制作方式式较唐朝时的制法有了较大改变,人们采用“既蒸而研”的方式制作蒸青团茶,将茶叶煮熟之后,压榨去汁,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茶叶之中含有的膏体全部全出干净,之后,再加水将其制作成为蒸青团茶。

历经多道工序制成的蒸青团茶,基本上失去了茶叶原有的形态,若是用唐朝时期的煎茶法煮茶,煮出来就是一团浆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朝人民又发明了点茶法。将茶饼碾碎,注水调膏,用特制的工具击打,形成一盏纯白色的茶汤,这便是流行于宋朝的点茶了。

宋朝喝茶的真实生活(从鹤唳华亭了解宋朝)(4)

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宋朝人发明了点茶法,以避免煮出来的茶成为一团浆糊。据史料显示,庆历末年,福建转运使蔡襄作《茶录》两篇,以弥补此前没有书籍记录烹煮茶叶过程的遗憾,这两篇文章专门从煎茶点茶法角度来论述茶叶的品质以及煎、点茶所需茶具的品质,为宋代茶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理论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参考《大观茶论》《茶经》这些古代资料:“尤其是《大观茶论》(《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这是宋徽宗的高论,他把点茶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

第一步:碾茶

先将茶饼“以净纸密裹槌碎”,之后将槌碎的茶饼放入碾槽之中将其碾成粉末。

第二步:罗茶

将之前碾好的茶叶放入茶罗之中筛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点茶时用的粉末足够细,这样才能保证茶叶“入汤轻泛”。

第三步:候汤

点茶法中的候汤主要分为两步——选水和烧水。宋朝时期的人们在煮茶的时候尤其注重水的品质,宋徽宗所写的《大观茶论》就明确指出点茶法所用水的标准:“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关于烧水,最重要的便是把握水烧开的程度以及烧水时的火候,只有在点茶时掌握了足够好的适当火候,才能点出足够好的茶。但令人们难以理解的是,宋朝时期在煮茶时是闷在汤瓶中煮的,在煮的过程中完全看不到烧水的全过程,火候难以掌握,因此蔡襄在著作《茶录》中发出了“侯汤最难”的感叹。

第四步:熁盏

在进行调膏点茶之前,需要“熁盏”,也就是需要先用热水洗涤茶盏,有助于更直观的表现点茶的效果。

第五步:点茶

在茶盏中放入茶末,然后注入热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最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击拂,使之泛起汤花,直到出现满盏的末脖。

点茶的每个过程都有一个讲究的仪轨,比如说开始的时候冲泡,水不要太多,再慢慢加水,这样能把茶沫的层次感打得非常多,而且很密,宋代人很喜欢喝那种沫沫的东西,第三次注水的时候,相对来说加得多一点,而且一定是贴着盏的盏延去注水,这个沫打得很细,但这部戏更多的是皇家点茶,像皇帝、太子、太子的老师卢世瑜都是点茶高手,并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也是对茶文化的展示。

宋朝喝茶的真实生活(从鹤唳华亭了解宋朝)(5)

由此可以见,宋代的茶艺可谓一绝。在影视剧中很多场景,都能看到点茶,比如上文提到的电视剧《鹤唳华亭》以及前段时间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知否》电视剧中点茶礼仪体现的最为细腻,尤其是孔嬷嬷教盛家三姐妹点茶,如兰没学会,便回去找母亲大娘子诉苦。母亲在开导她的时候,亲自点茶,给孩子做示范。她的点茶可不是随便地做两下动作,而是认认真真地按部就班。而且剧中的茶具也是相当有考究的,从茶筅、建盏、汤瓶等。虽然这些道具在剧中只是闪现一下,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影视剧作品对点茶文化的用心。

另外,茶礼作为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汉族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牛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很重视礼仪,古人在宴请宾客时都会使用到茶,茶和礼的结合就使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内涵得到了升华,使礼仪在茶事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宋朝喝茶的真实生活(从鹤唳华亭了解宋朝)(6)

在茶道的礼仪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时,应当要将茶筅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洗净,然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动作,而在结束的时候,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筅,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如此便完成了结束时的清洗动作。即使同样是茶筅,但是开始和结束时的意义却有不同,请不要加以混淆。

除此之外,在品尝茶的时候,在手中茶碗要往哪个方向转动呢?这也是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在喝茶的时候转动茶碗,是为了要避免从正面饮用的意思,将茶碗转动一圈半,并离开茶碗的正面后,便可以开始饮用,而饮用完后再加以清洁嘴角所碰触之处,然而将茶碗转回正面,如此重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