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幕后纪实(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致敬文艺先辈)

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幕后纪实(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致敬文艺先辈)(1)

本报记者 刘 淼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高 尚 摄

“弦歌不辍唱山河。”10月1日至7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在北京首演。该剧以文献话剧的形式,展现抗战中经典文艺作品,致敬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文化先驱,向党的二十大庄严献礼。

《抗战中的文艺》以波澜壮阔的笔触,展现1931年至1945年,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为寻找中国的出路,用文艺的方式求索与奋斗,最终在抗战结束之际,会聚延安,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该剧不仅展示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创作与表演实力,更集结了来自电影、音乐与美术等领域的优秀创作者与艺术家。该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编剧自2021年开始创作,历时一年多查阅资料,梳理抗战14年文艺心路;众主创积极投入创作,寻找抗战中的文艺精神;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饱含感情,一起致敬光辉岁月;剧组凝聚力量,用戏剧理解抗战文艺精神,呈现文艺先驱用文艺的方式支持抗战的壮丽画卷。

舞台艺术呈现上,《抗战中的文艺》不仅是一场话剧演出,也是一场装置影像艺术与戏剧艺术结合的实验。该剧舞台空间简洁,结构丰富多元,借助多媒体、经典电影片段、美术、音乐等元素,在舞台上打造出追溯抗战文艺精神风貌的一座“文献博物馆”,展现抗战风云,还原抗战文艺历史和文艺家们的真实状态,做到了思想性、探索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舞台构成方面,上方为宽银幕,下方有9块小屏,小屏既是一体,又可以拆分为不同场景,影像有特写、近景、远景,有针对各种史实资料的艺术处理,渲染时代氛围。文艺先辈对于抗战的态度和决心、在抗战中的作为,淋漓尽致地在舞台上展现。

《抗战中的文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挖掘、解构,以舞台映照历史。演员形神兼备,重现中国文艺先贤那些饱含民族深情的往事。

该剧演员扮演歌队讲述人的角色,同时又扮演抗战史上的文化名人,既是叙事者,又是角色人物。剧中,萧红、萧军等东北作家为抗战奋笔疾书,老舍在日军炮火声中弹落书本的灰尘,郭沫若于国难之时返回祖国,丁玲奔赴延安,巴金在寒夜中创作《寒夜》,聂耳探求中国音乐出路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怀揣爱国之志写就《黄河大合唱》……14年抗战时期的文艺先驱,正像夏衍评价聂耳所说:“相信个人天才,更相信集体的力量。”他们以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电影、美术等为工具,宣传抗战,在寻找中国文艺出路的同时,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释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和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不同侧面反映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生活面貌,塑造了一群富有典型意义和个性色彩的劳动人民形象。

对此,参演该剧的演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排演《抗战中的文艺》,对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中国文艺界以文艺之声抵御外辱、以文艺作品唤醒民众有了新的感受,希望能以自己的表演,展现一代文艺界人士的精神与风骨,致敬为中国自立自强做出贡献的文艺先辈。

首演结束,有观众表示:“从作品中感受到文艺的力量。为14年抗战中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感动落泪,希望这部形式特殊的文献话剧能够多演,尤其深入学校,普及中国抗战文艺史。”也有观众表示:“舞台构成非常震撼。该剧演出规模虽然属于中型,可是巧用大小屏幕和影像手段营造的舞美空间丰富多彩。”还有观众表示:“台上演员不过20个,他们与影像部分演员的‘联动’方式高明有效,直击人心,勾勒出抗战中的文艺名家群像。”

据悉,首演后,《抗战中的文艺》将于11月全网线上演播,届时该剧将打破时空限制,将抗战时期一代文艺人的铮铮风骨,传送至更多观众的心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