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中考(中考历史选择题排雷指南)

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中考(中考历史选择题排雷指南)(1)

v 易错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陷阱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点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1956年底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陷阱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一直执行

【点拨】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在一定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这表明此时的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其用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也转变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陷阱3 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坚持中国与台湾分离。

【点拨】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但蒋介石仍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针对美国“划峡而治”“两个中国”的提议,蒋介石宣称“大陆、台湾都是中国的领土”“曲解台湾的地位是别有用心的‘两个中国’的主张是荒谬绝伦的”。这表明,国共两党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问题上,有着高度一致性。

v 易错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陷阱1 “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实现了工业化

【点拨】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到1957年超额完成规定的任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没有实现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陷阱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相同

【点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在“左”倾错误泛滥的表现,但二者的教训却不同。“大跃进”运动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陷进3 八字方针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点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60年国家首次提出对国民经济整顿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八字方针是对“左”倾错误的一次纠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左”倾错误的彻底消除是在改革开放后。

陷阱4 “包产到户”之前从未实现过

【点拨】 1978年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同学们在解题时,不能一看到“包产到户”的字样就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地区也曾尝试过“包产到户”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陷阱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弊端

【点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极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富裕的道路,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经朝着企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土地经营方式也对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陷阱6 计划经济时代自由市场消亡了

【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形成。在这一经济体制下,国家下达指令性指标,所需的生产资料由各主管部门按计划供应,产品由商业、物资部门收购或调拨。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市场的消亡。例如,1956年,针对“地下工厂”等现象,毛泽东表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社员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都归社员所有……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

v 易错点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陷阱1 “一边倒”唯意识形态而论

【点拨】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美国孤立中国和美苏对抗的大环境下,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以巩固新生政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但“一边倒”不是唯意识形态而论,而是立足于国家根据利益。新中国还积极发展与部分西方国家与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体现了当时新中国外交政策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陷阱2 中美关系改善后一帆风顺

【点拨】 中美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在两国建交后,也存在很多利益上的分歧。国家外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本国利益,一切外交活动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国家间摩擦的根源。

陷阱3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日建交的根本原因

【点拨】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并不是根本原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同时中日之间有改善关系的民众基础。

v 易错点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陷阱1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时代变迁的反映,是单一历史事件影响的产物

【点拨】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变迁,都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促进和外国文化的传入都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变迁。

陷阱2 社会生活的变迁出现在近代中国所有地区

【点拨】 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然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城市和乡村、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

陷阱3 整个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文明相互抵制

【点拨】 近代中国,中西文明经历了由冲突、排斥到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再到相互影响的过程,体现出新旧并存、交融发展的特点。整个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文明并非相互抵制。

陷阱4 社会习俗的变迁固化了思想

【点拨】 近代社会习俗受西方文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有利于民主平等意识的增长和社会风气的日渐开放,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想的解放

v 易错点5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陷阱1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提出时间相同

【点拨】 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提出时间不同,且各有侧重

陷阱2 “文革”的政治环境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停滞不前

【点拨】 “文革”期间,虽然国内政治环境混乱,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辛勤工作下,我国科技事业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农业技术等诸多领域,仍取得较大成果。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欢迎关注中学高分宝典

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中考(中考历史选择题排雷指南)(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