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投笔从戎的经典故事(史上最著名的投笔从戎诗)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几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坡先生这是在赞美周瑜。赤壁之战,33岁的周郎以少胜多,大破曹军,一介儒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英名。而史上像周瑜这样的儒将有很多,如汉代的班超、三国时的陆逊、唐初的李靖、明朝的于谦和王守仁、清代的曾国藩和左宗棠等,都是投笔从戎的典范。

现代投笔从戎的经典故事(史上最著名的投笔从戎诗)(1)

自汉朝以来,中原文明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成为华夏文明的集中矛盾。北方少数民族屡屡犯边,挑起战火,南北战争从汉到唐,从未停歇。大唐初年,吐蕃、突厥再次侵扰西北边境,边关告急,局势紧张。这时,一个年轻人发出了震撼大唐,乃至震撼后世的一声呐喊"我想当连长"!他的原话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百夫长,今天的连长嘛!这个年轻人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这句诗出自他的《从军行》,亦是被称为最早的边塞诗。

现代投笔从戎的经典故事(史上最著名的投笔从戎诗)(2)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现代投笔从戎的经典故事(史上最著名的投笔从戎诗)(3)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而杨炯借旧题写出了新意,写出了激昂,写出了豪迈,是初唐诗坛少见的刚健之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境报警,烽烟再起,战报传到了长安,这使得男儿心中不能平静。但这个"不平"的男儿却不是壮士、不是勇士,而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他不会打仗,也没摸过枪杆子,他的手是握笔杆子的。但国家危难,大好青年有志报国,于是一幅新的人生画卷从此展开。

现代投笔从戎的经典故事(史上最著名的投笔从戎诗)(4)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十万火急,兵贵神速。刚刚辞京出师,便火速到达前线,把敌军的城堡团团围住。战士们作战勇猛,不怕战争的艰苦,不怕战场的惨烈,尽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虽然大雪弥漫,天昏地暗,让那军旗上的彩画都暗淡失色;虽然寒风凛冽,那怒号的风声与鼓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心惊。但那上了战场的文弱书生却毫不畏惧,他昂扬地唱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他说,哪怕做一个低级的军官,也要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驰骋疆场,保家卫国。

现代投笔从戎的经典故事(史上最著名的投笔从戎诗)(5)

这"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喊出了气壮山河,喊出了雄浑豪迈,喊出了大唐精神。这精神,何止是杨炯一个人的?何止是大唐的?千百年来,这种精神激励了多少炎黄子孙走上沙场,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护国的长城,这才是这首诗的精神!

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祖咏说:"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担当精神,这就是中国的读书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