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的平安格勒战役(亮剑里的平安格勒)

亮剑中的平安格勒战役(亮剑里的平安格勒)(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李云龙,向我开炮!”

这是平安县城头上绑着的秀芹,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轰”的一声炮响,平安城城头冒起一阵黑烟。城墙下,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呆立在原地,望着有些残缺的城墙,喃喃喊着“秀芹……秀芹……”

时间倒退回几天前,自称是“十里八乡俊后生”的李云龙,在新婚夜遇到了爱妻秀芹被人绑架,多方打听下,李云龙好不容易才得知秀芹被人关在了平安县城中。

为救爱妻,李云龙调来了一个团,对着平安县城里几十号特工队外加一千来号伪军一通猛揍,总算在付出惨痛代价后艰难攻下了平安县城。

这一幕惨烈战斗,在《亮剑》小说中的评价是“为我军在城市攻坚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放在电视剧里,却让好些观众们忍不住好奇地想:这独立团的战斗力看上去碾压楚云飞的晋绥军358团不成问题,而独立团的战士从和尚段鹏到张大彪孙德胜,个个都如兵王般存在,为何这么牛掰的一群人,打个平安县城却如此费劲呢?

一、平安格勒之战

其实,李云龙打响“平安格勒”一战时,没有出现手撕鬼子的壮观场面,这并非独立团战斗力薄弱,而是平安县城实在太难打。

用《亮剑》小说第七章中的介绍来说,就是“平安县的城墙是明朝崇祯年间修筑的,保存完好的城墙高四五丈,城砖由糯米汁伴石灰浆砌就,坚固异常”。

亮剑中的平安格勒战役(亮剑里的平安格勒)(2)

说来糯米浆这种建筑材料,放在明朝绝对是个高档货,别说用来砌城墙,就是用来修高官陵寝也足以彰显规格。

这是因为,糯米浆浇筑的建筑物坚固异常,建筑质量比起现代钢筋水泥的强度也毫不逊色。早在1978年,南京考古队便想挖掘明代徐埔夫妇墓,谁料这座明代墓竟然由糯米灰浆浇筑,坚固无比,以至于让考古队弄坏了不少钢钎、铁锹,还调来了推土机依然无济于事。

连考古队都徒唤奈何,推土机都碰了钉子,看来想要打开这糯米灰浆弄出的建筑物,非得把“诸葛亮”代言的挖掘机找来才能搞定了。

单是一座墓的难度系数都这么高,那李云龙对付起糯米灰浆浇筑的平安县城墙,能打成这样也算是实力超群了。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明代的中国人,怎么突然像开挂了似的,想出这种“糯米灰浆”的强大玩法呢?

二、强国黑科技

明代人的脑洞,放在中国的建筑史中来看,不过是个小孩子过家家的把式。在煌煌中国古代建筑史里,处处可见“糯米灰浆”留下的高光时刻。对于明清时代的国人来说,“糯米灰浆”的意义不仅是修墓砌墙,它还是古代的一项强国黑科技。

亮剑中的平安格勒战役(亮剑里的平安格勒)(3)

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古代社会,勤劳的劳动人民为了完成恢弘的建筑工程没少动脑筋。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到巍峨的长城与故宫,一砖一瓦都深藏辉煌。

在这些流光溢彩的建筑物背后,人们所使用的胶凝材料也多种多样。无论是来自自然界的粘土、料姜石,还是人工烧制的石灰、草筋泥、糯米灰浆,全都伴随着这些建筑物,在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史前时期,我国就开始进行石灰烧制和使用,这一技术发展到西周中晚期,已经广泛用于建筑物的地基与柱基处理中。到了东周,胶凝材料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用蛤蜊壳烧制加强版石灰,并将这一技术用在了陵墓修筑上。

秦汉以后,石灰材料进一步升级,比如秦代咸阳宫的地面,就采用了一种呈暗红色的材料。经专家鉴定分析,这种地面的建材便是在石灰中加入猪血与料姜石粉拌合抹成,从而达到防潮与美观的功效。

亮剑中的平安格勒战役(亮剑里的平安格勒)(4)

随着时光的发酵,胶凝材料在西汉时期进一步发展,人们渐渐开始将石灰、黄土和沙子混合使用,制成类似后世“三合土”的新版高档建材。

不过,哪怕是三合土,建筑效果依然有限。于是,古人们不得不上下求索,历经百年苦苦思索新的建筑材料,终于从糯米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糯米变身建筑材料的奥秘,在于煮熟后的米浆倒入三合土中制成的灰浆,干燥后强度比纯粹用水更大,韧性更好,从而带给建筑物更长的使用寿命。

这项建筑史上的新发现,让糯米灰浆在南北朝时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带动了隋唐宋元几百年间的技术革新,以致如今留存的诸多古代建筑物里,还能看到糯米灰浆的身影。

比如始建于隋开皇年间,重修于宋建炎二年的台州国清寺塔,便使用了糯米灰浆为砌筑沙浆,无独有偶,河南登封少林寺墓塔群中的几座宋塔、湖北当阳的宋代玉泉铁塔中,也都发现了糯米灰浆的痕迹。而建于唐宋时代的泉州古塔、寺、桥,更是使用糯米灰浆作为粘合剂,以致这些建筑物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其坚固强度甚至可抵御7.5级地震。

亮剑中的平安格勒战役(亮剑里的平安格勒)(5)

然而,糯米灰浆的效果虽然好,却有个让人肉疼的问题。那就是“糯米灰浆”这玩意,成本价实在太高了。

在古代靠天吃饭的生产条件下,粮食一直是宝贵而稀缺的资源,若是遇到灾年,老百姓有时候饭都吃不起,更遑论用粮食做其他的事。

偏偏“糯米灰浆”的原材料,就是古代穷人家过年才能吃一回的糯米。换句话说,古人用糯米灰浆来筑墙的行为,放在现代,就是土豪暴发户用钞票来糊墙。

正因如此,明代以前,“糯米灰浆”的技术主要用于重要建筑物上,像《亮剑》中平安县这样的小城,放在明代前想用“糯米灰浆”来筑墙,那是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了明代,一切就变成了可能。据《明史》记载,明代的耕地面积较前朝大幅度提升,洪武二十六年时,明代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比北宋巅峰时的五百余万顷还要高出近一倍,而国家的税粮收入,则达到了三千二百余万石,比国土面积更大的元朝增加近两倍。

这其中,稻米的产量更是名列增幅榜前列。据近代学者研究,宋代时太湖流域水稻亩产平均为二石五斗,约合今每市亩450市斤,而明代亩产则达到了每亩二石二三斗谱,合今每市亩667市斤,比宋代增长了48%。

亮剑中的平安格勒战役(亮剑里的平安格勒)(6)

不仅如此,明朝时代,人们还突破了地域限制,将水稻种到了更加广阔的大地中。用东林党人邹元标的话来说,就是:“从前北京人不知稻为何物,而今放眼望去,所在皆稻也”。

京畿地区遍种水稻的同时,“平安格勒战役”爆发的山西地区,也加入了开渠种稻提高粮食产量的洪流中。而随着稻米产量日益提高,用糯米灰浆砌墙的门槛便越来越低,不仅平安县的城墙用上了这项黑科技,糯米灰浆还被运用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中。

如此一来,就有了明代《天工开物》中,对糯米灰浆用于兴修水利的详细记载。书中还专门提到,明成祖时糯米灰浆砌筑的河堤,在水下浸泡多年依然牢固如初,使两岸百姓从此免去水患之害。

由此可见,明代一场场浩大的水利工程,史册中光耀千秋的“洪武盛世”、“弘治中兴”、“万历中兴“背后,都充斥着糯米灰浆若有若无的身影。经济进步带来的科技普及,以及核心技术带来的强国意义,通过这个简单细节,便可窥见一二。

参考资料:杨富巍,张秉坚,潘昌初,曾余瑶《以糯米灰浆为代表的传统灰浆-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张彤彤《糯米灰浆古代中国的“有机水泥”》、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刘立荣《中国主要建筑材料的发展与利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