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

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异常重视正月初一。不过环顾历史,大家却发现很多不同的民俗正在这一天慢慢消失。你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正月初一可是过年的大日子。它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也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传统的正月初一习俗中,家家户户皆要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这些民俗大家想必都习以为常了。不过在老人的口中,还有大人们自己童年的对比中,甚至是不同年代的电视剧、历史书籍,大家都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消失的习俗。

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2)

首先就是“初一不出门”这档习俗。因为在民间有“初一出门走财漏福”之说,所以很多老百姓在这一天只会和家人们吃吃丰盛的饭菜,并和邻居朋友互相祝贺拜年,将彼此的新年祝福送到身边人的心中,便也足够了。但是让他们出远门走亲戚或者出门办事情,是万万不可的。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大家仿若慢慢忘记了这档民俗,有的人不仅会出远门,还会拖家带口地出门旅游,去温暖的南方甚至国外。也有的人比较忙碌,哪怕在正月初一也会出门办公。大家渐渐有了自己更重要的生活和价值观,而“初一不出门”这档习俗自然就慢慢消失了。

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3)

第二个在春节渐渐消失的习俗,也很有意思——不能洗头洗衣。这是因为“洗头”、“洗衣”都涉及到“水”,而水在民间被认为和“财气”相关,若是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洗头,洗衣服的话,就会把这一年的财运给洗走了。所以人们通常都会在大年三十的当天去洗澡,把一年的污秽祛除,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来临。这种对于新年的美好愿望是非常真诚的,但是放在当今的社会当中,若是大家在大年初一的当天,真的有洗衣服或者是洗头的需求的话,也会打破以往的习俗传统,也没人会过多的说什么。这档习俗在现在,好像并不是必须遵守的约定,而是成了一种老人口中的念叨,也要慢慢地消失了。

第三种正在慢慢消失的春节风俗,其实有一些可惜,那就是“贴门神、窗花”。因为在传统的民间风俗当中,热热闹闹地“初一迎财神”,要将送来的财神神像倒贴于墙上,在巧手的人手中剪出漂亮的红彤彤的窗花,贴在透明的玻璃窗上面,代表着这一年顺顺利利。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剪窗花这样的手艺已经渐渐的消失了,而在家里墙上贴门神的传统,也慢慢的消失。大家在过年的时候,好像只会贴春联贴福字,而财神画像却不常见了。

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4)

这第四种正在消失的春节习俗和美食相关。因为在传统的民间习俗当中,大年初一的早上,一定要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汤圆。吃了汤圆之后就代表着一家团圆美满,事事如意。勤劳又善良的人们,还特意给初一吃的汤圆起了新名字——元宝,吃汤圆叫“得元宝”,寓意更是好听。不过在现在的社会,大家在初一的早上,可能就会吃一些除夕夜的剩饭剩菜,也有的人甚至会偷个懒,一直到中午才起床,对于早上一定要吃汤圆的规矩,大家都没有遵守下来。

第五个春节正在消失的习俗,其实和现在的环境也有非常大的关系,那就是大年初一要开门放炮迎接喜神。在传统的民间观念当中,大年初一开门放炮,就会将与财运相关的喜神迎接到家里面,这一年都会升官发财。而民间对于大年初一放炮仗也有很多的讲究:放三个大爆竹,叫“连中三元”;放四个大爆竹叫“福禄寿禧”;放五个大爆竹叫“五福临门”;放六个大爆竹叫“六六大顺”。爆竹炸开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不过现如今的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很多的小区或者是一些城市不可以再放炮仗了,因为会污染空气,也会给打扫者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这民俗,也就渐渐地消失了。

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5)

而第六档正在消失的习俗,就是“压岁钱”。在传统的大年初一当天,很多孩子都会收到压岁钱,往往压岁钱会被家长放在孩子枕头底下。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当中,很多的孩子都渐渐的有了更独立的思想,不愿意主动给长辈磕头了,而长辈也都很喜欢在手机上发一些红包给孩子,或者是直接将看不见数额的钱放在红彤彤的红包里面,代表着喜庆祝福给孩子。仿佛现如今的压岁钱已经没有了“压岁”的功能,而是长辈对于晚辈的一种关爱了。

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6)

这些民俗的消失,是因为现在的环境还有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多不同的庆祝春节的方式,也有了更好的代替方法。其实这也代表着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开放包容了,所以大家才会用更新的方式,去迎接新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