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赵构简介(北宋亡后没有皇帝犹在)

在历史上,宋朝一直在一个极具争议的朝代,虽然疆域不及汉唐,但经济文化发展上却能比肩汉唐,甚至更胜一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北宋占据了三大。

但是打开史书你会发现,宋朝对外战争几乎是战无不败,它的灭亡也很令人惊讶,被实力远不如它的金推翻,它的军事力量在过去的所有朝廷中是最弱的,而且北宋在被金人攻陷后,没有像其他王朝灭亡之后形成军阀割据的形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宋代皇帝赵构简介(北宋亡后没有皇帝犹在)(1)

不少研究历史的学者们认为,这可能和北宋时期军事力量薄弱有关,作为一个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的时代,却忽略了对军事力量的布防,这点令人疑惑。

在金人攻陷北宋都城后,宋徽宗、宋钦宗还活着的情况下,一众大臣选择拥立赵构当皇帝,作为一个没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子,他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一.受五代十国影响北宋的治国理念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军阀割据时期,基本上以武治国,所谓“五代为国,兴亡以兵。”由于“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军事力量是用来实现改朝换代的宫居,凡事以军事力量为主,文官只配给征收税赋做计量工作,原有的政治文化在五代十国荡然无存,他们对皇帝这个称呼无动于衷。

北宋开国皇帝就是通过军事力量来建立北宋的,为了避免五代十国的事件继续上演,他吸取了这个教训,建国以后,积极推行文治,大兴科举。历史上北宋有个著名的典故“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以这样的方式,将军事力量回收,由皇帝本人直接领导军事力量,军事将领直接听从皇帝本人,元帅具有统兵权,但无权调兵。宋太祖下令把各地的精壮骁勇者充实禁军,以加强中央军事力量,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局面。

再加上北宋的军事管理制定了相当严格的制度,当兵地位低下、同等触犯法律的案件,当兵者会处以死刑,文臣则会从轻处理,这导致了大部分人都以从军为耻,这种政策下,流失了很多军事人才。

宋代皇帝赵构简介(北宋亡后没有皇帝犹在)(2)

宋朝不是没有出色的将领,但是他们都在皇权的统治下,要么死于猜忌要么听命行事,严重流失军事人才以及宋朝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使得藩镇割据的局面无法形成。

二.北宋时期的军事力量

1. 北宋时期朝廷对军事力量的态度

北宋之所以没有形成军阀割据的形式,从北宋的治国理念就可以窥探出来,北宋的治国理念是兴文教,抑武事,当时文官队伍迅速膨胀,军事将领的地位急剧下降,达到了人人耻于习武的地步。

在宋代制度上,同一品级的官吏,文职官员的地位在武职官员之上,如果文武官员同时面对掣肘,命运也有着天壤之别。文臣地位高于武将,从军的人处处受到排挤,这种风气很快在民间漫延开来,有句谚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在这种理念的国策下,北宋的军事力量吸引不到真正优秀的人才,纵观北宋历史,名将尤其少,即使偶有几位出现,也无法展示其才能。比如北宋初年的杨业,因为是武人,又是北汉投降过来的,并不受到当时朝廷的信任,最后被逼以死明志。又比如曹彬,虽然享有宋初名将之名,但也是听命行事。

北宋更进一步杜绝军阀割据的发生,军事指挥系统也受到了皇权的干预,严重干扰了作战指挥及战场决断,宦官拥有指挥、监督军事的大权,这种情况下,武官要么与宦官发生矛盾,从而遭到宦官的诋毁和诽谤,要么迎合讨好宦官。这样的军事已经失去了主动性和灵活性。

宋代皇帝赵构简介(北宋亡后没有皇帝犹在)(3)

2.北宋严格的军事制度造就了战事的屡战屡败

宋朝是军阀割据制度最大赢家,因此对军阀割据十分忌惮,受五代十国的纷争影响,朝廷开始积极推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等头衔,战争开始时,军事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军事部署只有调动和指挥的权力。

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调发全国军事﹐“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宋史职官)﹐设有枢密使﹑副使等。

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兵部只掌管仪仗﹑武举和选募军兵等事。这种军事制度以及皇权对军事力量的态度让当兵的人地位低下,抑制了军事力量的发展的同时,也让宋朝在军事部署上成为历朝以来最薄弱的。

军事人才的流失以及朝廷对军事力量的忌惮,宋朝军队屡战屡败,面对比自己弱小很多的敌人,都不敢轻易举兵,金人在第二次南下后,轻而易举的就围攻了开封,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以及皇室子弟,宋高宗因为在外地,逃过一劫,这也是他最后成为皇帝的因素之一。

三.靖康之难耻后,赵构为何被大家推上皇位,他究竟有什么能力

赵构在当皇子时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是庶出,根据古代的宗法制度,宋高宗原本是没有继承权的,在靖康之耻后,大宋皇室虽然被金人掳走,但宋徽宗、宋钦宗还活着,大臣们推荐了赵构当皇帝,这其中有什么原由呢?

宋代皇帝赵构简介(北宋亡后没有皇帝犹在)(4)

1.当皇子时期的赵构

根据《宋史·本纪》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 ,挽弓至一石五斗”。赵构不仅有学问,而且武功也不错。

金兵第一次渡过黄河包围汴京的时候,要求宋朝派出一个亲王、一个宰相去做人质,当时所有的亲王都害怕去当人质,但赵构挺身而出,愿以身赴难,为国分忧。临行前他还对宋钦宗说如果朝廷用兵,不需要顾及到他,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当人质,这种气概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

赵构去到金营的时候,每天该看书看书,该练武练武,一点惊慌失措的感都没有,这种样子让金人产生了疑惑,金人认为宋朝的皇室子弟都是一些怕死鬼,没有一个真男人,赵构的样子实在与皇室子弟不像,既有胆识又有武功,肯定是一个将门虎子冒充的王爷.

宋朝在糊弄他们,这种疑惑在宋钦宗派兵偷袭金营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宋钦宗的偷袭并没有顾及到赵构的人身安全,当然由于兵力的原因,没有能成功,这也让金人摸清楚了宋朝的情况。

偷袭失败后,金人提出需要更换人质,赵构就这样从金营脱身而出了。他回到朝廷后,被宋钦宗封为太傅,外加节度使。这时候赵构并没有任何想当皇帝的意思,在宋钦宗的安排下,非常安分的去了周边城市干活。

但事情并没有随着赵构的归来而结束,宋朝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在金人第二次南下后,汴京直接沦陷了。

宋代皇帝赵构简介(北宋亡后没有皇帝犹在)(5)

2. 没有逆反心理的赵构是怎么一步步当上皇帝的?

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汴京,这时,宋钦宗想起了身处外地的赵构,派人带着诏书潜出汴京,封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集合兵马前往汴京救驾。

同年,赵构在相州建立大元帅府,召集兵马准备去汴京救驾,赵构这个大元帅其实是光杆司令,要钱没钱要粮没粮,他只能凭借着康王和兵马大元帅的双重身份,向天下招兵买马。

此时,大宋因为汴京被金人围攻,已经成为了一盘散沙,河北的据点失守的失守,自保的自保,残存的军事都各自为战。赵构的召集消息,犹如黑夜的一座灯塔,使人们找到了方向,各地残存的宋军开始向赵构靠拢。最终聚集了八万兵马。

金人胁迫宋钦宗催促赵构只身回汴京,赵构被属下劝说,决定按兵不动转去济州,金人看赵构迟迟不回汴京,担心被包围,于是掳走了宋皇室子嗣,包括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撤走了。并且立了一个傀儡当宋朝的皇帝,想以此控制宋朝皇室,但是他们漏掉了两个人,赵构和前朝废后元祐皇后。

金人撤走之后,汴京的官员们并不承认金人立的傀儡皇帝,除了充满当“开国功臣”幻想的几个人之外,大家心里惦记着被掳走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同时还知道康王赵构身处外地。

在吕好游说之下,张邦昌终于明白他这个傀儡皇帝不能继续做下去了,他这个皇帝只有金人认可,得不到宋朝百姓的承认,他接受了吕好的建议,请出元祐皇后,让元祐皇后皇后出来主持大局。

元祐皇后皇后在被废之后勇敢的站出来,担负起了光复赵宋江山的重任,请赵构当皇帝,在元祐皇后的劝说下,康王赵构答应登基。

宋代皇帝赵构简介(北宋亡后没有皇帝犹在)(6)

赵构对于成为南宋皇帝这件事,他本人是怎么想的,早已经无从考究,但他成为皇帝,在各方面综合来看,是他选择了宋朝,而不是宋朝选择他。

四.总结:

由于宋朝的“重文抑武”国策以及消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北宋武人地位下降疾速,再加上皇帝的防范和猜忌,使得军事的中枢机构相互分立、牵制,战场的主力士兵都是招募而来,却训练松懈,武器装备低劣。北宋虽然经济、文化十分繁荣,但在这样的治国理念影响下,几乎很难形成军阀割据的现象。

同时也因为“重文抑武”的国策,北宋的官员非常推崇宗教制法,宋朝皇室被掳走,加上当时只是汴京城被攻陷,其他地方金人并没有实力区攻打,宋朝还存在着大量的军事力量,宋高宗登基能够让宋朝迅速振兴起来。

如果赵构不当皇帝,宋朝将群龙无首天下陷入混战,地方政权趋于瓦解,张邦昌肯定是镇不住天下的,五代十国的历史将会再次重演。

参考文献:

《北宋兵史》

《宋史》

《北宋灭亡的原因》

《这才是南宋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