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

“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师日: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一条讲胃脉,很重要。脉得有胃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则死。

这是从生理上讲,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本。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薄弱和缓的脉 就是有胃气的脉。

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1)

所以问“濡弱何以反应十一头?”十一头,就是十一个。濡弱之脉为有胃气之脉,适应于十一脏。

这十一个脏腑都得要有胃气,脉都得见有濡弱之脉。平脉篇张仲景提出脉以胃气为根本。脉有胃神根,得要体会,他说的这些话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玄学。

因为人的思想往往有惰性,但在学习时得研究,得体会,下功夫,人得会学习,但要时习之。

在临床实践,就得实践。

所以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比如雄黄外包白丝。

所以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

生脉,就是有胃气则生。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日行尸。

所以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腑为阳,脏为阳,这个关系就是生克制化,但是在这些问题,首先看脉是不是有胃气。

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2)

如果有胃气就好。没有就不好。所以脉以胃气为根。所以渚濡弱,可以识十一脏的脉气。

“问日,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日: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迟涩为乘脏也。”

这一条,论病邪乘脏乘腑的问题,从脉法上加以说明。

这一条,跟五脏六腑十一头是边续而言的。因为五脏六腑有相乘之力。

病在脏腑之间谁加于谁?诸阳浮数,是阳脉,故入腑,诸阴迟涩,是阴脉,故入脏。

邪气是加于六腑还是五脏,要从脉的阴阳上看。

阳脉主阳,邪加在六腑,阴脉主阴,邪加在五脏。

这是其一。也有,六腑之病脉可见阴之迟等,五脏之病脉可见阳之数,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这个就要看是六腑之邪加于五脏,五脏之邪加于六腑,这又是另一个情况。

所以这里只是举个例子,阳邪加于六腑是见阳脉,阴邪加于五脏是见阴脉,这是一个方面,五脏之邪加于六腑,六腑之邪加于五脏是另一个情况。 

但是,脉分阴阳、分寒热、虚实,可以类推,我们不是讲柯云伯的五个看法,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但这一条,是在十一头后面,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乘脏、乘腑,腑邪乘脏、脏邪乘腑,但是要以有胃气为生,为顺,无胃气就为逆,就危险。

这两条讲五脏六腑为发病核心,核心在脉法上,脉应见有胃气的特点,来判断病的顺逆吉凶。平脉法就介绍完了。平脉法多,比辨脉法内容多,且有些发展。

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3)

现在我们就做一个小结。

小结不是流水帐。主要我们要把平脉法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来,在研究中,有所侧重。平

脉篇是在辨脉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总论、个论。

在总论上,平脉提出了脉的生理、部位、状态、适时之脉,五脏的平脉,以及诊法上的色脉合参等都加以叙述,是指导个论的。

个论里,主要有15个问题,一个是论脉与气息的关系,呼吸者脉之头也。当医生的临切脉,是凭我们的呼吸。现在有人说了,张仲景那时没有手表,没办法讲呼吸,现在有表了就另呼吸了。

但是中医的特点必须讲呼吸,因为脉与呼吸是相通,有呼吸脉有来去,来者为阴,去者为阴,是来的快还是去的快啊,如果拿表,来去虚实就没法看了。

所以脉是讲呼吸,就有来去的问题,脉 来有快、有慢,去去有快、有慢。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是门学问。

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4)

古人说常以平旦诊病人,这时人的精力旺盛,才能体查脉相。

一是脉随呼吸而至,有呼吸脉就有来去,就有盛衰。

二,脉有举按之法,浮中沉,举按寻,考量指头的力量。

这个是做什么呢?举按寻候五脏之气的,一个候表里阴阳的,一个是候五脏之法。连这个都不会还当什么中医啊。

三.根脉的重要性。讲尺脉,尺为根,少阴为阴阳之根。如果说浮中沉是候五脏,脉的两尺,太溪脉就是关乎人的生死。前面的三个是脉学的基本功,呼吸结合,是测脉的来去盛衰;举按寻是候五脏之气;寸关尺要以尺这根。这三点是最基本的。

四、讲脉的纵横顺逆,讲脉的关系。脉有相乘,有纵横顺逆,也就是在以阴阳为纲以五行学说来讲脉之间的联系,来反应联系中的生克制化的,适时之脉、五脏之脉都是以五行来联系的,从而有纵横顺逆之变

五、论六种残贼之脉,能为人病,也是经常遇到的,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很好体会。弦滑浮紧沉涩

六、论适时的平脉,和无胃气的死脉。非时之脉,就有生克制化的问题,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要和纵横顺逆、五行联系结合起来,以判决死、生、疾病。所以脉有三种作用。如果光看病不知生死,是盲目的看。

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5)

七、论生死之争,一个是没有胃气,一个是阳绝。

八、论行尸之脉,内虚之脉,是不同的,一个是有胃气,一个是无胃气。所以刻画了病脉、生脉、死脉。时时刻刻,要与病、生死联系起来。

九、论阴中伏阳之变,少阴微滑,尺微滑,阴里有热。

十,在此之后,以脾胃强弱论人体的气血脾胃、三焦之气的影响,其中双穿插了荣卫、趺阳、太溪的关系。总的来说,脾胃、脾胃占的比重大一些。荣威的影响在这里说的比较全面。

所以有三个关系:荣卫与三焦、脾胃、五脏、整体。

总体来看,脾胃之脉为根本,无论脉如何变化,但是提出了,濡弱为脉之十一头。

以上就是平脉法的内核,主要的东西。

学了这一篇,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了什么问题,要心中有数。

为什么第一要讲脉呢?因为脉是指导辩证的,脉是诊法。诊法是手段,通过诊法达到辩证。

所以仲景在第一新卷讲脉法。

张仲景伤寒论的精髓(伤寒论脉篇总结张仲景提出)(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