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个游戏我再打一分钟就可以结束了、这个电视剧我再看几分钟就看完了,结果是游戏越玩越上瘾,电视越追越有味,导致自己越陷越深。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部映射人生哲理的动画短片——《最后一针》。短片讲述一个中年妇女拿着小板凳、毛线和其他工具来到了一处悬崖顶上开始织围巾。不知不觉中,围巾织了很长很长了。但是妇女依然没有停的意思,加一坨新的毛线继续织起来,并一脚把之前织的都踢下了悬崖。

于是,掉下悬崖那一半很重,一直都拖着女主,但是就算如此,她依然不放手继续跑到悬崖边去织。被拖得倒挂金钩了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把最后一点毛线织完。没有毛线可以织的她,最后不得不把自己头发当成线继续织,然后成功摔下悬崖。

再爬上来时,一头长发自己断开,女主手上还是机械式的重复织围巾的动作,最后她看着自己的手楞了一下,就把织围巾的针给扔下悬崖,回到最初的椅子上。

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1)

《最后一针》通过中年妇女织围巾把自己拖下悬崖,最终有舍有得的故事,影片虽然简短却折射出一定的人生道理,能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本文将从剧情反转、细节呈现、现实意义三个角度解读《最后一针》的内涵。

剧情反转:以逆向思维推进剧情的发展,反转的叙事策略使影片更具警示意义,增加故事的张力

短片总在剧情的观众惯性思维处来一个反转,逆向推进剧情,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悬念和故事张力,还增强短片的现实意义。

第一处反转:挪动位置,从椅子到悬崖边。

女主将编织好的围巾一路堆积,她下意识的往前踢了踢,将临近悬崖边的围巾挤到悬崖下。可她依旧聚精会神的编织着围巾,等到被围巾拖着她往前走时。她稍微向自己怀里拉了下围巾,围巾稍微往后收缩了些。不久围巾又拉着她往前走,她又扯回一段,然后继续编织毛线。第三次围巾直接将她从椅子上拖到了地上,她才意识到垂到悬崖下的围巾很多了。

这时候,我们的惯性思维是把悬崖下的围巾统统收缩回来,免得又将自己拖到在地。可剧情来了个反转,女主直接拿下毛线走到悬崖边,继续编织围巾,还与滑向悬崖处的围巾进行比赛。这个叙事的反转,足够颠覆我们的日常思维,这样尽管暂时的延缓了危机的到来,却让危机变得更严重。

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2)

第二处反转:危及生命,不顾自救,仍然不停编织。

当女主被围巾拖到悬崖下时,她情急之下,用双脚勾住了悬崖边。就在我们以为女主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自救时,剧情又给我们来了个逆向思维,惊险的反转。女主下意识的看了看,不顾自救,依然不肯放下手中的针线,直到刮起大风,将她连人带围巾一起吹上悬崖。

这是多么惊险一幕,当危及生命的危险降临时,我们的惯性思维是马上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进行紧急自我救援。可女主是不弃手中的针线,命悬一线继续编织围巾。这个叙事的反转,让女主赢得了生机,度过这次危机,可女主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险,这加剧了下次危机到来的严重性。

第三处反转:没有余地之时,赌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当女主从悬崖上被风吹上来时,她将手中的毛钱全部编织完,努力尝试去拿远处的毛线时,却发现自己离椅子太远够不着。按照我们的常人思维就是结束编织毛线,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可女主的举动又是一个反转,让人不可思议的剧情反转。

女主竟然将自己的头发当作毛线一骨碌的编织在毛线后面,成为头发围巾。将自己头发连接在毛线上就意味着自己将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如果想要脱险就得剪短头发,不然就会被悬崖下的围巾将她拖到悬崖掉下去。结果果然被拖掉到悬崖下去,一时之间,生死未卜。

女主这种面对危机时,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存余地,只想为了这件事而多做一点,做织一针,哪怕是赌博式的赌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3)

第四处反转: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女主为了多织一针,结果被悬崖下的围巾给拖到掉下悬崖,一切都大局已定。从前面剧情的来看,悬崖似乎深不见底,女主是九死一生。等到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时候,女主竟然靠着她的织毛线的针从悬崖下爬了上来。出人意料的是,女主连在毛线上的头发也剪短了,参差不齐,显然是情急之下做出的举动。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头发剪短了可以再生,生命逝去了就不会再有。所以这个剧情的反转,值得我们肯定,传递一种良好的生命价值观。

同时在女主爬上悬崖后,她手中拿着救命的针,手情不自禁的又开始做出织围巾的动作。可她又愣了一下,想了想,直接将手中的针扔到悬崖之下。这个动作的反转很有意味,表示女主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陷入危机的原因。如果不丢掉针,她还是会继续陷入这样多织一针的危机,难以自拔。显然,织围巾和针线远没有生命重要,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从这种沉迷的漩涡里抽身出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最后一针》短短的六分多钟,几乎处处是反转的叙事手法,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它在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观影体验,悬念重重,还能引发观众对影片中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我们的坚持有时候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及时的评估做出合理的判断,切勿偏执,才能收获生命的保证。

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4)

细节呈现:通过细腻的细节画面来呈现人物形象,合理推进剧情,使短片主题内涵更有现实生活意义

短片在细节处理上做得比较成功,以丰富、细腻的细节描绘将女主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荧屏之上。通过女主对待织围巾的态度完整建构剧情,将影片的主题内涵一一映射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突出影片带给观众的生活态度的思考。

1. 贯穿始终的织围巾“嘀嗒”的声响,展现女主丰富的形象特点。

短片从女主一开始编织毛衣时,那如同钟摆走动“嘀嗒”的织围巾的声音不绝于耳。那声音有快又慢,有紧急有轻松,有义无反顾有若有所思,以不同剧情节点上的“嘀嗒”声,来展现女主不同时期人物形象。

“嘀嗒”之声起初是缓慢的,表现女主对织围巾的行为是轻快的,展示她轻松有余的一面。等到她将围巾踢到悬崖边下时,由于悬崖下围巾越累越多,重力也越来越重,将女主三番五次的拖离椅子。这个时候的“嘀嗒”是逐渐变快变急的,而女主为了多织一针,反复的拉扯围巾,展现她从容不迫的一面。当她站在悬崖边上编织围巾和边下滑的围巾比速度时,“嘀嗒”之声变得急促、慌忙。因为女主已经跪在悬崖边上看着编织围巾的速度赶不上围巾下滑的速度,展现了女主紧张、心有不甘的一面。就在女主被围巾拉下悬崖时,“嘀嗒”之声非常的紧凑、急促,声声之间似乎没有间隙,展现了女主焦急(要编织围巾还要兼顾生命安全)、全力以赴的一面。等到女主用自己的头发作为毛线接在毛线上继续编织围巾时,“嘀嗒”之声嘈嘈杂杂一片,几乎是在和时间赛跑一般的紧密,女主目不转睛的看着手中的针线活,展现女主奋力一搏、偏执的一面。当她成功从悬崖底下爬上来,手中的针不由自主做起织围巾的动,此时的“嘀嗒”之声随着女主的心思而变化,有快慢,有停顿,这展示女主若有所悟、放下执念的一面。最后,女主手拿剪刀剪自己指甲的时候,“嘀嗒”之声也时快时慢的响起,这意味着女主将内心对织围巾的偏执全部斩断,“嘀嗒”之声就是执念斩断之声。这展示女主醒悟、当机立断的一面。

影片用“嘀嗒”这个声音细节,很好的契合织围巾这个举动,用这个细节在串联剧情的同时,生动刻画了女主在不同剧情节点上的人物形象:由轻松——从容——紧张——焦急——偏执——放下执念——醒悟。这个过程其实能最大程度加强观影的代入感,引发观众对自身的现实思考。

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5)

2. 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执着一面。

影片中对女主眼睛的细节刻画绝对是一大亮点,出场到结束都是盯着自己手动织围巾的动作,即使有转向也是为了织围巾服务,做到了心无旁骛。

从最初盯着针线开始,一直垂直关注,而没有看管自己所织围巾的长度,这是导致她最终遭遇生命危机的主要原因。当她眼睛意识到围巾掉落悬崖时,她只是拉扯了几下,她眼睛还是没有离开手中的针线,依然如故的织围巾,结果导致她直接被围巾拉下悬崖。她机警的用双脚勾住悬崖边,眼睛似乎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可环顾下一下,又回到了针线上,开始不停的织围巾。等毛线编织完后,她眼睛开始寻找毛线,额头的头发成为她眼睛所发现的“新事物”。于是头发接着毛线继续织围巾,眼睛里还是只有针线。

直到她真正掉下悬崖时,她的眼睛才意识到生命的危险,再不做出措施就会身毁人亡。于是她靠着针爬上悬崖,可眼睛还在盯着手中的针,若有所思的做起织围巾的动作。等她看到深不见底的悬崖时,她才把手中的针扔掉,才把指甲剪掉。此时此刻,她的眼睛才开始关注手中针线之外的东西,那就是生命,才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影片用眼睛所关注的这个细节描绘,将女主对针线和织围巾的偏执展现的淋漓尽致,几乎要将生命抛诸脑后,只为那两根针和一根线,不惜搭上自己的一头长发。短片借女主的故事,告诫观众:做事有度,不能只关注眼前的,过度偏执带来的只会是伤害。

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6)

现实意义:采用“现身说法”式的剧情呈现,影片充分阐述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人做事所要掌握的分寸:学会放下,切勿偏执,走健康之路

《最后一针》是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寓意浅显,充满人生哲理的短片,用不到七分钟的剧情,形象又深刻的阐述了主题内涵的现实意义。

1.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它不能成为阻碍生命的健康。

短片中,织围巾应该是女主最大的兴趣爱好,但是她只管编织围巾却不管收拾围巾。这就意味着她只是单纯的拥有这一项兴趣爱好,至于兴趣爱好给自己带来的危机她则没过多的关注。所以兴趣爱好的副产品逐渐危机她的生命时,她也没有顾忌那么多,眼中依然只有不停的织围巾。幸亏女主及时醒悟过来,将危机生命的兴趣爱好扔之悬崖底,真正放下心中的执念,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兴趣爱好永远是少那么一点,如果能做完那一点,那该多好。可就是这一点我们似乎永远都做不完,倘若真的我们去做完了,也许我们就会面临伤害的危机。兴趣爱好对人的作用而言,不是生存的基本物质,它是个人用来愉悦身心,甚至说是消遣时光的手段。鉴于它对我们的作用而言,我们不应该将它上升为一种危机,如果一旦兴趣爱好也成为一种危机,那说明对兴趣爱好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命健康。这是绝对不可取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能比生命更重要。就好比,短片中的女主最终觉醒,放弃了那种危及生命的兴趣爱好。只有真正摆脱这种兴趣爱好带来的“毒瘾”,我们的身体、心理才能真正处于健康的状态。

所以,《最后一针》用女主这种“现身说法”的剧情经历,传递给观众这样的信息:兴趣爱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能适可而止,不能升级为生命健康的威胁,只有保证生命存活才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7)

2.正确看待自身所处的压力,不将执着当作偏执,学会放下。

短片中女主编织围巾的环境,面朝悬崖,背后无边的平地。女主如果一直往前编织毛衣,那肯定会靠近悬崖,面临危机。而女主选择后退一步,也许就海阔天空,这就影片中所隐喻的现实内涵。当女主的兴趣爱好成为自我内在的一种压力时,她不停的驱动自己:再多织一针、再多织一针……女主就这样根本停不下来的编织着围巾。在多次拉扯围巾中,女主将这种内在的压力慢慢演变成一种态度:偏执。执意要去做自己难以做到的事,即使是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

当然,影片是警示给观众看,所以女主无敌的光环,让她从悬崖下爬上来了。通过这次死亡之旅,她清醒的意识到,过大的压力,势必会物极必反,当初的执着成为偏执时,就是自我毁灭的开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和女主一样,永远都不想放弃能把自己拖垮的压力,就算被拖到深渊面前也依然不停的给自己施压。以为自己的执着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所以在面的压力时和女主一样觉得这就是最后一针了,马上就要成功了。可事实结果是什么呢?我们不仅贡献了自己的所有时间,还把自己的身体也贡献了进去,成功把自己的健康或者心理拖垮。就像女主最后直到掉进悬崖,头发断尽了才发现,自己所谓的挣扎是多么的可笑和不值得。

最后女主幡然醒悟,把针扔掉的情节很有意味,她的举动也意味着我们一旦真的放下了所有压力,才能像她那样放下偏执,重回自己的健康之路。

《最后一针》导演利用一个短小还没有人物对白的故事,想观众阐述:人生活着就需要学会放下,不然我们不仅会身心受伤,我们还会被拖进无尽的深渊。如果我们只是象征性的放下,惯性使然,我们还是会继续重复着给自己压力的动作,除非我们真的能把所有东西给丢掉了,我们才能真正的放下。才能真正的过得自由和轻松!

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和自由(学会放下的背后是生命的健康与自由)(8)

总结一下:

《最后一针》作为一部小众动画短片,豆瓣上没有关于它的评分,但是这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充满人生思考的短片。导演用出人意料的反转叙事策略将短短六分多钟的剧情表现的精彩纷呈。通过具体的细节刻画,呈现女主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这就意味着现实中,我们也可能是面临这样种种的遭遇。以女主的最终觉醒来阐述简单而又深刻的人生道理:在以生命健康为前提下的兴趣爱好是应该发展的,可在这样的发展中,它们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压力,对它们的喜爱只能是一种平常之心,切勿偏执,否则就会自我毁灭。@争取向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