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有界和无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蕴涵)

认知语言学的有界和无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蕴涵)(1)

认知语言学不可能建立在先验哲学世界观基础之上,就其所运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方法,以及对就概念、理性和语言的理解贡献而言,认知语言学具有重大的哲学蕴涵。它既提供了强烈批判传统哲学观点的依据,又促使我们形成“经验主义哲学观”。

一、经验主义哲学

我们提及的每个隐蔽的神经系统和认知机制,不仅有助于构造我们的概念系统,而且有助于编织我们的经验。

(1)我们按照事物自身来体验其色彩,尽管现在已知并非如此。而是神经系统负责我们色彩词范畴的内部构造,也为我们创造了对色彩的体验。

(2)我们体验依据意象图式(如有界区域,路径,中心和边缘,具有前后的物体,某个区域其上、其下及其侧的事物)而形成的结构的空间。然而我们现在已知,空间自身并无此类结构。视域拓扑脑图、定向感细胞,以及大脑中的其他高度结构化神经系统,不仅为我们创造了意象图式的概念,还根据这些意象图式创建了有结构的空间的体验。

(3)我们根据活动和环境来体验时间,即使这些没有一个是时间自身固有的。根据运动将时间概念化的隐喻,不仅创建了按照运动来理解和思考时间的方式,而且还引导我们,或者通过我们自己的移动来体验时间如何流动。

(4)我们体验到“不白之冤”的心态失衡。然而,作为“平衡”的公平正义概念并非客观宇宙的一部分。“道德核算隐喻”不仅给予我们依据平衡而使“公正”概念化的方式,而且允许我们如同体验不平衡那样体验不白之冤,以及像恢复平衡一样纠正错误。

我们的世界经验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化分不开。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所有情况!),描述我们无意识概念系统的隐蔽机制,同样也在我们的经验创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并不意味所有的经验都是概念的(远非如此!),也不意味全部概念都是由塑造经验的隐蔽机制创造的。尽管如此,在塑造概念与塑造经验的隐蔽机制之间存在广泛而重要的交叠。

就此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们的隐蔽概念机制,包括意象图式、隐喻和其他亲身的想象结构,使我们体验事物成为可能。照此看来,我们认知的无意识,不仅在概念化上,而且在创造所经历的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基于经验主义的重要发现,而且确实对未来的研究——发现这些现象如何存在——是一个同样的重要领域。

二、常识

我们已经进化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意义的隐蔽机制为我们产生了允许我们在世界上正常运作的总体经验。我们平常的基本经验——基本层级事物、基本空间关系、基本色彩和基本行为——的优势,通向意义和真相的常识理论,从而这个世界从真实和客观上,就像我们所体验的和概念化的那样存在。正如所见,在日常的简单情况中,恰恰因为我们的亲身本性和想象能力,常识理论才能很好地运行。然而,如果在概念化或世界观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常识理论则无能为力,而这些情况相当常见。

既然概念化机制来自我们内部的隐蔽机制,那么这些机制也就不在我们对真实的老生常谈的理解之中。但是实际上,语言使用者认为的真实与我们隐蔽机制的亲身理解有关。

三、亲身的真实

如果一个人清楚,某个句子的表达符合了他所了解的情况,他会认为这个句子是“对的”。

传统的真实符合论遗漏的是,在形成人类概念的真相时人类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没有以下因素,真相则不会存在:①使情境得以概念化的心智;②人们按惯例使用的表达概念化情境的语言。概念化模型要求产生的真相所特有的概念,是由心智的隐蔽机制自身生成的。为了理解真相,语言使用者必须能够使概念化的这些机制明显可见。这是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

这些机制在隐喻思维中显得尤为清晰。在隐喻思维或某个特定框架中被概念化的某个情境,对语言使用者而言,亲身的真实符合论允许我们用情况中的“真相”来理解正常含义。正如所见,当我们把时间概念化为资源——并且寄生于该隐喻时,我们体验时间,就把它作为一种可浪费或可节约、可虚度或可珍惜的有限资源。如果我们依照“时间如资源”对情境的概念化,那么“我浪费了你大量时间”“你虚度时间”便是对的。即使是不依赖于隐喻的时间,本身也并非一种资源。如果我们把隐喻扩展到包括“偷时间”,那么我们文化中的人们,便有可能把“大部分员工每周从雇主那儿偷走2.2 小时”看作事实,也就是视为真相而接受。

亲身的真实符合论描述了对语言使用者而言通常所认为的真相,尽管就真相自身而言,并没有给出科学的解释。对于这一解释,我们必须回到第七章中的亲身的科学实在主义理论。假定一个占星家提供了用占星术语对某事的解释,按照占星家的隐喻世界观,他会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对的。亲身的真实符合论也就解释了就占星家为占星而言的所谓“对”的理解。但是,占星学的真相与亲身科学实在主义的真相是相抵触的,因为真相的解释至少需要广泛的会聚证据和可预测性。占星术不符合真相的标准。对个人世界观所认为的真相与科学标准的合理真相,认知语义学都可以使之言之有理。

四、世界观

世界观是始终如一的概念群集,尤其是含有一个或多个概念域中的隐喻概念。因此一个人可以拥有比如哲学、道德和政治的世界观。世界观掌控着一个人如何理解世界,因此深深影响人们的行为。多重世界观可谓司空见惯,并且人们通常在它们之间来回移动。文化能使世界观产生很大差异。在认知语言学中,世界观的研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

通过我们的概念系统,包括我们的隐喻系统所描述的实体和行为具有普通的本元学的特征——我们所认为的存在(主体自身特性、因果路径、本质、心智视觉、道德危机、浪费时间,诸如此类)。我们日常的本元学不是幻想出来的,它让我们得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尽管如此,本元学还是由隐喻和其他亲身概念结构构成的。

五、基于实证的可靠的语言哲学

总之,有一个经过充分并广泛考虑而形成的语言的经验理论,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相一致,它不会被乔姆斯基传统中形成的形式主义理论那种哲学假设所扭曲。认知语言学的开拓者看到,这个经验主义理论是对全方位语言现象的更概括的说明,并且更适合会聚性证据,也更符合认知科学中的非哲学驱动结果。

正如人们预料的,因为认知语言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相一致并有所拓展,所以它与解析哲学不一致,无论是其形式主义版本还是日常语言版本。认知语言学也与后结构主义哲学,以及混杂了笛卡尔观念和形式主义哲学的乔姆斯基思想不一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一个优势条件,摆脱了从先验哲学中产生的其他学科限制和扭曲语言研究的影响,同时允许认知语言学吸收其他理论不能吸收的认知科学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包括空间关系、隐喻、转喻、框架、融合、分类、体的系统、一词多义、辐射状范畴、心智空间现象、语法化、象似性等。实际上,认知语言学家描述这些主题的动机,是因为它们处于哲学的束缚理论的范围之外,却在语言现象中占有压倒性比例。在语言学这个舞台上,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先验哲学世界观束缚的影响。

我们一直赞同一种基于实证的可靠哲学,它把心智亲身性、认知无意识和隐喻性思维融会贯通。这样融合而成的认知语言学,提供了一种基于实证的可靠语言理论,可以作为实证的可靠语言哲学的基础。然而,鉴于认知科学和语言学已经做的这些工作,这种语言的哲学可以做什么呢?

本书要阐释的部分内容,就是关于这种语言哲学的极其重要的功能,也就是,对重要概念的可靠的认知分析,以及这种分析对哲学的重要文本和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

考虑到我们的语言绝不仅仅为了适应世界,总是要与亲身性理解相结合,语言哲学便成为一项准确描绘亲身理解并指出其影响的工作。根据这样的概念重建,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哲学,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应用。其任务就是用经验的可靠方式来揭示认知无意识,并指出这种启迪的原因。在生活的许多领域,如道德、政治、经济、教育、人际关系、宗教以及我们的所有文化,这是一项亟待完成并具有非凡价值的工作。

本文选自图书《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全二册)》

认知语言学的有界和无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蕴涵)(2)

原书名: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作者:[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

转自: 世图语言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