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1)

那年春天,有一个五十几岁却已略显沧桑的老人,站在阁楼上凭栏而望。

又一个春天来了,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望着眼前的山和水,想想自己的过往,他写下了一首诗歌《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因为诗中的“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春风又绿江南岸”句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这首诗,是王安石当时接到恢复相位诏书后,从江宁西去京师途中所作。按照常理说,恢复相位应该是高兴的事,要有一种“得意马蹄疾,一日踏遍长安花”的欢快,可我却从诗歌绿满江南的表面,读出作者心中些许的不安。

为什么王安石心里会有这样的不安?读完本文,领略完他的人生经历,了解熙宁变法的失败,你就能找到他写此诗心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答案。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2)

01.出身官宦,结交高朋

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当时任临川年的判官,说王安石类似今天的官二代,应该不为过。

世上很多天才就是这样形成的,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比别人努力,而王安石当时就是已经优秀成众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王安石有良好的家境,父母又是知识分子,他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小小年纪能够做到写文“立论高远,旁征博引”。

当穷人家孩子还在放牛、为吃穿而发愁的时候,王安石的家庭教育已经上升到培养格局的境界上,他的父亲王益去各地做官都把王安石带在身边,让王安石接触了更多的底层生活和官场生活。这种注重社会实践的家庭教育,值得现代家庭学习和反思,它产生的教育效果就是在王安石心中种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让王安石有了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3)

王安石16岁(1037年)的时候随父母入京,这打开了他人生的又一扇窗。在京城不久,王安石认识了一位比他大两岁的好友,名字叫曾巩。曾巩,何许人也?他也是后人所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天资聪慧,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当时随父亲来北京见世面,因文章而结识了王安石,更被王安石的文才而折服,他俩的结识,正是才俊间的“相见恨晚”。

曾巩也是一位热心肠的人,又把王安石介绍给自己的老师。他的老师,就是当时的文坛大咖欧阳修,也是后世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非常乐于培养年轻人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王安石极为赞赏,犹如当年贺知章叹李白为“谪仙人”一般的赏识。

才华和人脉的结合,把王安石带入了一个高大上的朋友圈。这三位被后世公认的文坛大咖,也是老乡关系,就这样在京城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02.为官体民,上言变法

21岁那年(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登进士第,从此登上政治舞台。王安石一开始走的就是别人眼中的“不寻常路”。

为什么这么说,很多人任期满后都是挤破头往京城跑,王安石却放弃上京入馆阁的机会去任一个鄞县知县,从基层做起。他的选择,自有他的道理,农业是民生之本,在地方任职为当地兴修水利;教育为治愚之本,他就扩办学校。王安石在当地基层的工作是认真的,他不是来镀金,不是来作秀,王安石一干就是四年。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4)

王安石这样踏实的青年官员,确实不多见。如同建高楼一样,你只有把地基打牢,才能让光芒落在自己的身上。事实证明,随着基础工作的进行,量变终将升华为质变,无论是哪个朝代,你会像王安石这样勤肯,绽放光彩只是时间问题。

王安石勤政爱民的名声,终于传到了宰相文彦博耳朵里,宰相向宋仁宗推荐王安石。能够被领导赏识、推荐,就意味着以后将平步青云,这应该是不少当官者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谁曾想,王安石竟然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拒绝;老师欧阳修举荐王安石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让老师欧阳修差点下不了台。爱才的欧阳修好说歹说,王安石才接受群牧判官的任命,后又出任常州知州。

1058年,调为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写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这份上疏中,王安石分析了国家积弱积贫的病因:

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分析完原因,王安石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建议效法先贤,改革制度,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王安石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累积,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济天下,而基层,才是社会的眼,改革,才是国家的王道。这份饱含王安石多年基层工作智慧、忧国为民之情的万言书,结果如何呢?王安石这次热脸贴了冷屁股,宋仁宋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唐朝诗人孟浩然说“不才明主弃”,可王安石有才也被弃用,或许王安石是没有遇到一个明主。我猜,王安石心中有一万个“卧槽,无情”在奔跑,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谁让别人是皇帝呢?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5)

这样的现状,让王安石伤透了心,并在一段时间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不满:朝廷多次委任他馆阁之职,他都推辞不就;后来难以拒绝别人的举荐,他才去任职集贤院,知制诰;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他便辞官回江宁守丧。

这次辞官,让他可以多些时间一个人静一静,也多了一些思考。他求学入仕,不是求富贵而是强国为民,这是他不变的初心。想到国家的贫弱,想到自己主张不被赏识,无奈和酸楚涌上心头。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6)

1063年宋英宗继位,在之后的三年间多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 王安石都以服母丧和自己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入朝。王安石拒绝入朝,他是真的病了吗?其实王安石没病,有病的是朝廷。

此刻的王安石,不禁反复读着韩愈《马说》中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他觉得,韩愈若在世,会懂自己,自己也懂韩愈。可目前朝廷不采纳自己的变法主张,王安石只能徒增“真不知马也”的感慨。

03.神宗赏识,变法开始

1067年宋神宗继位,46岁的王安世迎来了春天。

宋神宗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要为国家强大找药方。作为皇帝,他深深地知道当朝内部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外部有辽、西夏的侵扰。宋神宗早听说王安石是个人才,继位后赶紧下诏,让王安石复官为朝廷效力。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7)

王安石这次没有找理由拒绝,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就等于最高层支持自己放手去干。没有高层支持的事,是很难做的,这个道理王安石心里比谁都明白。

两人见面后,王安石客气了一番就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认革新方法”,这道理就是“选对方法,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建议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安石见神宗中有志改革,又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把宋初与当前形势做了一番对比,豪言“大有为之时,正在当日”,他期望神宗有所建树。

王安石给神宗作了一番理论分析,又送上一顶高帽子。 神宗觉得王安石果然大才,方法正确,道理明彻,神宗流露出“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支持我,我们一起干”的豪情。

变法未始,准备先行。先是组建变法工作小组,在1069年(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三司条例司,又找来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40多人。就这样,变法工作小组组建好了,组长,助手一应俱全。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8)

变法工作,按计划地开展。1070年,王安石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于宰相),均输法,青苗法,置将法,保甲法等,在全国推行。在科举方面,废除诗赋词章的取士制度,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军事、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就这样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称为“熙宁变法”。

04.反对如潮,心力交瘁

变法才开始不到三个月,就有人向王安石“砸石头”。首先向王安石发难的是御史中丞吕诲,这是王安石与同事关系闹僵的一个开始。

吕诲控诉王安石“十宗罪”。罗列出这“十大过失”,具体就是,1.慢上无礼,2.好名欲进,3.取君要名,4.同用情罔公,5.徇私报怨,6.斗左势招权,7.任性凌轹同列,8.专威害政,9.朋奸之迹甚明,10.未见其利,先见其害。这次反对变法,以吕诲被神宗贬为地方官结束。

不久韩琦上疏反对变法。韩琦何许人?他是“为相十载,辅三朝”的重臣,曾于1043年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过仁宋朝的“庆历新政”,是变法的老前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同时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意见,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这还没有完,后有御史和谏官十几人,都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相聚离开朝廷,作为对王安石变法的抗议。变法没有得力人手,王安石只好把曾巩的弟弟曾布叫来,让他给自己打下手,并且给予重用。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9)

在众多反对变法者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司马光,一个是苏轼。没错,这个司马光是从小就会砸缸救小伙伴的司马光。他先后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信中列举新法的弊端,让王安石别瞎弄,赶紧恢复旧的制度。铁了心要变法的王安石,在给司马光回信中逐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也一带批评反对者因循守旧不识大体。司马光憋了一肚子气,觉得王安石顽固不化,和他没办法一个锅里吃饭,司马光便向神宗辞职,离京而去。苏轼反对变法,是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要求改革取士方法时“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而苏轼却在皇帝召见时直陈变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如果一个人在开展工作时,弄得朋友反目,同事成仇,这样差到让人无语的人际关系,已经让人担忧他的工作能否有后续。王安石的朋友圈,目前就处于这样一个状态。

反对者的增多,也让王安石陷入人际关系危机。王安石的老师欧阳修对变法不满,王安石批评他“修擅附流”,导致欧阳修未到退休年龄就告老还乡。韩琦对变法有意见,王安石骂他“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吕公著对变法提点意见,王安石把他比作“四凶”,罢官了事;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反对变法,王安石也对他大力打压;好友曾巩,因老师欧阳修反对变法,弟弟曾布支持变法,弄得曾巩左右难做人。一时间,“欧阳修归隐临泉、韩琦告老还乡、司马光罢官著书、范镇辞职不仕......”,王安石把能得罪的名臣得罪了个遍。

为了变法,王安石可谓六亲不认,他的著名口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代表了王安石此时的变法决心。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10)

过急的工作进度,固执己见的性格,已经僵化的同事关系,预示一场大风雨将袭向王安石。这场风雨何时来?那只是时间问题。

05.变法失败,退身江宁

山雨欲来风满楼。变法的推进,加大了反对派对王安石的反对和诋毁。

此时的王安石,真可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百姓自断手腕,是你王安石造成的,天灾有饥民流离失所,也是你王安石造成的,就连皇太后也对变法插上一脚,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本想为这个国家注入新的血液,却也让王安石如同一个游戏破坏者出现在所有人面前。朝中沉寂许久的一潭死水,突然被他的巨石打破平静,谁想,这块石头砸坏了别人的奶酪,自然也可能砸伤王安石自己。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11)

此刻的王安石,成了一堵风雨中的旧墙,众人希望他倒下,而神宗变法决心的动摇,是推倒这堵旧墙的最后一阵疾风。一道圣旨,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罢相,没人知道对王安石有多大的打击,但王安石的政敌,偷笑、奔走相庆的一定不少。

原本付国一腔热血,最后却是遍体凄凉。王安石希望变法做到国富民强,谁想被百姓骂,被同事恨,被学生陷害,就连自己的儿子死了,也被人骂是变法的报应。王安石心中的郁闷和悲哀,谁能真懂?唯有付与清风。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12)

1075年,王安石接到恢复相位的诏书。在从江宁去京师途中写下这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这首诗歌时,王安石已经是五十五岁的老人。变法以来的争议和被攻击,让他心力交瘁,而闲居江宁的生活还没享受多久,又要搅入改革这场浑水。今日明月送我走,明月何时照我还?或许面对又绿江南岸的春风,他的心中更多的,是对人生未来的一种自问与不安。

一个因才情而高傲、固执于世间的人,是没办法清醒地接受一切渐渐消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过程。王安石复相之后,朝廷,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朝廷,变法没办法推行下去,王安石只得在1076年(熙宁九年)辞去宰相之职。虽然此后王安石被分为舒国公、荆国公,随着宋神宗在1085年(元丰八年)去世,司马光任宰相,熙宁变法全面废除,一个属于王安石的时代已经永远结束了。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随时都有人不计个人成败以身报国的话,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是有希望的。很不幸,王安石虽然拼尽全力地挽救这个日渐颓废的帝国,最终却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1086年的四月(元祐元年),这是一个正值多雨的季节,王安石病逝,享年66岁。

这一次,王安石再也没能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带走的春天,是一个充满凄风苦雨的春天。

结束语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没有错,只是在用人方面犯了错误,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变法失败以后,王安石才会被人骂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熙宁变法虽然失败,但不影响王安石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影响后人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千古名句的喜欢。

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帆过尽)(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