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最精华100句(素书谨守人生的)

古人常说:祸从口出。

人与人之间的大多矛盾,都是从言语之中生出的纠葛,自身的麻烦和灾祸也是由于言语过于随便而导致的结局。

四书五经最精华100句(素书谨守人生的)(1)

一、

对于一个不善于说话的人来说,嘴巴是招致祸害的门户,舌头是人生的一块“烂肉”,一个人说出去的每句错话,都会让自己付出代价。

《素书》之中说:以言取怨者祸

意思就是说:因为言语招致的怨恨,一定会有祸患。

一个言语太过于随便,口无遮拦的人,不仅是容易因为言语伤人,还容易为自己带来灾祸,因为舌头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伤害的也是自己。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因为言语不慎而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灾祸和伤害,轻则在与人之间产生矛盾,重则让自己丧失性命。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杨修,就是因为锋芒毕露喜欢多嘴为自己招致了言语之祸,最后被曹操处死。

四书五经最精华100句(素书谨守人生的)(2)

而除了杨修之外,曹操手下还有另外一个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人就是许攸。

许攸本身是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因为他的家人犯了一些问题而被捕,许攸气不过,就背叛了袁绍投奔曹操,并且为曹操设下了偷袭袁绍屯粮之所的计策,当袁绍大败于官渡之战时,许攸又随着曹操平定了冀州,也为曹操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他自恃功高,口出狂言,在曹操进城的时候,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叫着曹操的小名说:“曹阿瞒,如果不是我的话,你能进得了这冀州城吗?”

曹操表面上嬉皮笑脸,内心却恨之入骨,早已看不惯许攸这副张狂模样,后来曹操就找个借口将许攸杀掉。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是事情的规律仍然不变,言语之祸也是如此,不管是对于君王之家,还是对于平民百姓,不管是君臣关系,还是朋友之间,在言语之祸的背后都有一个相同的规律,那就是:触碰了别人的尊严和利益

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规则,就是当你让别人不舒服的时候,你不舒服的时候就快要到了。

四书五经最精华100句(素书谨守人生的)(3)

二、

想要避免言语之祸,就要谨守这个“四不”规则。

这个规则就是:不管你在说什么话的时候,不要抬高自己,不要贬低别人,不要触碰别人的利益,不要在任何人面前说第三者的坏话。

这个“四不原则”刚好避免了触碰别人的尊严和利益。

因为人活这一生归到极致,不过是为了两点:一个是利益,一个是面子。

一个情商高的人都懂得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让别人觉得自己拥有了这两种东西,对方自然就会在心里乐开了花,反之自然会产生怨恨,而人生所有因为言语产生的怨恨,都是因为触碰了这两点而带来的问题。

在刘邦继位之后,特别宠爱嫔妃戚姬,就想废掉原配夫人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位置,改立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而刘邦晚年病重的时候,有人就跟刘邦说:“樊哙将军和吕后是同党,他们约定等您死后就里应外合,夺取天下,杀死戚姬和赵王如意。”

四书五经最精华100句(素书谨守人生的)(4)

刘邦听了非常着急,就赶紧传张良进宫商量对策,而张良这个时候坚持不见,因为他知道吕后的羽翼已经丰满,再去出谋划策就不合适了。

于是,张良坚持不见刘邦,更不会帮刘邦出谋划策,远远避开了他们家族的内斗。

果然,当刘邦撒手人寰之后,太子刘盈继位,吕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且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杀死了戚姬。

张良才是智者,因为刘邦一路走来,张良不断为刘邦出谋划策,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平定天下,张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最后刘邦因为要废太子的事情召见张良时,张良再也不愿意出面。

就是因为张良知道吕后的羽翼已经丰满,如果自己这个时候出面,不管自己出什么主意,说什么话,都会触碰了吕后的利益,甚至他进宫的这个举动,也会让残忍的吕后他产生不满,而任何言语行为都会为自己带来灾祸。

所以张良坚决没有进宫去见刘邦,当吕后得势之后,也没有将矛头指向张良。

这就是不让言语触碰别人利益的智慧法则,有的时候或许不仅是言语,哪怕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对他的尊严和利益产生威胁,这是避免祸患的根本。

四书五经最精华100句(素书谨守人生的)(5)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人生,活的就是一个人情世故,在人心复杂的状态下,宁可少说也不要说错,在不得已才说的情况下,也要保证自己能够谨守这“四不原则”,才能避免言语产生的祸患。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