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 从黄帝和蚩尤在张家口涿鹿县的大战说起

《三字经》第八章:要从黄帝和蚩尤在张家口涿鹿县的大战说起,那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黄帝靠他发明的一个重要的东西才战胜了蚩尤,那就是指南车,指南车是最早的导航系统了,本次战争经验说明了明辨方向的重要性,这就和《三字经》这章主题有关系了。涿鹿之战的战场就发生在我们今天的张家口涿鹿县。张家口涿鹿县,位于河北省的西北,属于张家口市, 与张家口下花园区和北京市郊区相接,其境内有黄帝泉、黄帝城遗址、中华合符坛、中华三祖堂、轩辕湖等著名景点,五千年前, 黄帝、炎帝、蚩尤在这里大战,最后合符釜山,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使中华民族走向大融合,下面我们先看一下《三字经》第八章的原文:

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 从黄帝和蚩尤在张家口涿鹿县的大战说起(1)

张家口涿鹿县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

(1) 曰:称为、叫做。

(2) 春:春季,四季之首。

(3) 夏: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

(4) 秋:秋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

(5) 冬:冬季,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季。

(6) 此:这;这个。

(7) 时:季节。

(8) 运:循一定轨迹周而复始的转动、前進。

(9) 穷:终极、尽头、停止。

(10) 南:方位名,南方。

(11) 北:方位名,北方。

(12) 西:方位名,西方。

(13) 东:方位名,东方。

(14) 方:方位、方向。

(15) 应:对应、相应。

(16) 乎:在。

(17) 中:中央。

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

曰(yuē) 春(chūn) 夏(xià),曰(yuē) 秋(qiū) 冬(dōng),

此(cǐ) 四(sì) 时(shí),运(yùn) 不(bù) 穷(qióng)。

曰(yuē) 南(nán) 北(běi),曰(yuē) 西(xī) 东(dōng),

此(cǐ) 四(sì) 方(fāng),应(yìng) 乎(hū) 中(zhōng)。

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

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季各有特色(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并不断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循环不已,永不停止。

东、南、西、北叫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这样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讲完三字经的这段原文,我就讲一下黄帝和指南车的故事:

在指南针未发明前,人类赶路,辨认方向全靠天上的太阳和星星。当时的古人,晚上通过观察北极星定方位,白天则利用日影来分辨方位。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项重要的发明。其中指南针的发明是最早的。两千多年前,当时的人们就知道把磁石制成“司南”,利用它来定南北方向,所以“司南”可说是指南针的前身。不过,同样可以辨认方向的指南车,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出现了。

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 从黄帝和蚩尤在张家口涿鹿县的大战说起(2)

指南车

大约在四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族群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这时候,在东方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不仅十分强悍、凶猛,还对黄帝心怀怨恨,不愿服从黄帝。后来,蚩尤联合他的八十一个兄弟,和黄帝展开大战。为了对付这个拥有各式各样铜制武器的顽强敌手,黄帝苦思对策,终于发明了战斗的锐利武器──弓箭。又因为北方风沙大,时常刮起阵阵的大风沙,为了不使 士兵们迷失方向,黄帝的部下,成功的制造了“指南车”。

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 从黄帝和蚩尤在张家口涿鹿县的大战说起(3)

黄帝战蚩尤

两军在涿鹿交战,蚩尤的士兵虽然勇猛,但遇到黄帝的军队,却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退。这时战场上虽然没有刮起大风沙,可是却起了浓雾,白茫茫一片,两队人马,根本就分不清东西南北。而黄帝的“指南车”上放着一铁做的人,铁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靠着“指南车”指引方向,黄帝的军队能在大雾中辨明方向,将蚩尤打败,获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涿鹿之战”。

最后希望张家口涿鹿县的朋友都来关注我,并提出宝贵意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