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欣赏图(大型原创舞剧江湖首演)

舞剧欣赏图(大型原创舞剧江湖首演)(1)

《江湖》剧照。记者许魏巍摄

一百多年前的武汉,有风云、风雨,有风情、风物,更有风范、风骨。4月3日晚,大型原创舞剧《江湖》在琴台大剧院首演,讲述了“小人物、大江湖”,再现了一百多年前武汉人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气度和气派。

大型原创舞剧《江湖》由武汉市文化局出品,武汉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大幕一拉开,整个舞台背景上出现了“汉口码头”四个大字,将全场观众带回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汉口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

主角一一登场:码头老板的女儿丫头和戏子从小是玩伴,戏子还教丫头唱过汉戏。分开多年后,戏子和丫头在清兵抓捕进步青年的过程中偶然相遇,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两人走到了一起。爱慕戏子的李寡妇,是茶楼老板,面对客人八面玲珑,面对戏子却柔情万千。马班头是反面角色,出场时伴随着一副跋扈劲儿,最后在劫法场时,却用手中的刀砍下了戏子身上的锁链,放走了戏子。为了革命理想,丫头牺牲了。在戏子的号令下,悲愤的码头工人们,系上那条象征革命的红布条,迎着曙光,奔赴战场。就在这一天,武昌城楼上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群舞颇为热闹。码头工人的“沙包舞”、茶楼里的“凳子舞”、舞女们的“扇子舞”……汉口码头的这帮小人物,用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和精神,苦中作乐,顽强地活着。马寡妇的舞姿风情万种;戏子的舞姿时而柔软、时而充满力量;丫头的舞蹈表达,则是非常的含蓄,不那么张扬。大段的独舞、双人舞、还有爱恨纠缠的三人舞,展示的不仅仅是演员们优美的舞姿,更是100多年前的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整个舞剧汉味特色浓郁。舞台上转换的舞美背景,复原了汉口码头、花楼街等场景,充满了“老汉口风情”。音乐上,将交响音乐和汉剧的音乐紧密融合。为躲避抓捕,戏子和丫头唱了一出汉戏《柜中缘》。法场上,丫头带着码头挑夫们唱起了汉戏《宇宙锋》。舞蹈上,编导也结合汉剧进行创新,让群舞演员穿上戏服跳“水袖舞”,展示戏子内心的美好情感和痛苦挣扎。这些汉味元素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感觉熟悉又新奇。

今日,舞剧《江湖》将再演一场。

观众热议>>>

一直沉浸在《江湖》浓浓的“汉味”中

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江湖》的主演们都累瘫在舞台上,大汗淋漓。

导演熊涛说,《江湖》的视线聚焦在辛亥革命这个武汉独有的文化标签上,展现的不仅仅是汉口的城市记忆,还展示了武汉人的风范和风骨,叠映出独属于武汉这座城市的表情,演员们压力特别大,一直在不断的磨合,思考如何用舞蹈语言展示“小人物的大情怀”。他感慨地说:“舞台上那个江湖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在幕后的打造中,我们能感受到武汉人的风范依然,风骨依旧。”

为了将一幅100多年前的历史画卷立在舞台上,整个《江湖》的主创团队一直在磨合,也展示出大家身上那份武汉人的担当。戏子的扮演者肖雪峰,跳双人舞时有大量的托举动作。丫头的扮演者李若瑶,为了让肖雪峰在托举时不那么吃力,刻意控制体重,就算排练时强度非常大,依旧坚持每天不吃饭,只吃一个苹果、喝一杯酸奶。她说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都跟随着“丫头”这个人物一起成长。

随着观众的热烈掌声,主创们也释放了他们的紧张。走出剧场的观众,也为舞台上的那群武汉人所感动。

观众赵莹认为,舞剧《江湖》全程没有一句台词,都靠演员们用舞蹈语言在展示剧情、人物性格,但是她由始至终一直沉浸在浓浓的“汉味”中,没有一秒离开这个强大的气场。马寡妇的风情万种、泼辣劲儿以及最后的敢作敢当,给赵莹留下深刻印象,“武汉女人就是这个味道!”最为感动的是丫头最后劫法场、救戏子的那一幕,“一个个有棱有角的人物,都将武汉这个城市的味道和骨气、风骚与坚韧毕现”。

“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写出了小人物的命运,将时代的变迁与特定的背景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创作和编排很有新意。”来自武汉市红领巾学校的老师刘婷说,以前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这次通过舞剧《江湖》这样一种新形式,看到的不仅仅是那段革命历史,还有100多年前武汉人的风范风骨;还有当下的武汉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称道。(长江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