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3开头的单号是什么快递(奇寄137)

祖寄,◆祖籍與寄居地○《清會典‧戶部五‧尚書侍郎職掌五》:“凡民之著於籍,其別有四:一曰民籍,二曰軍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區其良賤”原注:“人戶於寄居地方置有墳廬已逾二十年者,准其入籍,出仕令聲明祖籍迴避,文員罷職不准寄居別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7313开头的单号是什么快递?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7313开头的单号是什么快递(奇寄137)

7313开头的单号是什么快递

祖寄,◆祖籍與寄居地。○《清會典‧戶部五‧尚書侍郎職掌五》:“凡民之著於籍,其別有四:一曰民籍,二曰軍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區其良賤。”原注:“人戶於寄居地方置有墳廬已逾二十年者,准其入籍,出仕令聲明祖籍迴避,文員罷職不准寄居別省。”

轉寄(转寄),◆委托一方把信件寄給另一方。○[魯迅]《書信集‧致陳鐵耕》:“今有復[吳先生]一信,乞即轉寄為感。”

主寄,◆猶主客,主從。

重寄,◆重大的托付。○《史記‧龜策列傳》:“盛德不報,重寄不歸。”○[宋][張元幹]《滿庭芳‧為趙西外壽》詞:“絲綸,膺重寄,遙防遷美,本鎮恩隆。”○[清][錢謙益]《陝西布政使司右參議賈鴻洙授朝議大夫制》:“屬有甄陞,俾當重寄。”

遠寄(远寄),◆謂寄情於世外。○[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好酣飲,逾多不亂,至於任懷得意,融然遠寄,傍若無人。”○[南朝][陳][張君祖]《答庾僧淵》詩:“沖心超遠寄,浪懷邈獨往。”

隱寄(隐寄),◆隱瞞寄托(田地)。○[宋][葉適]《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更造板籍,隱寄、飛寄、影占、偽跋悉釐改。”

意寄,◆1.寄以心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餉米千斛,修書累紙,意寄殷勤。”◆2.猶寄托。○[宋][朱熹]《跋周元翁帖》:“筆扎精妙,意寄高遠。”

遺寄(遗寄),◆1.指帝王臨終遺命;遺詔。○《宋書‧謝晦傳》:“稟顧於西殿,受遺寄於御床。”○[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太祖]升遐,綢繆遺寄。”◆2.指帝王臨終時的顧命大臣。○《南齊書‧張敬兒傳》:“凡廢立大事,不可廣謀,但[袁][褚]遺寄,[劉]又國之近戚,數臣地籍實為膏腴,人位並居時望,若此不與議,復誰可得共披心胸者哉?”◆3.死者臨終時囑咐身後寄交某人之物。○[唐][孟簡]《詠歐陽行周事》:“所歡使者來,侍兒因復前。抆淚取遺寄,深誠祈為傳。”

興寄(兴寄),◆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唐][陳子昂]《修竹篇》序:“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明][李東陽]《壽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公九十詩序》:“平生所著意見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議,日取而閱之,雖興寄沖漠,而愛君體國之念,猶耿耿不能忘也。”

心寄,◆推心相托。○《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吾病如此,深慮不濟;安六軍,保社稷者,捨汝而誰!何容方更請人以違心寄乎!”[胡三省]注:“心寄,謂推心以託之也。”

象寄,◆見“象寄譯鞮”。

無寄(无寄),◆沒有着落;無所寄托。○[晉][王謐]《答桓太尉書》:“佛教之根要,今若謂三世為虛誕,罪福為畏懼,則[釋迦]之所明,殆將無寄矣!”[宋][陳與義]《小閣晚望》詩:“幽懷渺無寄,蕭瑟起悲歌。”

委寄,◆謂委任付托。○《魏書‧樊子鵠傳》:“時[尒朱榮]在[晉陽],京師之事,[子鵠]頗預委寄,故在臺閣,征官不解。”○[宋][范仲淹]《延州謝上表》:“討伐之秋,委寄方重,豈繄懦品,可副聖憂。”○《明史‧劉吉傳》:“[吉]獨留,委寄愈專。”

危寄,◆謂寄身於危境之中。○[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僅存之國,厲民以自養,而無復有政治也。故其君民相與危寄,惴惴然朝不謀夕矣。”

外寄生,◆一種生物寄生於另一種生物的體表,攝取宿主養分以維持生命的現象。

事寄,◆猶言職權範圍。○[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兩殿兩房中書》:“至[正德]、[嘉靖]間,則兩房事寄已踞[文華]上矣。”○[明][沈德符]《內監‧東廠印》:“自方印頒行之外,事寄稍關錢糧及軍務機要者,俱得給關防。”

生寄死歸(生寄死归),◆視生如寄,視死如歸。表示豁達之辭。○《淮南子‧精神訓》:“[禹]南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乃熙笑而稱曰:‘我受命於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足以滑和?’視龍猶蝘蜓,顏色不變,龍乃弭耳掉尾而逃。”○《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我這病多分不起,生寄死歸,不足介意。”◆补证条目■视生如寄,视死如归。表示豁达之词。○明朱之瑜《庚寅年陷难告天文》:“之瑜一身不足惜,深明於生寄死歸,劉文高等七人其何辜,乃使之爲善蒙禍?”

如寄,◆好像暫時寄居。比喻時間短促。○《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三國][魏][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榮寄(荣寄),◆光榮的寄托。指重任。○[唐][皎然]《贈李中丞洪》詩:“深沉閫外略,奕世當榮寄。”

任寄,◆委任;付托。○[南朝][梁][江淹]《王僕射加兵詔》:“[南昌縣]開國公[儉]忠款昭著,任寄隆深。”○《南史‧蔡徵傳》:“[後主]器其才幹,任寄日重。”○[宋][孔平仲]《續世說‧寵禮》:“[隋][高熲],[西魏]賜姓[獨孤氏],[隋文帝]以為左僕射,任寄隆重,朝臣莫比,呼為[獨孤]而不名也。”○[明][沈德符]《野獲編‧禁衛‧錦衣衛鎮撫司》:“錦衣衛……為二十二衛禁軍之首,不復隸都督府,至[永樂]而任寄漸重,及[英][憲]兩朝,委以心膂。”

人生如寄,◆亦作“人生若寄”。◆謂人生短促,猶如暫時寄寓世間。○《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三國][魏][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北史‧韓鳳傳》:“更可憐人生如寄,唯當行樂,何用愁為。”○[晉][陶潛]《榮木》詩:“人生若寄,憔悴有時。”

權寄(权寄),◆謂掌握的實權。○《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三年》:“[王儉]常曰:‘我雖有大位,權寄豈及[茹公]邪!’”

親寄(亲寄),◆親近倚重。○《南史‧宋建安王休仁傳》:“[泰始]初,四方逆命,[休仁]親當矢石,大勳克建,任總百揆,親寄甚隆,四方輻湊。”

請寄(请寄),◆猶請托。○《史記‧酷吏列傳》:“[都]為人勇,有氣力,公廉,不發私書,問遺無所受,謂寄無所聽。”○《漢書‧鮑宣傳》:“請寄為姦,群小日進。”○[顏師古]注:“請寄謂以事私相託也。”

情寄,◆信任和倚托。○《隋書‧蘇威傳》:“公德行高人,情寄殊重,大孝之道,蓋同俯就,必須抑割,為國惜身。”◆补证条目■信任和倚托。○《北齐书·恩倖传·韩宝业等》:“蒼頭始自家人,情寄深密,及於後主,則是先朝舊人,以勤舊之勞,致此叨竊。”

期寄,◆期望。○《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方式範當時,流聲史籍,豈容屢秉撝謙,以乖期寄。”○《周書‧王思政傳》:“自此之後,[太祖]期寄更深。”

內寄生(内寄生),◆生物學用語。指一種生物寄生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例如蛔蟲寄生在人的腸子裡。

民寄,◆民望所寄。舊時指地方官。○[明][劉基]《浙東肅政廉訪司處州分司題名記》:“公以通濟之才,筮仕於朝,出任民寄,以最績奏聞。”

流寄,◆謂飄泊外鄉。○《明史‧楊翥傳》:“[楊士奇]微時,流寄窘乏,[翥]輒解館舍讓之,而己教授他所。”

客寄,◆1.寄居異鄉。○《易‧旅》“旅,小亨,旅貞吉”[唐][孔穎達]疏:“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摺:“何日西歸,困天涯一身客寄,恨無端歲月如馳。”○[明][崔時佩][李日華]《西廂記‧回音喜慰》:“飄零四海愧無居,一生客寄,半生將至。”◆2.指在外寄宿。○[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晝則奔走在道,夜則無所客寄焉。”

靜寄(静寄),◆優閑地寄寓、依托。○[晉][陶潛]《停雲》詩:“靜寄東軒,春醪獨撫。”○[宋][陸游]《漁隱堂獨坐至夕》詩:“三尺桐絲多靜寄,一樽玉瀣足幽欣。”

寄坐,◆謂居客位。比喻地位不穩且無實權。○《三國志‧魏志‧曹爽傳》:“天下洶洶,人懷危懼,陛下但為寄坐,豈得久安!”○《北史‧魏紀五論》:“自茲之後,[魏]室土崩,始則制屈強胡,終乃權歸霸政。主祭祀者不殊於寄坐,遇黜辱者有甚於弈棋。”○《資治通鑒‧晉懷帝永嘉四年》:“大司馬擁十萬眾屯於近郊,陛下便為寄坐耳。”○[胡三省]注:“言大權非己出,託位於臣民之上,勢同寄寓也。”○[宋][洪邁]《容齋隨筆‧小貞大貞》:“人君居尊位,倒持太阿,政令有所不行,德澤有所不下,身為寄坐,受人指麾,危亡之形,且立至矣。”

寄足,◆立足,落腳。引申為托身、存身。○[唐][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京邑有舊廬,不容久食宿,臺閣多官員,無地寄一足。”○《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一回:“[士隱]送[雨村]去後,回房一覺,直至紅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寫兩封薦書與[雨村]帶至神京,使[雨村]投謁個仕宦之家為寄足之地。”

寄資(寄资),◆[宋]代近臣預友俸祿的一種名目。○[宋][司馬光]《王中正第一札子》:“近歲以來,左右之臣既戀權勢,又貪祿位,遂求闇理資序,豫支俸給,名曰寄資,以欺誑外人,此豈祖宗之意邪?”

寄主,◆1.沒有實權的君主。○《管子‧明法》:“故治亂不以法斷而決於重臣;生殺之柄不制於主而在群下,此寄生之主也。”○《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不羞寄主之禮,願為式微之賓。”○[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二二回:“先帝不顧重輕,使三王在內總兵,大司馬擁勁卒十萬,逼居近郊,陛下不過做了一個寄主,將來禍難,恐不可測,不如早為設法,先發制人。”◆2.寄存物件的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知縣道:‘寄主今在此,可還了他,果然盜情與你無干,趕出去罷。’”◆3.被寄生物所附的生物,例如人是蛔蟲的寄主。也叫宿主。

寄重,◆猶借重。○[郭沫若]《集外‧七請》:“抒情用進步的話來說便是表現意識,他當寄重於主觀的情調,這和小說之寄重於客觀的認識者不同。”

寄質(寄质),◆派人質寄住他國作抵押。○《史記‧蘇秦列傳》:“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名卑而權輕。”

寄治,◆1.謂假托公義之名。○《漢書‧劉向傳》:“大將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並作威福,擊斷自恣,行汙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顏師古]注:“寄,託也。內為汙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也。”◆2.地方官署僑居他地。○《宋書‧州郡志一》:“[宋]末失[淮北],僑立[兗州],寄治[淮陰]。”○《新唐書‧元載傳》:“初,[四鎮][北庭]行營節度使寄治[涇州],[大曆]八年,[吐蕃]寇[邠寧],議者謂三輔以西無襟帶之固,而[涇州]散地不足守。”○[蔡東藩]《後漢演義》第八五回:“[孫權]命[瑜]領[南郡]太守,屯兵[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寄治[沙羨]。”◆3.暫時治理。○[宋][岳飛]《奏李興吳琦轉官狀》:“[蘇堅]權[河南府]事,令擇一縣,寄治府事,招收軍馬措置事宜。”

寄紙(寄纸),◆指寄書信。○[宋][蘇軾]《答寶月大師書》:“屢蒙寄紙,一一愧荷。”○[清][孫枝蔚]《喜妻子至江都》詩:“重看新寄紙,轉憶舊登樓。”

寄止,◆猶寄住,寄居。○《周禮‧地官‧遺人》“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漢][鄭玄]注:“羇旅,過行寄止者。”○《後漢書‧列女傳‧姜詩妻》:“妻乃寄止鄰舍,晝紡夜績。”○[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洛陽]無主人,鄉里無田宅,寄止靈臺,或十日不炊。”

寄政,◆謂把軍令寄寓在庶政之中。○《國語‧齊語》:“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隱令,可以寄政……作內政而寄軍令焉。”○[韋昭]注:“寄,託也。匿軍令,託于國政,若有征伐,鄰國不知。”

寄在不寄失,◆謂寄放物品原是為不使丟失。○[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二摺:“兀那廝,可不道寄在不寄失。”

寄韻(寄韵),◆寄寓情韻。○[清][侯方域]《倪雲林十萬圖記》:“《萬松疊翠》、《萬橫香雪》二圖,寄韻設色,並極神秀。”

寄遠(寄远),◆寄送遠方。謂寄給在遠方的丈夫。○[唐][韓愈]《短燈檠歌》:“裁衣寄遠淚眼暗,搔頭頻挑移近床。”○[元][陳基]《秋日雜興》詩之四:“銀燈夜照還家夢,金翦秋裁寄遠衣。”

寄語(寄语),◆傳話,轉告。○[南朝][宋][鮑照]《代少年時至衰老行》:“寄語後生子,作樂當及春。”○[唐][劉希夷]《晚春》詩:“寄語同心伴,迎春且薄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寄語昏污諸酷吏,遠在兒孫近在身。”○[清][納蘭性德]《鷓鴣天‧送梁汾南還時方為題小影》詞:“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陳毅]《送人赴泰州談判抗日合作》詩:“憑君寄語強梁輩,摩擦自戕慎厥初。”

寄應(寄应),◆謂在寄居地參加科舉考試。○[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鄉貢》:“爾來鄉貢漸廣,率多寄應,故不甄別於榜中。”○《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五年》:“己巳,詔:‘諸道舉人,自今並於本貫州府取解,不得更稱寄應。’”

寄音,◆傳遞音信;傳遞書信。○[晉][陸機]《擬<行行重行行>》詩:“驚飆褰反信,歸雲難寄音。”○[宋][梅堯臣]《方在許昌幕內弟滁州謝判官有書邀余詩》詩:“從事[滁陽]去,寄音苦求詩。”○[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摺:“學士大人攜家遠謫,朝中舊僚友,也要常常寄音回去。”○[明][劉基]《江神子‧次劉宗保韻》詞:“鈞天虎豹守重關,隔人間,寄音難。”

寄意,◆寄托心意。○[晉][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宋][周密]《齊東野語‧紹熙內禪》:“[汝愚]([趙汝愚])[永州]安置,至[洪州]而卒,[朱熹]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明][唐順之]《西峪草堂記》:“夫嵬才傑士,其所寄意,必於奔漰洶湧之川、巑岏崔巍之峰、泱漭千里之野,極世間險怪瑰偉超曠之觀,然後足以饜其耳目,而發其跌宕濩落不羈之氣。”○[清][周亮工]《書影》卷六:“[逸少]([王羲之])好鵝,亦是偶然寄意。”○[唐弢]《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裏》:“反復詠嘆,寄意深遠。”

寄遺(寄遗),◆謂致送禮品。○[清][孫枝蔚]《代書寄呈大兄伯發》詩:“昔在承平日,萬里如門閭,行人無阻塞,寄遺歲不虛。”

寄養(寄养),◆1.不在自己家裡撫養。○《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郎君,兒生非是家人,死非家鬼,雖門望之主,不是耶孃檢校之人。寄養十五年,終有離心之意。”◆2.多指把子女托付給別人撫養。○《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其時本莊有一個小廝兒,祖家姓[言],因是父母雙亡,寄養人家,就叫名‘寄兒’。”○[巴金]《家》七:“他的父母早死了。他寄養在伯父的家裏。”○[午星]《一個紅軍女游擊戰士》:“這孩子出世後,便沒有同我和[渙競]見過一面,倘若他還活着,現在該是二十歲了。我們只記得他是被寄養在[宜春]南鄉一帶的。”◆3.謂暫安置某處供養。○《朱子語類》卷一三○:“[太祖]初定天下,將諸軍分隸州郡,特寄養耳。”◆4.謂將牲畜、家禽等分派或托付別人代養。○[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江]北俵馬之役最稱苦累,而寄養之戶尤多敗困,要其所以,則侵漁多而費用繁也。”○[洪深]《香稻米》第三幕:“這個雞是[陳金福]寄養在我們這裏的,腳上的紅布條子是做的記認。”

寄言,◆1.猶寄語、帶信。○《楚辭‧九章‧思美人》:“願寄言於浮雲兮,遇[豐隆]而不將。”○[唐][元稹]《遣興》詩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東西跳。”○[明][袁宏道]《祝雨》詩:“寄言行雨兒,莫下山頭去。”◆2.謂把某種思想感情寄托在詩文之中。○[三國][魏][嵇康]《琴賦》序:“是故復之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宋書‧謝靈運傳論》:“自[建武]暨乎[義熙],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耳。”

寄學(寄学),◆1.古指在州縣官學就學的外地士人。○[宋][王溥]《唐會要‧學校》:“[會昌]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內士人寄客脩明經、進士業者,並宜隸於太學,外州縣寄學及士人,並宜隸各所在官學。”◆2.[明]代童生,通過捐納或經提學考試核准,而取得同秀才同等的待遇,稱為“寄學”。○[俞樾]《茶香室續鈔‧儒士觀場》引[清][張穆]《顧亭林年譜》:“[天啟]五年乙丑,年十三歲,時有納穀寄學之例。○[蠡源公]以先生天資穎異,合早取科名,遂為先生應例。”又引[清][車守謙]語云:“[明]時寄學,亦經提學考取歲試後,准作附生。”

寄宿生,◆在學校住宿的學生。○[丁玲]《母親》:“寄宿生慢慢多了起來,寄宿生更比較勤奮,都是些好勝的姑娘。”

寄宿舍,◆1.由國家或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為職工或學生提供的公共宿舍。◆2.泛指離家在外臨時居住的房舍。徐特立《與姜濟寰先生書》:“寄宿舍距工廠約二三里,一日往返四次,費一小時餘。”○[巴金]《神鬼人‧人》:“我住在寄宿舍裏。”○[沙汀]《意外》:“一間簡陋的寄宿舍小樓房,靠壁面對面安頓了兩張床鋪,中間當窗夾着一張方桌。”

寄宿,◆1.借宿;借住。○《戰國策‧趙策一》:“今日臣之來也暮,後郭門,藉席無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叢。”○[唐][高適]《寄宿田家》詩:“今夜早應還寄宿,明朝拂曙與君辭。”○[明][唐順之]《賑濟移文》:“外來趁食之人,各於神廟寺觀寄宿,如寺觀難容,每人家安插二人、三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天氣不早了,恐怕多耽擱了,來不及出城,所以我先來知照一聲,倘來不及出城,便到這裏寄宿。”○[胡適]《談新詩》:“[杜甫]的《石壕吏》,寫一天晚上一個遠行客人在一個人家寄宿,偷聽得一個捉差的公人同一個老太婆的談話。”◆2.學生在學校宿舍裡住宿。如:寄宿生;寄宿學校。參見“寄宿生”。

寄興(寄兴),◆1.猶興寄。指文藝作品的深刻寓意。○[唐][元稹]《敘詩寄樂天》:“得[杜甫]詩數百首,愛其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興,而訝[子昂]之未暇旁備矣。”◆2.寄寓情趣。○[宋][劉過]《賀新郎》詞:“人道愁來須殢酒,無奈愁深酒淺。但寄興、焦琴紈扇。”○[明][汪廷訥]《獅吼記‧敘別》:“因此陶情詩酒,寄興煙霞。”

寄形,◆寄托形體。○《雲笈七籤》第一○二:“女顯其道,為王仰嘯,天降洪雨,注水至丈,於是化形隱景而去。仍更寄形[王氏]之胞,運未應轉,方又受生,還為女身。”

寄信,◆1.遞送書信。○[唐][賈島]《題朱慶餘所居》詩:“寄信船一隻,隔鄉山萬重。”○《七俠五義》第五九回:“[金]令又要托[包興]寄信一封,[包興]一一應允。”◆2.現代多通過郵局遞送。○[曹禺]《日出》第二幕:“這兩天就沒見着他個影子。打電話,寄信,我親自去找他,他都是不在家。”

寄心,◆寄托心意。○[漢][劉向]《說苑‧談叢》:“枝無忘其根,德無忘其報,見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於三者,吉祥及子孫矣。”○[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晉][陶潛]《扇上畫贊》:“美哉[周子],稱疾閑居,寄心清尚,悠然自娛。”○[唐][崔曙]《對雨送鄭陵》詩:“寄心海上雲,千里常相見。”○《雲笈七籤》卷一○五:“或有棲遁冥契而不獲登山者,寄心啟願,精意向真,亦與身詣名山者無異。”

寄象,◆1.古時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後泛指翻譯。○《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穎達]疏:“‘達其志,通其欲’者,謂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達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內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內之言。”○[明][歸有光]《王天下有三重》:“聖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謬,建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俟後聖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章炳麟]《程師》:“學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錄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錄之士耳!”◆2.寄托物象。○[南朝][宋][鄭道子]《神不滅論》:“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傳心,粗舉其證,庶鑒諸將悟,遂有功於滯惑焉。”

寄物,◆1.寄存之物。○[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拿獲》:“若逃人實無窩家,捕壯必令誣扳,或本地之殷戶及素與仇嫌者,或鄰封之富翁及逃人曾履其境者,捕壯知官必訊,預授其家門戶之向址,而又稱其在某處有某寄物以實之。”◆2.托物寄興。○《宋史‧文苑傳一‧朱昂》:“姑藏器以有待,因寄物而長謠。”

寄味,◆寄托情趣。○[宋][蘇軾]《答程全父推官書》:“僕焚毀筆硯已五年,尚寄味此學,隨行有《陶淵明集》,陶寫伊鬱,正賴此耳。”

寄委,◆寄命委政。謂以國家大政相委托。○[宋][范仲淹]《謝降官知耀州表》:“微臣以國有急難,當忘家忘身之報。自膺寄委,罔敢遜避。”○[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七:“[熙甯]初,先帝患四方士大夫年高者多疲老不可寄委,罷之則傷恩,留之則玩政,遂仍舊宮觀名。”○[宋][葉適]《兵部尚書趙公墓志銘》:“陛下始緣都城楮賤米貴,牽挽用臣。今雖楮稍重而賤之源猶在,糴漸平而貴之根自若,懼終不足寄委。”

寄望,◆寄托期望。○《解放日报》1988.11.14:“由于苏联的立场与东盟国家以及中美两国的立场未取得协调,所以,在解决柬埔寨问题上,不宜对苏联寄望过高。”○《光明日报》2009.1.22:“虽然不能寄望于一部法律就可以制止考试作弊、试题泄露等行为的发生,但以法律惩戒作弊者,捍卫尊重诚信者的考试权益,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寄外,◆1.寄居外地。○[明][邵璨]《香囊記‧賞雪》:“自家姓[蹇]名[倫],世居[巴][蜀],從父宦寄外,占籍[宜興]。”◆2.妻子寄信或他物給丈夫。○[元][龍輔]《女紅餘志‧製履寄外》:“何物寄殷勤,宮鞋綠飾文。為郎承素足,指日踏青雲。”○[元][龍輔]《十一月初四日五鼓紀夢寄外》:“昨夜有佳夢,馳書報與郎。隔門須是近,有臭必然香。”

寄田,◆古謂農田少的國家移民到別國去種田。○《漢書‧西域傳上‧鄯善國》:“地沙鹵,少田,寄田仰穀旁國。”○[顏師古]注:“寄於它國種田,又糴旁國之穀也。”○《宋書‧索虜傳》:“[赫連氏]有名[衛臣]者,種落在[朔方]塞外,部落千餘戶。○[朔方]以西,西至[上郡],東西千餘里,[漢]世徙謫民居之,土地良沃,[苻堅]時,[衛臣]入塞寄田,春來秋去。”○[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三章第四節:“﹝[樓蘭]﹞人民從事畜牧和農業生產,由於沙漠地多,農田很少,往往到別國去‘寄田’。”

寄死,◆謂死在所依附的人家中。○《史記‧佞幸列傳》:“﹝[鄧通]﹞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寄屬(寄属),◆謂委以重任。○[宋][曾鞏]《左右正言制》:“左右之臣,以言為職。事有得失關於理體,利害繫於人情,或方兆於幾微,或已施於命令,論皆可及,誼無不從。選用特殊,寄屬惟重。”

寄書鴻(寄书鸿),◆即寄書雁。○[元][陳基]《江上客舍》詩:“曉來江上雨濛濛,煙火蕭條客舍中。風急最憐巢幕燕,春寒猶滯寄書鴻。”參見“寄書鴈”。

寄書(寄书),◆傳遞書信。○[北周][庾信]《竹杖賦》:“親友離絕,妻孥流轉;[玉關]寄書,[章臺]留釧。”○[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寄書[龍城]守,君驥何時秣?”[宋][陸游]《箜篌謠寄季長少卿》之二:“寄書何時到,[江][漢]春茫茫。”○《水滸傳》第三一回:“他知道我殺了[閻婆惜],每每寄書來與我,千萬教我去寨裏住幾時。”○[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黃英》:“忽有客自[東粵]來,寄[陶生]函信。發之,則囑姊歸焉。考其寄書之日,即妻死之日。”

寄室,◆謂借住別家。○《南齊書‧東昏侯紀》:“郊郭四民皆廢業,樵蘇路斷,吉凶失時,乳婦婚姻之家,移產寄室,或輿病棄屍,不得殯葬。”

寄示,◆謂送給人看,示知。○[宋][蘇軾]《與蔡景繁書》之六:“大篇或可追賦,果寄示,幸甚幸甚!”[蔡東藩]《後漢演義》第八五回:“[權]將來書閱畢,即寄示[周瑜],[瑜]怎肯罷手,仍催[孫權]引兵就道。”

寄食,◆依附別人生活。○《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唐][鄭谷]《漂泊》詩:“十口漂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萬]家﹞家事盡消,兩子寄食親友,流落而終。”○[清][沈覆]《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至明年壬戌八月,接[芸]書曰:‘病體全瘳。惟寄食于非親非友之家,終覺非久長之策。’”[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他後來便到一個熟人的家裏去寄食,也時時給我信,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凄苦。”

寄聲(寄声),◆托人傳話。○《漢書‧趙廣漢傳》:“[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晉][陶潛]《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詩:“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黨項羌]掠[回鶻]貢物,[遵誨]寄聲誚讓之,[羌]懼,即遣使謝,歸其所掠。”○[清][支機生]《珠江名花小傳》卷三:“屢託人寄聲邀予,因事冗未往。”

寄生香,◆伽南香的別名。也叫“奇南香”。○[清][谷應泰]《博物要覽‧奇南香出產品第》:“奇南香亦生於千年榕樹之上,故名寄生香。”參見“伽南香”。

寄生草,◆1.曲牌名。屬北曲仙呂宮。字數定格據《九宮大成譜》正格是三、三、七、七、七、七、七(七句)。可用作小令,也可用於套曲中。○《紅樓夢》第二二回:“這一出戲……是一套北《點絳唇》,鏗鏘頓挫,韻律不用說是好的了;只那詞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極妙,你何曾知道。”○[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第二章:“﹝[寶玉]﹞聽《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讀《胠篋》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2.中藥桑寄生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四‧桑上寄生》:“此名寄寓他物而生,如鳥立于上,故曰寄生、寓木、蔦木。俗呼為寄生草。”

寄生,◆1.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勞動靠剝削別人而生活。○《管子‧八觀》:“有地君國,而不務耕耘,寄生之君也。”○[瞿秋白]《餓鄉紀程》三:“於是我表姊的寄生中之寄生生涯,精神苦痛不可言喻。”○[巴金]《<憩園>法譯本序》:“不勞而獲的金錢成了家庭災禍的原因和子孫墮落的機會。富裕的寄生生活使得一個年輕人淹死在河裏,使得一個闊少爺病死在監牢中,使得兒子趕走父親,妻子不認丈夫。”◆2.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外。亦指依附於他物而生長的生物。○《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于松柏”[毛]傳:“蔦,寄生也。”○《漢書‧東方朔傳》:“﹝[郭舍人]﹞乃覆樹上寄生,令[朔]射之。”○[顏師古]注:“寄生者,芝菌之類,淋潦之日,著樹而生,形有周圜象窶數者,今[關中]俗亦呼為寄生。非為蔦之寄生寓木宛童有(林)﹝枝﹞葉者也。”○[晉][曹攄]《贈石崇》詩:“浮萍依水,寄生附林。”○[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四‧松頂生蘭》:“有蘭寄生,長松杈椏間,可徑丈,葳蕤四垂。”◆3.寄居生存。○[漢][東方朔]《七諫‧初放》:“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七:“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4.猶托生。舊時迷信。指人或家畜家禽死後轉生世間。○《雲笈七籤》卷一○二:“[丘曾]前生萬劫,已奉靈寶,功德未備,致寄生轉輪,至于今日。”◆5.古代戰馬身上的一種裝備,其形如扇如帚,樹於馬尻具裝之上,以障蔽騎乘者的背部。○《南齊書‧東昏侯紀》:“帝於殿內騎馬從[鳳莊門]入[徽明門],馬被銀蓮葉具裝鎧,雜羽孔翠寄生,逐馬左右衛從,晝眠夜起如平常。”○《南史‧齊紀上‧高帝》:“時朝廷器甲皆充南討,帝軍容寡闕,乃編棕皮為馬具裝,折竹為寄生,夜舉火進軍。”◆6.引申為戎裝。○[明][王志堅]《表异錄》卷五:“蟲為寄生,軍裝亦名寄生。”

寄深,◆寄托重大的責任。○[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武皇]晏駕,寄深負圖,公仰惟國典,俛遵遺託。”○[南朝][梁][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世祖][武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氣。”

寄身,◆猶托身。○[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晉][盧諶]《答魏子悌》詩:“寄身蔭四嶽,託好憑三益。”○[唐][李華]《吊古戰場文》:“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愬?”徐特立《與姜濟寰先生書》:“近日寄身工廠,心有所寄,一切都忘。”

寄任,◆1.指所委托的重要職任。○[隋][江總]《為沈君理讓僕射領吏部表》:“必大廈之棟梁,總其寄任;亦巨川之舟楫,未有綿力薄材。”○[宋][范仲淹]《潤州謝上表》:“臣之所言,殊未盡意。重煩上聽,再貶遠方,削天閣之班資,奪神州之寄任。”○[宋][曾鞏]《奏乞復吳中復差遣狀》:“欲乞召至左右,使典司獻納,或委以藩鎮,使剸治煩劇,必能上副憂勤,不負寄任。”◆2.托付重任。○《資治通鑒‧唐代宗大曆二年》:“六月,甲戌,[鴻漸]來自[成都],廣為貢獻,因盛陳利害,薦[旰]才堪寄任。”○[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況全[蜀]重地,數十年間,碩德名臣,方可寄任。”○[宋][蘇軾]《與汪道濟書》之二:“某見報移[汶]上,而敕未下。老病不堪寄任,方欲力辭,未知得免否。”

寄取,◆犹言寄放、暂置。“取”为词缀,无义。○唐元稹《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从简》诗:“我昔孩提從我兄,我今衰白爾初成。分明寄取原頭路,百世長須此路行。”■一作“記取”。

寄情,◆寄托感情。○[北齊][劉晝]《新論‧韜光》:“託性於山林,寄情於物外,非有求於人也。”○《北史‧隱逸傳‧眭誇》:“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唐][李願]《觀翟玉妓》詩:“寄情搖玉柱,流眄整羅巾。”○[宋][陸游]《乙巳秋暮獨酌》詩:“[山陰]老道士,寄情魚鳥中。”○[清][浴日生]《海國英雄記‧結婚》:“歎[文君]寄情弦曲,笑[紅拂]彈指窗紗。佳人何日嫁?”

寄目,◆觀看;注視。○[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愈]﹞倘得一至其處,竊寄目,償所願焉。”○[元]張翥《木蘭花慢‧次韻陳見心文學孤山向梅》詞:“登臨、不堪寄目,但青山隱隱月紛紛。”○[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豬嘴道人》:“[巘]望見,兀兀如癡,寄目不暫瞬。”

寄命,◆1.以重任相委托。○《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晉][葛洪]《抱樸子‧行品》:“勞謙沖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託孤可保。”○《梁書‧侯景傳》:“夫敵國相伐,聞喪則止,匹夫之交,託孤寄命;豈有萬乘之主,見利忘義者哉。”○[清][錢謙益]《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李淑元祖母莊氏贈淑人制》:“矢志立孤,童稚伶仃,有託孤寄命之節;尊章衰老,有送往事居之忠。”◆2.猶寄身,托身。○《藝文類聚》卷七引[漢][杜篤]《首陽山賦》:“聞西伯[昌]之善教,育年艾於胡耇,遂相攜而隨之,冀寄命乎餘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唐][張九齡]《和黃門盧監望秦始皇陵》:“黔首無寄命,赭衣相追逐。”○[宋][曾鞏]《邪溪祈雨文》:“今麥苗將槁,稻種未布,而春既盡矣,若又不雨至於十日,則麥必盡死,稻不可種,民將安所寄命乎?”[清][黃景仁]《洞庭行贈王大歸包川》詩:“蠻煙瘴雨土卑濕,留我寄命於此鄉。”◆3.寄存之命。喻短暫的生命。○《晉書‧皇甫謐傳》:“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無不之,故氣屬于天;寄命終盡,窮體反真,故尸藏于地。”

寄名符,◆1.舊時迷信,恐小兒夭折,常寄名於道觀為徒,道士所授之符籙,稱寄名符。○《紅樓夢》第七四回:“那[王善保]家的帶了眾人,到了丫鬟房中,也一一開箱倒籠抄揀了一番,因從[紫鵑]房中搜出兩副[寶玉]往常換下來的寄名符兒。”參見“寄名”。2.迷信者為死後在冥中得到保佑而寄名於神佛作僕役或門徒的憑證。○[李棟][王雲高]《彩雲歸》二:“當[黃維芝]把寄名符遞到病人眼前,病人拚了最後的力氣,把它用力抓在手裏,拋出了最後的兩顆渾濁的淚珠之後,眼神就慢慢暗淡了。”

寄名,◆1.舊時迷信,為求孩子長命而認他人為義父母,用其姓氏命名;或拜僧尼為師而不出家,謂之寄名。○[清][黃生]《義府‧寄名》:“今俗有生子不利,而寄名於他人者。其事已起[漢]世。按《後漢‧何后紀》:后生[辯],養於[史道人]家,號曰[史侯]。注云:‘[靈帝]數失子,不敢正名,寄養道人[史子眇]家’,即其事也。按‘道人’二字亦如此,注謂‘道術之人’。今俗亦有寄名於僧道者。”◆2.猶掛名,列名。○[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熊執易]為補闕,上疏極諫,竊示僚友[歸登]。○[登]慘然曰:‘願寄一名。雷霆之怒,恐足下不足以獨當也。’”○《明史‧程啟充傳》:“身不出門閭,而名隸行伍,是謂寄名。”○[清][陳夢雷]《東行口占》之一:“籍削寄名歸卒伍,魂銷憑夢返家園。”◆3.引申為托名,假名。○《雲笈七籤》卷六:“太玄者,[孟法師]云是[太玄都]也。今為[老君]既隱[太平之鄉],亦未詳此是何所。必非攝跡還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补证条目■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认他人为义父母,用其姓氏命名;或拜僧尼为师而不出家,谓之寄名。○《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待周歲送到上刹,寄名出家。”○周振鹤《苏州风俗·岁月》:“观音生日,既生小儿,则于观音座下,皈依寄名,可保长寿。”

寄賣(寄卖),◆委托代為出賣物品或受托代賣。○[魯迅]《書信集‧致韋素園》:“《現代評論》倒是寄賣處很多。”◆补证条目■委托代为出卖物品或受托代卖。○明汤显祖《紫钗记·冻卖珠钗》:“前着浣紗將篋中服玩之物,向鮑四娘家寄賣,還未到來。”

寄論(寄论),◆謂隨聲附和,言無定論。○[漢][王符]《潛夫論‧交際》:“論士必定於志行,毀譽必參於效驗;不隨俗而雷同,不逐聲而寄論。”

寄留,◆猶寄放,留居。○[唐][王度]《古鏡記》:“兩月前,有一客攜此婢從東來,時婢病甚,客便寄留,云:‘還日當取。’”○《元典章‧臺綱一‧體察》:“據追問到錢物,應給主者隨即面視給主,合還官者發付合屬官司,各取明白收管,毋得寄留。”○[王願堅]《支隊政委》:“因為傷勢較重,組織上決定把他‘寄留’在老鄉家裏養傷。”

寄靈(寄灵),◆暫時放置靈柩。○《紅樓夢》第十四回:“那[賈珍]因見發引日近,親自坐車帶了陰陽司吏,往[鐵檻寺]來踏看寄靈所在。”

寄理,◆謂在外地居官治事。○[明][王世貞]《與徐子與書》:“不佞寄理[吳興],幸不為吏民所厭惡。”

寄老,◆寄托晚年。○[清][曹寅]《松巔閣記》:“﹝[眉公]﹞將寄老茲閣,徜徉於其間,誠無異說夢也已。”

寄款,◆1.寄托忠誠之心。○[晉][陸機]《思親賦》:“悲桑梓之悠曠,愧蒸嘗之弗營;指南雲以寄款,望歸風而效誠。”◆2.指匯寄錢款。

寄口,◆依靠別人生活。○[明][湯顯祖]《牡丹亭‧訣謁》:“我[柳夢梅]在[廣州]學裏,也是個數一數二的秀才,捱了些數伏數九的日子。如今藏身荒圃,寄口髯奴。思之思之,惶愧惶愧!”

寄客,◆寄居他鄉之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公卿百寮子弟及京畿內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宋][曾鞏]《擬峴臺記》:“[裴君]治撫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臺以遊,而命之曰[擬峴臺],謂其山谿之形擬乎[峴山]也。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遊,而間獨求記於予。”

寄居官員(寄居官员),◆見“寄居官”。

寄居官,◆指本為朝廷官員,而今返里家居的人。亦稱“寄居官員”。○[宋][趙昇]《朝野類要‧稱謂》:“寄居官,又名私居官。不以客居及本貫土著,皆謂之私居、寄居。其義蓋有官者,本朝廷仕宦也。”○《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潭州]也有幾個寄居官員,見[崔寧]是行在待詔,日逐也有生活得做。”

寄居,◆1.居住在他鄉或別人家裡。○《漢書‧息夫躬傳》:“[躬]歸國,未有第宅,寄居丘亭。”○[三國][魏][曹植]《仙人篇》詩:“俯觀五獄閒,人生如寄居。”○[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摺:“自來[西洛]是吾鄉,宦遊在四方,寄居[咸陽]。”○《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徐太學]自是寄居的人,早晚思量回家,要留着結下路親眷,十分不肯。”○[清][嚴有禧]《漱華隨筆‧吳仲纓》:“貧老無子,寄居荒村以歿。”○[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愫方]﹞伶仃孤獨,多年寄居在親戚家中的生活養成她一種驚人的耐性。”◆2.即寄居蟹。○《藝文類聚》卷六一引[晉][庾闡]《揚都賦》:“鸚螺蛻骨,寄居負敖。”○[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鱗介篇》:“寄居,殼似蝸,一頭小蟹,一頭螺蛤也。”◆3.寄居官之省稱。○《朱子語類》卷一二七:“後三四日,虜果至,[王]乃走城中,百姓相率推一大寄居作首而降虜。”參見“寄居官”。

寄禁,◆寄押,監禁。○[宋][蘇轍]《乞放市易欠錢狀》:“市易之法,欠戶拖延日久,或未見歸者及無家業之人,皆差人監逐,遇夜寄禁。”○[宋][洪邁]《容齋四筆‧國初救弊》:“[江州]司理院自正月至二月,經過寄禁罪人,計三百二十四人。”

寄家,◆在異鄉安家居住。○[唐][劉長卿]《送舍弟之鄱陽居》詩:“[鄱陽]寄家處,自別掩柴扉。”○[宋][陸游]《初夏閑居》詩:“野水楓林久寄家,慣將枯淡作生涯。”

寄籍,◆1.謂離原籍,而在寄居地落戶。○[唐][李翱]《嶺南節度使徐公行狀》:“公諱[申],字[維降],[東海][剡]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宋][王洋]《贈向揚州》詩:“野人本住[蓬萊]側,寄籍[淮]甸老阡陌。”○[章炳麟]《艾如張董逃歌序》:“是時[青島]、[旅順]既割,天下土崩,過計者欲違難異域,寄籍為流民。”◆2.猶寄名。○[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六‧老僧》:“昔侍御與貧道為方外交,其公子方在襁褓,寄籍[釋]氏,為我弟子。曾幾何時,皆成古人!”參見“寄名”。

寄懷(寄怀),◆1.寄托懷抱。○[晉][陶潛]《九日閑居》詩序:“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宋][陸游]《出游歸鞍上口占》:“寄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晉]帖間。”○[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寄懷既遠,吟詠必多。”○[陳毅]《三十五歲生日寄懷》詩序:“一九三六年,余游擊於[贛]南[五嶺]山脈一帶,往來作戰,備極艱苦。八月值余三十五歲生辰,賦此寄懷。”◆2.真誠相待。猶言推心置腹。○《宋書‧謝景仁傳》:“汝始親庶務,而任重事殷,宜寄懷群賢,以盡弼諧之美。”

寄畫(寄画),◆謂借重籌劃。○[宋][梅堯臣]《送王樂道太丞》詩:“幄中欲寄畫,才智莫有君。”

寄鶴,◆养鹤。多指隐逸生活。○唐项斯《华顶道者》诗:“養龍於淺水,寄鶴在高枝。”○唐郑谷《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纪》诗:“寄鶴眠雲叟,騎驢入室賓。”

寄觀(寄观),◆謂憑藉外物進行觀察。○《宋書‧王僧達傳》:“臣非惟寄觀世路,謬識其難,即之於身,詳見其弊。”

寄公,◆古指失國後寄居別國的諸侯。後亦泛稱失位而流亡者。○《儀禮‧喪服》:“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禮記‧喪大記》:“君拜寄公國賓于位。”○《晉書‧禮志中》:“曩者[王司徒]失守播越,自稱寄公。”

寄附,◆1.猶寄贈。○[唐][白居易]《元九以綠絲布白輕褣見寄》詩:“貧友遠勞君寄附,病妻親為我裁縫。”◆2.暫時附屬。○《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於府治設教授一員,量給廩生六名,其寄附[太平府]者,悉歸本學,嗣後續增其祭祀廩餼之用,則地方可安,文教可興。”◆3.猶依附。○[劉半農]《琴魂》:“你那時的歌聲真好啊!簡直是她的靈魂,和全世界的玫瑰花的香味,一起寄附在你的聲浪之中了!”◆补证条目■犹依附。○明叶权《贤博编》:“有小松虬結,委曲盤旋,如兔絲女蘿寄附喬木者。”

寄父,◆義父。○[張天翼]《大林和小林》第十九章:“[小林]和[喬喬]是沒有家的,只有一個寄父,叫做[中麥]。”

寄費(寄费),◆郵寄信件、物品等所需的費用。

寄放,◆1.暫時存放。○《水滸傳》第二二回:“眾人登場了當,屍首把棺木盛了,寄放寺院裏,將一干人帶到縣裏。”○《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排插後面還寄放着一個說煞說不清的[安公子],還得合他費無限的唇舌。”○[洪深]《香稻米》第三幕:“這三隻雞不是我的,是[陳金福]托我拿來寄放在你們這裏的。”◆2.猶寄托。○[郭沫若]《虎符》第一幕:“有時候我們婦女的希望,差不多就完全寄放在自己的兒女們身上。”

寄飯(寄饭),◆指暫被雇為僕,以求衣食。這種僕人有自由身分,跟對主人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奴婢不同。○[巴金]《春》一:“[綺霞]又只是在這兒寄飯的,所以她的運氣比[鳴鳳]好。”○[巴金]《和讀者談<家>》:“她的性格跟[鳴鳳]的不同,而且她是一個‘寄飯’的丫頭。所謂‘寄飯’,就是用勞動換來她的飲食和居住。她仍然有權做自己的主人。”

寄發,◆付邮;寄出。○孙顺其《平凡的足迹》:“写完后,自己感到是人云亦云,没啥新意,就没有寄发。”○《解放日报》2008.11.7:“这几天,晓琴正忙着向一些招聘单位寄发自己的简历。”

寄兒(寄儿),◆義兒,乾兒。○《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憶昭樓洪楊奏稿》:“為首者,系[青浦][周立春]之寄兒[王]姓也,年約十七、八。”

寄調(寄调),◆舊體詞曲必須依照一定的調式進行寫作,稱寄調。亦借指寫作上模仿其他作品的形式。○[李廣田]《馬凡陀的山歌》:“《公共汽車抒情詩》是寄調[西蒙諾夫]的《等待着我罷》。”

寄地,◆1.寄放妻兒財貨的地方。○《國語‧鄭語》:“公說,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按,帑,通“孥”。○《國語‧鄭語》:“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韋昭]注:“妻子曰孥。賄,財也。”◆2.暫時由他人代管的地方。○《戰國策‧韓策一》:“公何不以[秦]為[韓]求[潁川]於[楚]?此乃[韓]之寄地。”○[鮑彪]注:“此本[韓]地,[楚]取之,故云。”○[清][惲敬]《西楚都彭城論》:“是故[三秦]者,[項王]之寄地也。”

寄當歸(寄当归),◆當歸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諧音取應當歸來之意。○《三國志‧蜀志‧姜維傳》“[維]遂與母相失”[裴松之]注引[晉][孫盛]《雜記》曰:“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又《吳志‧太史慈傳》:“[曹公]聞其([太史慈])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但貯當歸。”後因以“寄當歸”為催促歸去之典。○[宋][辛棄疾]《瑞鷓鴣‧京口病中起登連昌觀偶成》詞:“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

寄打,◆暫緩應受的責打。○《水滸傳》第九回:“小人於路感冒風寒,未曾痊可,告寄打。”

寄辭(寄辞),◆寄托言詞,運用言詞。借指寫作。○[晉][陸機]《文賦》:“或寄辭於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晉][張協]《雜詩》之九:“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寄詞(寄词),◆猶寄語。○[唐][白居易]《長恨歌》:“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寄春君,◆梅的別稱。○[元][龍輔]《女紅餘志‧梅》:“[南華]封梅為寄春君。”

寄傳(寄传),◆謂依靠某物進行傳遞。○[唐][無名氏]《灌畦暇語》:“五木之火,皆寄傳於木;焱燄既合,五者如一。火木之極,然後積而成灰。木而火,火轉而灰,灰之所藏者深矣。”

寄處(寄处),◆I寄居栖身。○[漢][賈誼]《惜誓》:“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群而制之;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II寄送的處所。○[唐][溫庭筠]《春日》詩:“寶書無寄處,香轂有來期。”

寄臣,◆托身他國之臣。○《孔叢子‧抗志》:“臣而去國,君不掃其宗廟,則不為之服。寓乎是國,而為國服。吾既無列於[魯],而祭在[衛],吾何服哉!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則舊君無服,明不二君之義也。”

寄拜,◆謂依托某人,結為親屬。○[沈從文]《紳士的太太一年以後》:“紳士太太為紳士養了第五個少爺,寄拜給廢物三姨太太作乾兒子。”

懷寄(怀寄),◆寄托心志。○[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下:“[文勝]託詠靈芝,懷寄不淺。”

孤寄,◆1.猶托孤。○《漢書‧元后傳》:“﹝[安陽侯]﹞[舜]既見,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以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顏師古]注:“孤寄,言以孤寄託之。”◆2.獨身寄居他鄉。○[清][納蘭性德]《金縷曲‧寄梁汾》詞:“別來我亦傷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壯懷都廢。”

高寄,◆志懷高遠。○[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時復託懷玄勝,遠詠《老》《莊》,蕭條高寄,不與時務經懷。”○[唐][陸龜蒙]《幽居賦》:“彼護落而無容,且蕭條而高寄。”○[清][戴名世]《蓼莊圖記》:“先生尋還京師,然抗懷高寄,嘗書[蘇文忠]詩於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隱,萬人海裏一聲藏。’”

封寄,◆封緘寄遞。○[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巨骨》:“刺史[魏凌]知[萼]愛奇,故封寄焉。”○《歧路燈》第八六回:“背面寫着:[嘉靖]□年□月□日[鄞縣]封寄。”

飛寄(飞寄),◆胥吏貪污田賦的一種方法。○[宋][葉適]《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更造板籍,隱寄、飛寄、影占、偽跋悉釐改。”○[明][宋濂]《當涂王公墓志銘》:“猾胥[潘立道]操[金華]一邑田賦之柄,飛寄詭遁,並緣為奸利,公廉其罪狀以聞,寘于法。”

恩寄,◆1.指長上對下屬的信任托付。○《梁書‧良吏傳‧何遠》:“[遠]與[恢]素善,在府盡其志力,知無不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南朝][陳]徐陵《為梁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僶俛恩寄,號靦惟深,而敕諭分明,信誓殊重。”◆2.特指帝王的授職。○[唐][白居易]《蘇州刺史謝上表》:“今奉恩寄,又付郡符,獎飾具載於詔中,慶幸實生於望外。”

辭寄,◆言词兴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譽》:“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語。襟懷之詠,偏是許之所長。辭寄清婉,有逾平日。”

朝寄,◆朝廷的委托。○《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南朝][陳]徐陵《在吏部尚書答諸求官人書》:“但既忝衡流,應須粉墨,庶其允當,無負朝寄耳。”○《隋書‧史祥傳》:“帝嘗賜[祥]詩曰:‘[伯煚]朝寄重,[夏侯]親遇深。’”

部寄,◆指中央各部之職。○[明][宋濂]《<章氏家乘>序》:“﹝[章仔鈞]﹞生一十五子,六十八孫,支系敷蕃,布于東西。或入坐廟朝,或出膺部寄,或宰百里之邑,或秉節鉞,分鎮邊陲。”

標寄(标寄),◆謂寄托高超,不以俗務為懷。○《宋書‧王惠傳》:“兄[鑒],頗好聚斂,廣營田業,[惠]意甚不同,謂[鑒]曰:‘何用田為?’[鑒]怒曰:‘無田何由得食。’[惠]又曰:‘亦復何用食為!’其標寄如此。”

邊寄(边寄),◆防守邊疆的任務。○[唐][孫逖]《授王斛斯太僕卿仍兼安西都護制》:“門下:[安西]都護[王斛斯],將略稱多,忠誠克著,頃膺邊寄,頗洽人心。”○《宋史‧任中正范雍等傳論》:“[雍]任邊寄而覆軍敗將,幾不自保。”○《續資治通鑒‧元武宗至大四年》:“今第當選重臣知治體者,付以邊寄,兵且勿用也。”

北門之寄(北门之寄),◆謂負軍事重任。○《舊唐書‧李自良傳》:“[德宗]以[河東]密邇胡戎,難於擇帥,翌日,[自良]謝,上謂之曰:‘卿與[馬燧]存軍中事分,誠為得禮;然[北門]之寄,無易於卿。’”[宋][岳珂]《桯史‧吳畏齋謝贄啟》:“上方勤西顧之憂,公特任[北門]之寄。”參見“北門之管”。

拜寄,◆拜認為寄父或寄母。○[沈從文]《阿麗思中國游記》第九章:“小姐,你是平常人就更可以保佑我這孩子了,因為他命大,還得拜寄平常人作乾媽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