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被灭门记(一家男女老幼统统都被灭门)

1

刘邦觉得自己差不多可以安心地咽气了:有吕后帮他填补权力真空、帮惠帝刘盈掌控政局,刘氏江山应该可以平稳地传下去。但埋在长陵下的刘邦万万没想到:刘盈居然年纪轻轻就死在了吕后前面,这一来汉帝国的局势就微妙复杂了。

平心而论,吕后在刘邦死后做得相当不错:迅速代替了刘邦的地位,以皇太后的身份在实际上把持政局,在任命丞相时完全遵循刘邦遗嘱中萧何、曹参、王陵、陈平的顺序,根本不作半分改动。沛县功臣集团只是换了个发工资的老板,该享受的待遇没有缩水,也就没有什么折腾的动机。

对待刘氏皇族方面,吕后延续一贯以来的刘、吕联姻的基本原则。不但把吕氏的女儿们尽可能都配给刘邦的儿子作王后,更是横了心把亲外孙女、鲁王张敖的十岁女儿张嫣许配给她的亲舅舅、皇帝刘盈作皇后。难道偌大的吕氏就找不出一个能配刘盈的女儿?非要干这种近亲交配的事?

吕后的想法已经不得而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吕后要牢牢地把自己的吕氏一族、跟刘氏皇族这棵大树捆绑在一起,尤其皇后更必须是自己的至亲,为此不惜强迫刘盈结这种拖外甥女上床的乱伦婚。

吕后一心想让张嫣为刘盈生个嫡子,让第三代皇帝也是刘吕携手的产物。但一来张嫣实在年纪太小,二来刘盈本来就全身心抗拒,宁可找宫女也不来骚扰小妹妹,所以张嫣的皇后也有名无实。刘盈都跟宫女生了五六个儿子了,张嫣还处于青春期。

这是权倾天下如吕后也急不来的事。她看着老熟人一个一个离世:萧何、曹参、自己的妹夫樊哙、修仙多年的张良。吕后对丰沛集团还是相当照顾的,把掌管全国军事的太尉一职也给了周勃。

但这些人都可以走,不能提前走的惠帝偏偏走了。公元前188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汉惠帝刘盈因纵情酒色而英年早逝,吕后唯一的独子、大汉的天子仅仅在位八年。

一家三口被灭门记(一家男女老幼统统都被灭门)(1)

顾不上悲伤,吕后的当务之急是要处理权力交接。首先她自己是不可能称帝的,无论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都不完全在她的势力掌控下,何况她称帝也没有实际意义;其次刘盈一死,她虽然从皇太后升级为太皇太后,但跟皇帝的直接联系也减弱了。以往母凭子贵,现在子都不在了,母的地位也难免微妙起来。

吕后没有选择。她虽然选了一个惠帝的儿子刘恭即位、虽然仍然像过去一样总揽大权,但她自己也清楚:换了年纪更小的皇帝之后,形势其实比惠帝在世的时候更不利。要弥补惠帝去世带来的震荡,除了扩张自己吕氏一族的权力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于是吕后一边临朝听制,继续以最高统治者的名义发布政令;一边把自己的侄儿吕产吕禄派去掌管长安的南北军,保证自己和皇帝的人身安全;一边准备给自己的吕氏亲戚封王封侯,以爵位攫取权力。

分封诸吕首先就遭到了来自功臣集团的异议,丞相王陵明确表示反对。虽然最终反对无效,而王陵也被吕后明升暗降夺了相权,但吕后自己也清楚:功臣集团只是表面恭顺,内心绝对是腹诽的。

腹诽就腹诽吧,有表面上过得去就行。吕后一边先把死去的父兄都追封了王,一边又把惠帝的几个儿子都封了王,为吕氏封王争取舆论支持;一边还要迎来亲女鲁元公主病亡的噩耗。连续两年一对儿女相继离世,吕后的意志再坚如钢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承受的。

四年后,少帝刘恭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被吕后杀掉,扬言长大后要为母报仇。于是刘恭就被吕后干净利落地杀掉,另外立了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义上位,即是与前少帝刘恭相对的后少帝。

大臣们却也不在乎:谁当皇帝都一样,反正都是傀儡。

2

吕后一掌权虽然杀了刘如意,但之后十余年里,对刘邦的儿子们一向都还算不错,给他们找的王后几乎也都是吕氏一族。像刘氏皇族里新一代的后起之秀、齐王刘肥之子刘章,吕后不但封他为朱虚侯,还把侄儿吕禄的女儿许配给他,希望能拴住他的心。

但刘氏皇族有自己的想法。赵王刘友因为爱其他妃子、不爱吕王后,就被饱受冷落的吕王后告了一状。或许是要为惠帝一系清除壮年叔叔的障碍,或许是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总之吕后在掌权的最后阶段开始拿起了屠刀。

公元前181年,吕后将赵王刘友召至长安,然后软禁至饿死。跟着继任的原梁王刘恢,也因为所娶的吕氏女太骄横而一怒自尽。刘邦最小的儿子燕王刘建莫名其妙地死掉,吕后顺手把他唯一的儿子也除掉。就这么一年之间,刘邦八个儿子死得还剩最后两个:代王刘恒和吕后自己抚养长大的淮南王刘长。

吕后越觉得自己去日将近,就越只能为自己的侄儿吕产吕禄争取自己死后的博弈空间。跟刘邦不同,吕后知道自己一死就会出现权力真空,没人能像自己当初代替刘邦一样代替自己。而陈平、周勃、灌婴这一干老狐狸,自己实在是没有能力像杀刘友一样把他们统统干掉。

于是吕后只能尽力而为。临终前,她把赵王吕禄封为上将军统领北军、梁王吕产封为相国统领南军、心腹审食其为太傅、吕禄的女儿封为皇后。把军政大权交给两个侄儿,叮嘱他们牢牢看好手中的权力、勿为他人所制,是吕后死前唯一能为吕家做的事了。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离世,终年六十二岁。她一死,汉帝国立即出现了一个大如黑洞的权力真空。只是吕产吕禄,还意识不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虽然吕后在世时一直拉拢刘氏皇族,但一来吕氏难免背靠大树恃宠而骄、二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的死也难免让刘氏愤愤不平。吕后一死,刘章就送信给哥哥、继任齐王的刘襄,让他们出兵打到长安来,里应外合干掉诸吕、换刘襄当皇帝。出兵的理由不外乎两条:1 谁说当今的少帝是惠帝之子?2 吕氏擅权乱政,人人得而诛之。

一家三口被灭门记(一家男女老幼统统都被灭门)(2)

司马光《通鉴》说此时“诸吕欲为乱”,怎么看怎么都有问题。吕氏一族把持军政大权,核心利益就是保证政权顺利过渡、一切就像吕后未曾死,所以越无事对吕氏才越有利。只有身怀异心的人,才希望此时越乱越好。

连吕后都无能为力不能除掉的功臣集团,吕禄吕产心知肚明:只能合作、没法消灭。所以吕氏的诉求其实简单:联合功臣集团,共同平定混乱——而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功臣集团的代表灌婴被派去荥阳迎击齐王军队。不要忘了,此时的皇帝是刘义,一切不遵刘义命令的起兵都算犯上作乱。

刘襄刘章的诉求是打下长安诛灭诸吕然后自己上位,吕禄吕产的诉求是保持现状扑灭叛乱维护已有政局,那功臣集团的诉求呢?如果刘襄成功、新君上位,现在的朝臣就会被刘襄的齐国臣子们替换掉;如果刘襄失败、吕氏固权,那吕氏的势力就只会比现在更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会比以往更逼仄。

于是陈平和周勃选择了刘氏和吕氏都意想不到的一条路:主动夺权。

3

其实老狐狸陈平早就在准备这一天了。吕后还在位时,陈平就时常“燕居深念”,乃至于听从陆贾意见、主动与当年曾经在刘邦面前打自己小报告的太尉周勃修好。之所以摒除宿怨共同携手,本就是为了应对吕后死后的政治态势。而刘襄的出兵,更令陈平周勃有了可乘之机。

首先是灌迷汤。吕禄与功臣郦商的儿子郦寄是好友,于是陈平周勃先将郦商劫持为人质,再迫使郦寄去游说吕禄,说你赵王早就封了,现在长留长安不去,所以才会引来大臣们的怀疑、引来齐王出兵反你。只要你跟梁王吕禄一起放权、跟大臣们签好协议然后回自己的封国去,哪还会有什么麻烦呢?放着万世之利不争取,反而干这种得罪人又不讨好的事,你是不是傻啊——看在多年朋友的情分上才跟你说实话,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吕禄觉得相当有道理,于是就回去跟吕氏一族的老前辈们商量。有说可行的、有说不可行的,再没人能像吕后一样一言九鼎,因此意见不统一,弄得吕禄很犹豫。只有吕后的亲妹妹、樊哙的妻子吕嬃一听就大怒,说作为将军而丢弃兵权,吕氏哪里还有活路呢!气得吕嬃把金银珠宝全都丢在堂下,说趁早分了的好,“勿为他人守也!”

凡事都需要一根导火线。郎中令贾寿从荥阳前线回来,报告相国吕产说灌婴和齐王互不交战、相互观望。汇报被曹参的儿子、平阳侯曹窋听见了,他马上就去报告了陈平叔叔和周勃叔叔。

于是周勃叔叔立即起身,想进北军去夺权但因为没有通行证进不去。幸好已故功臣纪信儿子襄平侯纪通掌管皇帝符节,于是假传皇帝之命,将周勃接进了北军。 同时郦寄在对吕禄发起最后的攻势,骗他说皇帝已经让周勃来掌管北军,你要是还恋栈不走的话会有大麻烦。

于是吕禄甚至都不跟掌管南军的吕产打个招呼、也没等到见周勃一面,就自顾自地把兵符交出去,然后回家准备退休生活去了。周勃一来就给北军兵士们一道选择题: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一家三口被灭门记(一家男女老幼统统都被灭门)(3)

这多半出自陈平的专业手笔。如果说让北军士兵选择是为吕氏集团服务还是为我功臣集团服务,士兵们多半还要犹豫一下;但把功臣偷换成刘氏的概念,士兵们的意向就非常明确了:怎么可能跟代表皇帝的刘氏对着干?当然是放弃吕氏了。于是吕禄经营八年之久的北军士兵就此倒戈,听周勃的命令分配,跟着刘章去攻击还不知道吕禄已经走掉的吕产。

经过一番激战,吕产最终被杀死在厕所里。跟着就是灭门,吕氏族人不论男女老少“皆斩之”,吕禄被捕斩、吕嬃被乱棒打死。

斩草除根的程度超乎想象:樊哙是陈平周勃的老熟人,但他和吕嬃的儿子樊伉却不能保命;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据说吕氏的动向刘章就是从枕头边得到的,可是既然老丈人都要杀掉当然也不会留老婆;后来即位的汉文帝刘恒,王后不仅身份不明,而且和几个儿子都语焉不详地死掉,除了吕氏一族之外,实在想不出史书讳莫如深的原因。

身有吕氏血统唯二活下来的,一是无子无亲、寡居冷宫的张嫣,一是张嫣的兄弟张偃。作为张耳的老朋友,功臣们还是给他留了一个孙子。吕后苦心经营数年的吕氏一族,在她死后两三个月就被杀得干干净净。比起吕后,陈平周勃灭起门来挥洒自如得多了。

4

吕氏这外戚一族杀完,功臣集团准备重新分配权力。当今的皇帝是肯定不可能了,功臣们众口一词现存的惠帝之子统统并非惠帝亲生,所以必须拨乱反正、另立新君。反正吕后死了,再没人能跟他们争话语权。

起兵的齐王刘襄是不可能的,功臣们借口说刘襄的母舅驷钧凶狠,一旦立为帝就又是一个吕氏——实际上功臣们冒险拿下来的权力,怎么会让刘襄来坐享其成?诛灭吕氏、清除惠帝后裔,已经把刘襄出兵的清君侧理由完美堵死。刘襄再要用强争位,首先就名不正言不顺。

功臣们一看,刘邦的亲儿子还剩两个:四子刘恒和七子刘长。刘长是从小跟着吕后长大的,当然不被考虑,反正说他年纪小少不更事就行;刘恒跟母亲薄氏一直老老实实,来当新皇帝算是摘桃子,什么事还不是拥立的功臣们说了算?

于是代王刘恒就来长安做起了汉文帝,要接班当然要跟王后和王后生的几个儿子划清界限。至于惠帝的子嗣们,刘恒即位的当夜就被杀光。

一家三口被灭门记(一家男女老幼统统都被灭门)(4)

光杀光还不信,还必须改历史叙述。首先吕氏被诛灭的原因是其“擅权作乱”,虽然自始至终都是功臣们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吕氏完全是一直被动惨遭屠戮,但吕氏至少也是“欲作乱”——只需要一个“欲”字,莫须有的罪名就铁证如山。

其次是把吕氏一族帮刘邦打天下的功绩能删的都删掉,于是历史就变成了刘邦得天下都是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周勃的功绩。而刘邦封侯十八人中、与吕家关系紧密的就有八人这样的史实,能模糊的就模糊过去。至于吕氏一族掌权时的恶迹,除了吕后致死刘邦三子两孙之外,实在找不到更多。

事实上,吕禄吕产、郦寄曹窋、纪通樊伉这些都是汉初开国功臣二代,从老一辈到这一代二十多年的交情是肯定存在的。至少在现存的历史叙述中,吕氏一族败亡的关键是吕禄误信郦商,所以为了减弱凶残、粉饰良善,就有了郦寄是因为父亲郦商被劫持所以才被迫卖友的叙述,而且写《汉书》的班固还称赞郦寄顾大局。

要是能再阴暗地想一想:郦寄作为关键棋子,早在吕氏开始得势时说不定就已埋下了,相安无事时是亲密的至交,图穷匕见时就是致命的杀招。因为直到放弃北军,吕禄都还没意识到陈叔叔周叔叔才是要砍自己脑袋的大敌,而不是远在荥阳的刘襄。至于刘襄刘章,就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或许是出于故人之情,曹窋因不同意捕斩吕禄而被叔叔们罢免,斗争中唯一的一点人味也仅止于此。权力的角斗场上,犹豫、退让和自己放下武器注定死路一条。胜者不但要败者的首级,更要千秋万代都来认同甚至歌颂自己砍头时的合情、合理与合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