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认识世界的四种境界(庄子凡而不俗以不同心态去面对遗憾)

《庄子》:超脱外物,以不同心态去面对遗憾,即为逍遥。

庄子认识世界的四种境界(庄子凡而不俗以不同心态去面对遗憾)(1)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向往着美好,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希望远离疾病,希望远离痛苦,希望远离磨难,而向往的是一种盈满,美好,健康,这是所有人对于人生最美好的一种向往和憧憬。

但是我们在向往这些美好的时候,也要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一些不完美,用不同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也有一份坦然。

因为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总会经历一些痛苦,痛苦的来源是人生中的不完美,有的是人是因为身高不够高,有的人是因为长相不好看,有的人是因为自己不够健康,有的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不够美满,甚至有的人会经历人生突如其来的灾难。

但是不管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当你学会坦然的接受这一切不完美的时候,才是人生的伟大,这才是生命最好的价值。

庄子认识世界的四种境界(庄子凡而不俗以不同心态去面对遗憾)(2)

《庄子》这本书中,庄周用了一个很特别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人生残缺的一个智慧。

在《庄子》中有这样一篇智慧: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挫针治獬,足以糊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 。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 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

这一篇寓言故事意思就说:有一个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面,双肩高于头顶,后脑的发髻指向天空,五脏的穴位都向上,两条腿和两边的胸肋并在一起,也就是天生的残疾。

但是他依靠给别人缝补衣服,洗衣服也可以养活自己,替别人晒糠米也可以养活十口人,国君在征兵的时候,支离疏挽着手臂,在征兵的人面前走来走去,也没人要他。国君有大的差役,他因为有残疾也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发放米粮的时候,他还能领三钟粮,十捆柴草。像这样残疾的人还可以养活自己,安享天年,又何况那忘掉世俗德行的人呢?

庄子认识世界的四种境界(庄子凡而不俗以不同心态去面对遗憾)(3)

之前的文章中,庄子以树木的例子,来讲述无用为大用的道理。在这一篇中又讲述了因为残疾,可以得以保全自身的道理。

这是庄子所提出的残身保命的一个道理,但是这也是《庄子》逍遥论中的较低层次,它有一个较高层次叫做“支离其德”。

就是说思想不是一个世俗人,而是超越了社会价值道德审美的一个人,自立其德,不在乎功名利禄这些问题,达到逍遥的境界。

这就是在这一篇智慧中最后那一句“那些忘掉世俗德行的人”,也就是庄子所阐述的得“道”的逍遥人。

庄子认识世界的四种境界(庄子凡而不俗以不同心态去面对遗憾)(4)

在社会中有很多身残志坚,通过自己努力,达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庄子正是借由着这样一篇智慧,为我们讲出了一个大用的道理。

就好像塞翁失马那一篇寓言故事一样,丢了未必是坏事,引来了很多马,他说未必是好事,他的儿子摔断了腿,他又说未必是坏事,后来因为他儿子摔断了腿,而免于参加战争,得以保全。

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透过这庄子所引述的一个智慧,明白有的时候最好的状态并不是盈满,不是完美,而是接受那些不完美,坦然的面对人生中的缺点,才是人生更好的状态,这也是人生的智慧。

庄子认识世界的四种境界(庄子凡而不俗以不同心态去面对遗憾)(5)

我们可以向往美好,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有一份接受人生缺点的心态,用不同的视角去面对人生。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庄子》的智慧怎么理解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