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桥电影院的地址(小辰光最欢喜白相的地方闵行情)

北桥以北,是颛桥。

北桥与颛桥相邻,且都枕着沪闵路。

北桥是有故事的北桥,

颛桥也是有故事的颛桥。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季,我们邀请了北外田园高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鹤鸣颛溪》。今天,你将听到关于颛桥电影院的往事。一起跟着声音,回味电影院、电影放映员的“风光”过往……

点击收听朗读

颛桥老街上有条颛建路。

颛建路是条很老的路,如今车流密集,两旁各类小商铺鳞次栉比。因南大街北大街横亘其中,使周边环境更显得喧闹而凌乱。

这条很老的路上有个很老的电影院——颛桥电影院。门口栽有两棵巨大的香樟树,其树冠已远远超出影院的建筑高度。

老电影院已经关门歇业多年了。2014年3月,颛桥镇在颛兴路都市路路口新建了文化中心,内设功能更全、设施更好的影剧场。于是,也就可以这么说,如今的颛桥电影院就是一座人去楼空的老建筑。每天,它注视着颛建路上的车来人往,有一种无奈和落寞。

颛桥电影院的地址(小辰光最欢喜白相的地方闵行情)(1)

颛桥电影院

“比我岁数还要大的电影院”

用住在颛桥南街的阿杜的话讲,“颛桥电影院比我的岁数还要大。”他告诉记者,小辰光他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白相的地方,一个是位于北街的茶馆,那里有说书的,讲《三国》、讲《水浒》,听着好听,另一个就是电影院。

的确,论成立时间,颛桥电影院在闵行地区也算是比较早的——1976年,说起来颇有种岁月的沧桑感。当然,那时的颛桥应该称上海县颛桥公社,年纪轻一点的人,尤其是不了解本地区原是“撤二建一”,在1992年成立了新闵行区的话,就会云里雾里的。

颛桥电影院,内设1300余个座位,在当时规模也算是颇大的。影院共安排了14位工作人员,其中不乏有经验丰富的电影工作者,他们齐心协力,把影院打理得井井有条。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国产片源比较单一,公开放映的翻来覆去都是些老片子,甚至连《地道战》都会不时拿出来放放,但观众还是乐此不疲。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看香港武打片,鼎盛时期一天放映场次竟达七八场,有时还会通宵放映。

在莘庄工业区某外资企业做驾驶员的李进说,他当时还在颛桥中学读初中,为了买《少林寺》的票子,叫了班上的几个同学逃了课。课余时还学李连杰打醉拳,劈砖头,男同学都觉得自己是武侠人物。“那时候能看场电影真‘轧劲’啊。”李进还告诉记者,他谈女朋友,第一次约会也在颛桥电影院,看完电影,又去街上的一家馄饨店吃了碗馄饨。问他看了什么电影,他搔搔头皮,憨憨一笑,说不记得了。

其实,那个时候除了这样的正式公映片,还有一种影片叫“内部片”,也就是现在我们口中的“枪版”电影,以前能够坐在电影院里看“内部片”,这绝对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更被旁人所羡慕。“内部片”是一种还没经过审核的非公开片源,没有正式名称。在上海,它由市电影发行公司发到各区县电影发行公司,而后再交给各电影院放映。1980年出品的香港武侠片《白发魔女传》就属于“内部片”。据颛桥电影院负责人赵永明回忆,当时闵行地区其他电影院还没有放映这部电影,观影者无比兴奋地从周边乡镇涌到颛桥电影院先睹为快。电影两个小时一场,晚上轮流放映,直到凌晨两三点观众席上还有人。

颛桥电影院的地址(小辰光最欢喜白相的地方闵行情)(2)

颛桥镇已在文体中心新建了剧场,曾经风光的颛桥电影院等待重生

上世纪80年代,每年大概有200部国产片投入市场,一毛五分一张票,利润很低。影院因为是自负盈亏,所以单靠国产片肯定养不活,于是每月便不断引进新片源,进口片如《茜茜公主》《多瑙河之波》……这些片子的上座率远比国产片要好。那时影院月收入最高可达七八千元,算是相当不错的业绩了,淡季则一般在4000元以下,但只有保持在2000元以上影院才能保证不亏本。

电影放映员是“风光”的职业

那时电影院和食品站一样,特别吃香。因为农村没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能到电影院看场电影就会很满足。据颛桥镇文化中心的剧场管理负责人方其昌回忆,他在颛桥电影院做美工时,晚上七八点就会有不少人跑到他家来让他帮忙,订位置好的或紧缺的电影票。“就是走在街上,路过卖肉的店铺,只要我上前打声招呼,叫肉老板帮我留点肉,老板总会切块最好的给我。”方其昌笑着说。

当然,在电影院工作,风光的背后,其实也很辛苦。除了加班加点,每月的技术培训、例会、通报会不断,做得不好也会被观众投诉,好在颛桥电影院几十年来并没有发生什么放映事故。“作为颛桥电影院的一员,我感到很自豪。”当时集放映、电工、美工和业务工作于一身的朱梦章说,“跟现在数字放映不同,以前还是胶片电影时,从电影公司拿过来的片子要从头到尾先看一遍,若发现有毛刺得赶紧剪掉,不然正式放映时就会影响画质。”他还说,新片放过200多场后胶片就开始不紧实了,很容易扯断,因此放映过程中一刻都不敢懈怠,紧盯着银幕,一旦断开要迅速用胶水把两头粘好再继续播放,他说这才是一位合格的电影放映员应有的修养。不过胶片也是有寿命的,当放到300场时,基本上就报废了。

颛桥电影院的地址(小辰光最欢喜白相的地方闵行情)(3)

放映员朱梦章感慨昔日影院的辉煌

当时,因为影片拷贝数量太少,闵行的几家影院都合用同一套胶片放映,由跑片员骑着摩托车负责取送。跑片,是过去电影院的行话,跑片员通俗地讲就是影院之间的“快递员”。

每部电影大概10盒胶片,每盘胶片约300米长,能放映10分钟。若两个影院同放一部电影,起码得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比如莘庄电影院定于8点放映,颛桥则推迟到半小时后再放,一个跑片员从莘庄到颛桥最快需要12分钟,如颛桥提前至8点15分放,那就需要配备更多的跑片员了。有时颛桥下面还有马桥,莘庄也可能还有上家,最多时竟有五六处同时放,这就要考验跑片员的素质了。一般10分钟放完一卷后,就要暂停一两分钟才能换好片。有时跑片员没有及时赶到,影院只要拉出一块“稍安勿躁”的木牌安抚人心,这时观众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努力克制耐心等待。经过这番折腾,一部原本90分钟的电影往往要放将近2小时,这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

“这个月过完下个月还没着落”

颛桥电影院除了放电影外,还引进了歌舞表演。改革开放后,演出成了一笔很大的收入。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关键是影院跟不上观众需求了,而且好电影又不多,正因为此,人们更愿意在家里看电视。影院的路越来越难走,经营每况愈下。方其昌对那种“这个月过完下个月还没着落”的辛酸滋味记忆犹新。

颛桥电影院在后期也曾有过一段小小的回升。那时正好在建设莘庄工业区,涌来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没有电视机,于是去电影院成他们主要的娱乐休闲选择。颛桥电影院依靠着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勉强风光了一阵,但终究好景不长,不久观众变得越来越少,每场往往不到10个,票房收入连交电费都不够。影院勉强撑到了2010年,直到上海世博会时正式关门。

如今,人去楼空的颛桥电影院,只剩两位24小时轮流值班的职工,记者伫立在影院门口也很难捕捉它往日的风采。而同样遭此境遇的还有位于颛桥西南的马桥影剧院,如今早已面目全非。虽然“马桥影剧院”繁体的招牌依然矗立在影院外,但原先的大红色现已发黄,接近黑色。二楼的玻璃很多都碎了,过道里灰尘满地,散乱着一堆堆的资料。倒是放映室里的设备还算整齐,静静地矗立在黑暗中,似乎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这些老电影院曾经带给当地百姓许多欢乐,如今沦落到这般地步,让人不得不感怀岁月的无情。难道这就是这些老电影院最后的归宿吗?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季,我们邀请了北外田园高中的青年才俊来诵读《鹤鸣颛溪》。在《鹤鸣颛溪》里我们尽可能地收集、整理此地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些曾经或现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车夫走卒,无论是过世的,还是健在的,他们是千千万万颛桥人的缩影。

6月1日起,第二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柯梦云

朗读:北外田园 高一(10)班 李晨雨

编辑:汤婧娴

文字内容:明镜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