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赏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诗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这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大意是这样的:诗人在赤壁遗址找到了一些残旧的兵器,磨洗之后,依稀令人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景象;如果不是当时刮起了东风,帮助孙吴火烧曹军战船,那么孙吴就可能被曹军击败,二乔就将被深锁于曹操所筑的铜雀台里了。

这里的“二乔”,应该写作“二桥”,她们是桥公的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孙策,小女嫁给了周瑜。《赤壁》一诗写得着实痛快,可是话说回来,历史上的周瑜,真是一个昏庸的人么?若是没有东风的帮助,他就一定会输给曹操吗?

显然不是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军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的时候,“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可见孙刘联军在面对曹军的时候,绝非待宰之羔羊,而是英勇作战。同时,可能因为水土不服,曹军深受疾病的困扰,战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接下来的火烧曹军战船,战局的胜负如何,也是不易遽尔断定的。南方人物周刊版权所有

在描述周瑜这件事上,《三国演义》已经告诉世人,小说笔墨是值得警惕的;而《赤壁》这一首诗让我们知道,以诗论史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南方人物周刊版权所有

在当时的孙吴阵营里,人才不独周瑜一人,更可贵的是,他们还有一个尊贤的氛围。《容斋随笔》盛赞孙吴多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嫉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

据《三国志》注中所引的《江表传》记载,周瑜临死之前,向孙权推荐鲁肃顶替自己的位置:“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这里的周瑜,与《三国演义》中那个时常妒忌他人的“周瑜”,人格是完全相反的。

鲁肃之后就是吕蒙。吕蒙起初不读书,为鲁肃轻视。在孙权的建议下,吕蒙奋力读书,脱胎换骨。有一次鲁肃与吕蒙相聚,论及时势,被吕蒙的见识所折服,他拊着吕蒙的背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告诉他:“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至于吕蒙,后来向孙权举荐了陆逊:“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这里的“意思”,是心思、思虑之意。

我们看到,从周瑜到陆逊,他们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镇边的任务,确保了孙吴的平安。这几个人形成一个良好的接力,而孙权也并不疑心他们结成朋党,都信任他们的推荐,这种见识与格局,也是孙吴得以兴盛的重要因素。

《赤壁》也见于李商隐的诗集里。学者考证认为,此诗应为杜牧的手笔。清代学者程梦星说:“此诗归之杜牧为是。杜与李各自成家,李沉着,杜豪迈也。”其实如果只是根据两人的作品风格,并不能就可以下此断定,因为李商隐也写过《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这样的作品,对汉文帝的评价有失公允,其弊与《赤壁》轻慢周瑜相同。

当然,诗家用典,往往有自己的用意,前人故事只是他们用来浇胸中块垒的酒杯而已。我们也可以说,《赤壁》一诗是杜牧在表达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以及倾吐这种才能得不到施展的苦闷,与周瑜关系不大。这种说法也通。不过实情是否如此,恐怕只有起杜牧于地下而质之,才能确定了。

无论如何,历史上的周瑜,终究与这首诗里的“周郎”绝然二人。冯集梧《杜樊川诗注》评价《赤壁》说:“诗不当如此论,此直村学究读史见识,岂足与语诗人言近指远之故乎?”此说严正而不迂腐,最宜附在《赤壁》之后供人合看。

诗的语言,是一种不能完全当真的语言。这个特质,让诗放一种独特的魅力,令人着迷的同时,也发人深思。

南方人物周刊版权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