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教授团队近况(这位兰大60后研究生的)

2020年8月,60岁的王月朋在江苏的家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邮件——来自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不久以后,他将孤身一人背上行囊,横跨东西,从柔和娟秀的江南来到雄浑壮阔的西北,成为一名兰州大学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

时逢花甲之年,他的一面被时光刻上了“老年人”的烙印,但另一面却在他的追逐和奋进中已被打磨得焕然一新。而兰大新生这个身份于他而言具有怎样独特的意义,还需要细水长流的时间给出答案。

新身份,老情怀

兰大教授团队近况(这位兰大60后研究生的)(1)

走到人生的下半场,这还是王月朋第一次以法学专业学生的身份介绍自己。在此之前,他早已体验过从少年到中年的酸甜苦辣。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他考入到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攻读物理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高中物理老师。期间他和一批批学生们一起成长,积累自己教学经验的同时也没有停下充实自己的步伐。

三十八年后,以学生的身份重返课堂,他摇身成为一名专攻法律硕士的新生。没有家人的陪伴和同龄的朋友,即将到来的密集的学习节奏,并没有让他感到无所适从。“我以前教过的学生都说兰州大学学习氛围很好,为学子提供了一片专注于教学科研的净土。我相信自己很快就可以融入这里,和各位年轻的同学们一起进步!”前方的挑战对于他而言,充满着未知与惊喜。

“学生——老师——学生”的身份转变,远不止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这么简单。几年前,王月朋目睹了自己身边一件因不懂法而难以维权、最终导致吃大亏的案例。“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力感让他萌生了学习法律的念头。“哪怕我多学一点,就有多一分机会给大家提供专业的帮助,不至于让身边的亲人朋友因为一些局限而难以维权。”这种责任感推动着他将自己的课余时间抽出来与法条作伴。谈及他如何兼顾教学工作和法律学习时,他笑着说自己年事已高,学校的教学任务已经比较轻松,因此可以花更多时间进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备考。然而,在同事、朋友们打牌、钓鱼时,坐稳冷板凳去读书背书,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身边的人不是没有“规劝”过他,在这个年纪学习新东西已经很费劲了,没必要再这样折腾自己,为了一个如此难以实现的梦想努力。但他凭借自己的一腔热爱和儿子的无条件支持,在2014年毅然报考了司法考试。王月朋对自己在考场外候考的情境记忆犹新:在许多年轻人中间,他被误认为是送考的家长。走出考场时,他耳边时不时传来“天啊”、“太佩服了”类似的话——当然,其中也有负面的话语。不过王月朋认为,他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一两句话伤神。360分的司法考试及格线,才是他瞄准的目标。

第一次考试失利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第二次“战斗”。在那些平凡而又有些许枯燥的日子里,他让内心的声音减缓自己的劳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尽力坚持,莫问结果。多考一次,就是多给自己一次希望。终于,他的成绩从2014年的342分提高到2015年的381分——这让他有更加充足的底气走进法律的殿堂。随后,他一鼓作气,在退休的这一年报考了兰州大学,并与来自天南地北的“追梦人”一起“上岸”了。

每一次身份转变的背后,都隐藏着王月朋对学习不变的热忱情怀。于他而言,每一次汲取知识的营养都是一次精神上丰硕的收获,正如深秋走进金黄色果园、在一番采摘后满载而归的孩子一样。人们总说“学海无涯苦作舟”,王月朋却觉得学海无涯,“乐”也能作舟。凭借着对新知识的热爱与追求,过程的艰辛都不会是白走的路。正是这样的态度,让花甲之年的王月朋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充盈与满足,在“乐学”中体验人生百态。

兰大教授团队近况(这位兰大60后研究生的)(2)

新方法,老态度

谈及备考兰州大学法学硕士的过程,王月朋隐去了种种甘苦,但也毫不避讳地将自己当初遇到的困境与解决办法倾诉出来。年龄没有影响他对学习的热忱,但确实阻碍了他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众多科目中,英语可谓是他备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了。

王月朋坦言,自大学毕业后他就再没接触过英语,重新捡起单词、语法的过程,也是一个调整学习方法的过程。年少时期通过背单词学英语的方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他就换一种方式,以背课文来带动单词和句法的学习。在具体的故事篇章中,单词的意思变得鲜活,更容易被转化成长时记忆。王月朋发现,背诵课文还可以快速增强做阅读理解时的“语感”,便马上调整了学习方式。专业课的记诵上,他也摸索出了一套小窍门——三步记忆法。首先以理解的方式将知识点复习一遍,然后从中摘取出自己认为记忆难度较大的一批,进行第二轮记忆。这部分记忆完后,他再看那些不太难记忆的知识。

遗忘是难免的,但他依靠知识系统的精加工和多次复述,扛住了一个个单词、一条条法规的“轰炸”。儿子看到他为了能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如此认真,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老一辈的人都在马不停蹄地提高自己,我这种年轻人又怎么能以开始太晚、时间不够为由放弃挑战呢?”

回忆起考试那天,除了监考老师和其他考生投来的异样眼光,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做题时的心态。许多同在刚开始碰到一点“钉子”就濒临“崩溃”,他则是抱着尽力做到最后一题的态度对待这份考卷。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他十分清楚学生们面对考试时焦虑的状态。江苏的高考赋分制重视相对性评价,一些学生在考试时就怀揣着“这次我肯定不行”的心态,殊不知这种想法才是考生最大的敌人。“我一直跟他们说,评分看的是比例,还没有换算出来就不要妄下结论,做好自己当下能做的就赢了。”。笑到最后的人,往往不拘泥于眼下的得失,不沉溺于自己当前的劣势。王月朋带着这种不论在教或学中都始终如一的态度,引导一批批学生自信地走上考场,也激励着自己不受外界所限,在考场中尽力展现自己的水平。

虽然这次考试通过了,他觉得还是有些许“运气”在其中帮忙。未来的日子里,他会将这份运气转化为更加坚实的底气,“以实力面对今后的每一次考量。”

不论是走上三尺讲台教授物理,还是回到书桌前学习法律,他在一次次考验和一轮轮岁月中体悟到,“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百倍。面对与自己年龄相差较大的新生,他提到了 “正能量”“荣誉感”等词语。尤其是在法律这一领域,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是不可或缺。他希望自己和同学们都能时刻牢记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将知识的汲取与品格的提升结合起来。这也是王月朋选择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民法领域深入学习的重要原因,他期待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为弱势群体服务,做一个“雪中送炭”的法律工作者。

王月朋知道,考取研究生只是一道新的起跑线,未来,他在兰大的日子必定与其他新生一样是辛苦而又充实的。但他相信,坚守住这份学法的初心,行有意义之事,年龄就不会是限制他前进的镣铐,而是他向未知领域开战的砝码。

内容来源 | 《兰州大学报》总第965期

文字|孔子俊张径舟

编辑 | 宋雨晴

主编 | 肖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兰州大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