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千古名言敏而好学:论语博学而笃志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九篇“子张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据记载这些言谈都是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而那些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学生均未出现,如颜回、子路等。

论语中的千古名言敏而好学:论语博学而笃志(1)

上文品读了“《论语》: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文中先是提到子夏认为,作为君子不该去追求小道。

如种地、种菜、看病、算命这些就是小道。子夏的意思是,这些小事是有可取之处,但是的对于君子来说,就不该去做这些小事了,应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去传道受教,去做那些能够帮助更多人的事。

子夏这是提醒有追求的人,不要钻研小道,怕一个人钻进去出不来,拘泥于此。因为学习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才是根本。

后文子夏提出好学。子夏提出的方法,即是孔子所提倡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子夏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天都能有所进步,能够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

子夏认为,每天能去学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然后每个月都能重新巩固下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算好学了。

继续下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译:

笃志:志,意为“识”,这里是强记的意思。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原文解析: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有感解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是子夏的名言,也是复旦大学的校训。

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身养德的重要方法。

只有博学还不够,还要笃志。笃志就是专业方向要明确,要有远大的志向,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

“切问而近思”:“切”是恳切,“切问”就是发自内心地提出疑问,充满着好奇心。当别人给你答案之后,你不能只接受答案就够了。你要对这个答案进行思考,结合自身的体会和经验进行反思,并且在身边找到合适案例加以验证,这就叫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仁在其中矣”意味着子夏并不是说这样做就叫作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其实是治学的态度。“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当你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就能离仁越来越近。

博学才能识广,坚守志向才能专心致力,请教别人有关切身的事情,才能不好高骛远,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情况来自我思考。要想真正明白仁,要切问近思。

“仁在其中矣”,意思按照以上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就能离仁越来越近。

继续下章: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译:

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原文解析:

子夏说:“各行业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里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君子要终身学习达到实现道的目的。”

有感解读:

“肆”就是工作室,“百工居肆”指各行各业的工匠,比如木匠、铁匠、金匠,手艺人的作坊。任何职业,在做事时,不能只靠自己在家里想一想就行了。

所以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百工要想完成工作,必须在工作室中实实在在地操作,把产品完成好。

可以与之类比的是“君子学以致其道”。

君子如果想要去追求道,不能只凭空想,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要下苦功夫去钻研,如同百工在他们的作坊里不断地切磋、琢磨。

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每行的工作方法,做工匠要到作坊里磨炼手艺,从早到晚,勤勤恳恳。

同样,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兢兢业业努力学习,自始至终,在学习与实践中领悟仁道的真谛。

所以,子夏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否则,将一事无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