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续写辉煌征程(奋斗是幸福源泉)

河南有红旗渠,安徽有淠史杭。近百万江淮儿女用愚公移山的执着建设了堪称奇迹的“人间天河”。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最大的灌区淠史杭灌区,惠及安徽、河南17个县区,每年灌溉良田1000余万亩,守护着下游的农业、生活、生态。山河为凭,奋斗是幸福之源,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儿女壮志代代传,敢教日月换新天。

赓续红色血脉续写辉煌征程(奋斗是幸福源泉)(1)

坐落于六安市舒城县张母桥镇与金安区施桥镇交界的将军山渡槽。记者 程 兆 通讯员 蒋常虹 摄

昔唱《恨水谣》,今有“压舱石”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近百万江淮儿女用愚公移山的执着奋战,建设了堪称奇迹的“人间天河”

初春刚至,连绵的细雨终于结束,久违的阳光再次温暖大地,农田里麦苗青青。在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当地种粮大户、兴农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黄国艮正和工人一起为麦田除草、施肥。

说到2022年那场大旱,黄国艮依然心有余悸:“这样的旱情,搁在多年前,收成都毁了。但有淠史杭工程,我家1400亩水稻,80%依然达到了丰产,亩产600多公斤。”黄国艮介绍,作为毗邻横排头渠首枢纽的乡镇,陵波村的水利条件良好,14公里长的张寿支渠从黄国艮家的农田旁穿过,给了他粮食生产最大的底气。

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最大的灌区。淠史杭工程向灌区年均供水40亿立方米,支撑着区域内14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成为保障大别山地区粮食生产的“压舱石”。

“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曾经,短短一首《恨水谣》,透露出江淮分水岭地区群众千百年来的痛楚。

江淮分水岭有3条河流,淠河、史河、杭埠河。“淠史杭”这个让人乍一听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名字,正是3条河流的总称。分水岭峰圆坡缓,垄畈相间,雨量虽然充沛,但是降雨分布并不均匀,无雨则旱、有雨则涝。

走进位于六安市裕安区横排头渠首枢纽的淠史杭工程展览馆,在负一楼的“苦水”展区,一尊尊雕塑、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详尽描述了历史上江淮分水岭地区群众所受的水患之苦。据统计,从1886年到1985年的100年间,六安发生大旱8次、中旱23次、偏旱29次,发生水灾31次,其中特大水灾5次,淮河之灾、分水岭旱涝之痛,深深地刻进了当地群众的历史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大别山区陆续兴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5座大型水库,为拦蓄洪水、减轻淮河流域洪灾起了巨大作用。5座水库拦截了洪水,但同时也阻断了水源,使自然河流来水锐减,加剧了旱情。1958年,江淮地区再次发生大旱,六安地区受旱作物419.86万亩,其中45.46万亩作物颗粒无收,当年8月,安徽省委在佛子岭水库召开会议,下决心修建“淠史杭”工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豪迈的号子,寄托了大别山区群众修建淠史杭工程时的壮志豪情,近百万江淮儿女用愚公移山的执着奋战,建设了堪称奇迹的“人间天河”。

项目累计投入4亿工日,开挖土方6亿立方米,平均日上工50万人。通过短训班,培养了1500多名测量人员,原本需要4年的测量任务在短短4个月内全部完成。人民群众更是用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专攻“麻僵土”的劈土法、用于垂直运输的工具“倒拉器”,还有渠道量方、运土器、轨道运土等各种土法,克服了工程中的千难万险。工程建设中,涌现了如黄昌栋、刘美三、刘胡兰战斗连、董存瑞战斗连等无数施工英雄和模范团体。

直到1972年,“淠史杭”工程才建成通水。项目由水源工程、渠首枢纽工程、渠道和各种水工建筑物组成,以上游6大水库作为主水源,由横排头、红石嘴、龙河口3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20多万座塘堰,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组成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2011年被评为“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幸福安康的源泉

——山河为凭,告慰英灵。淠史杭工程年复一年发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大别山现代化的基础保障、老百姓的安康源泉

1964年5月31日,淠史杭工程总设计师黄昌栋病逝,时年仅42岁。工程建设期间,黄昌栋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弥留之际,黄昌栋提出想去五里墩大桥看看。当妻子和同事把他抬到淠河总干渠边上时,他潸然泪下:“河堤上的树都这么大了,可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我死后,就把我埋在岸边岗上,死了,我也要守着淠史杭,要看大地的丰收。”

山河为凭,告慰英灵。淠史杭工程已年复一年发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大别山现代化的基础保障、老百姓的安康源泉。

“面对2022年的严重旱情,淠史杭灌区三大渠首全年灌溉引水31.4亿立方米,外水补给站提外水约6.9亿立方米,内部蓄水利用6.7亿立方米。实灌农作物面积约1060万亩,其中水稻965万亩,全年粮食产量约700万吨,总体保障灌区粮食丰收。”淠史杭灌区调度处负责人朱善斌说,去年灌区因灌溉因素增产粮食约300万吨,抗旱减灾效益约70亿元。同时,灌区向合肥、六安两市供水6.66亿立方米,确保了省会、老区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

让种粮大户黄国艮旱涝保收的张寿支渠,是淠河总干渠裕安片的3条支渠之一,灌区灌溉面积近13万亩,服务了裕安区苏埠、韩摆渡、城南3个乡镇及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园。

“面对去年那样严峻的旱情,科学用水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淠河总干渠戚家桥管理分局负责人邹俊告诉记者,该局在水量调度、计划用水、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目前我们灌区农业灌溉闸口已经100%配套了自动量测水系统,能有效地调控每一片农田的用水,精准灌溉,杜绝水源浪费。”邹俊说,今年初淠河总干渠裕安片,由此获得了全国节水型灌区的荣誉称号。

“如今的淠史杭灌区以农业灌溉为主,城镇供水和生态供水并重,还兼有水力发电、安全饮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灌区不仅要保障淮河安澜、灌溉万亩良田,更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独到的作用,为六安市的‘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生态助力。”朱善斌说。

60多年前竣工的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综合型水利工程淠史杭灌溉工程,滋养着六安大地,每天都在诉说“劳动奋斗是人间幸福的源泉”这个朴素道理。

淠史杭精神代代传

——河南有红旗渠,安徽有淠史杭,历史性成就靠一代代人撸起袖子干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凝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不论何时,来到横排头渠首枢纽,走上枢纽旁美丽的仿古高塔——清源楼,徘徊在楼内的“淠史杭”工程展览馆,浏览着一件件记载着淠史杭工程的展品,望着楼外悠悠流过的淠河,一股豪情油然而生,“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总能深深地打动每一位参观者。

“我老家在合肥肥西县,祖祖辈辈就生活在江淮分水岭之上,我小的时候,就是看着淠河总干渠、听着父辈们修建淠史杭工程的故事长大的。”横排头闸坝管理所所长张海霞告诉记者,他的两个舅舅牺牲在了修建淠史杭工程的工地上,亲人的牺牲换来灌区的丰收,让他从小就对这个水利工程充满了向往。参加工作,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淠史杭灌区。

“这短短16个字,不仅仅是对工程修建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我们今天工作的要求。在横排头工作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先辈们的鼓舞,激励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张海霞说。

从最早的刘伯承元帅为淠史杭工程题写的“科学态度 革命精神”8个大字,再到原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局长高冀生总结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协作精神;牺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再到如今提炼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淠史杭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提法,但是精神内核却是一以贯之: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执着初心、面对重重困难的坚持奋斗、舍小为大的牺牲奋斗、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

一代接着一代干,淮河奋斗锁“蛟龙”,蒙洼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利器”相继建成。据水利部数据,目前淮河流域已建成6300余座水库,约40万座塘坝,约8.2万处引提水工程,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淮河安澜百年梦想变成稳固而平常的现实。

儿女壮志代代传,敢教日月换新天。2022年12月30日,连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润泽皖豫两省数千万群众。

河南有红旗渠,安徽有淠史杭。共和国的大厦由一块块砖垒起来,历史性成就靠一代代人撸起袖子干出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璀璨精神内核,凝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淠史杭精神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历史借鉴,充分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跟党走的人心所向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淠史杭工程是老一代奋斗者面向未来给我们作出的最有力宣示,淠史杭精神是江淮儿女应该代代传承的精神法宝。”六安市史志室相关负责同志说。(记者 袁 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