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么(原来我一直误解了)

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么(原来我一直误解了)(1)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当和别人谈到郑板桥时,最先想到的话题往往是“竹子”和“难得糊涂”了。尤其是难得糊涂,简直就成了郑板桥的金字招牌。不过,最近翻了翻史书却发现郑板桥只是“难得糊涂”思想的集大成者,有一个人比郑板桥还要先形成这样的醒世觉悟

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么(原来我一直误解了)(2)

“难得糊涂”拓片

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持有“难得糊涂”墨宝的糊涂老人

话说有一年,郑板桥游学至山东莱州,打算登上云峰山观摩郑公碑。虽说云峰山不是什么特别高的山,但郑板桥爬完之后天色也暗了下来,于是郑板桥就就近借宿在一老儒家中,此人就是自称糊涂老人的主人公。

话说这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都高雅不凡,郑板桥与他攀谈后觉得十分投契。糊涂老人也见郑板桥气宇不凡,便心生欣喜,取出一块石质细腻,镂刻精美的特大砚台来。

郑板桥见到砚台十分赞赏,与老人相互述说了各自的看法,无不称奇。于是,老人一高兴,就把这砚台送给了郑板桥,郑板桥当然不好意思要了,推辞再三,没办法,执拗不过老人,郑板桥也就收下来。

但是,这砚台虽然精巧,不著墨色也有些冷清,于是二人又商量着锩刻点什么东西上去。正好二人同为书法大家,于是郑板桥就先提笔写道“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末了还盖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么(原来我一直误解了)(3)

但是,这砚台也生得太大了些,郑板桥写后还有很大一块空白。于是,郑板桥又请糊涂老人提笔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末了,也盖上自己的方印,郑板桥一看这不得了了,老人是一位真正的前辈。

印文:“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知道面前站着的是一位与世不争、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郑板桥顿时心生敬仰之意,看见砚台还有些空隙,便提笔补上一行小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么(原来我一直误解了)(4)

兰石图

后来,郑板桥五十多岁,也就是公元1754年那一年,才真正悟透“难得糊涂”的真谛。时任潍县知县的他,上任之日就遇上百年未见的旱灾。但是,时任钦差姚耀宗不仅对灾情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这让郑板桥实在心力不支。

常言道,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是与生俱来;一种是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郑板桥正是反映了后者。

聪明人出于良知、道德的钳制,都能有所作为,而郑板桥却有力无处使,有钱无处用,实在可悲,只能装作糊涂而无所作为。郑板桥感慨“难得糊涂”,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从政,在专制制度腐败政权中无法展现宏志的一种抗议之声。

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么(原来我一直误解了)(5)

“吃亏是福”拓片

但只可惜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不受重视,还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与刁难。虽然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却看清自己,作为一个书生文人,面对黑暗世俗,只手之力,无力回天没有办法澄清乾坤,于是产生了脱世思想。

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郑板桥的这种心理和处世哲学,表现了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骨气他将一生的志趣大多融会于诗文书画中,他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以表自己绝不趋炎附势、粉饰太平的坚决。这就好像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不再以做官来改变腐朽的封建纲常,而是以文学创作来改变人们的精神。

还记得那句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做官者的座右铭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么(原来我一直误解了)(6)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难得糊涂”应该值得学习吗? 单选

0人 0%

应该

0人 0%

不应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