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流水日潺潺桃坞依然枕水边(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门流水日潺潺桃坞依然枕水边(桃花尽日随流水)(1)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出现后,桃花在古代,就被赋予了一个隐逸、隐士的形象。

许多人以此为题,写下不少千古名句。唐朝诗人张旭的这首《桃花溪》就是其一。

今日小觅分享: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洞门流水日潺潺桃坞依然枕水边(桃花尽日随流水)(2)

—【译文、注释】

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

这里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吗?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jī):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洞门流水日潺潺桃坞依然枕水边(桃花尽日随流水)(3)

首句的“隐隐飞桥隔野烟”,是一个远景镜头,诗人来到了一个山谷的入口,抬眼望去,只见谷中云雾缭绕,长桥在雾中若隐若现,好似凌空飞腾。

静止的长桥与流动的云烟,相互映衬,好似眼前的长桥正在飞动一般,亦真亦幻。飞雾、长桥、幽谷、高山,这就是一副标准的中国山水画啊!

第二句的“石矶西畔问渔船”,将镜头从远景拉回到了近景。近处,飞溅的溪水露出了嶙峋的大石头,渔人将一艘小渔船停靠在这突出的石头旁。

仿佛是当年那个误入桃花源的渔夫又出现了,所以诗人内心一动,想要问渔人,这一“问”,就把自己也拉到了画中。

洞门流水日潺潺桃坞依然枕水边(桃花尽日随流水)(4)

所以后两句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则是讲的问的细节。诗人看着眼前清澈的溪水,片片桃花随着溪水流出山谷,流向人间。

这一幕,使诗人的心情顿时变得不一样了。诗人心中想着桃花源,认为沿着溪水就能走进那神秘的世外桃源中。

可是,桃花随着溪水飘出山谷,却全然不知那神秘的桃源洞口,究竟在哪?这看似轻飘飘的一问,实则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深切向往。

但诗人最后到底有没有问呢?这却不一定!毕竟这终究不是真正的桃花源,只是诗人心中渴望见到这样的桃花源。那种让人见之忘俗,如山水画一般的“桃花源”。

洞门流水日潺潺桃坞依然枕水边(桃花尽日随流水)(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