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

1981年,考古人员挖开了一座契丹古墓,等摸索打开墓室封门,一股腐臭味刺鼻而来,抬头一看,考古队员吓得魂飞魄散,在光秃秃的棺床上,一个丰腴的女人侧身而卧,抬起头,对着考古队员们露出神秘的微笑……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1)

这惊悚的一幕,就发生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固尔班乡豪欠营村,这时,考古人员也没有想到,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谜团。

在内蒙广阔的草原下,埋藏着无数秘密,千年游猎,这个屡出凶悍民族的地域也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特别是兴盛一时的契丹,这个民族沿袭了唐代厚葬的传统,墓中财宝丰富,而“贵人”们的墓葬又不似中原汉人那样坚固隐秘,而且屡遭金、明,甚至在此发展视力的日本人的挖掘,于是,当地也有很多人以盗掘古墓来改善生活。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2)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固尔班乡豪欠营村,这里虽然名不经传,但却是一块风景秀丽的区域,于是,盗墓就不是什么新奇事,不过在挖掘过程中一度死了人,当地又流传起神鬼怪谈,于是,这些古墓被保留了下来。

不过,时间一长,豪欠营村里有古墓的消息传到了乌盟文物站工作人员的耳朵里,那时候,文物站成立时间不长,考古人员都摩拳擦掌,而这样一座面临着盗掘风险的古墓,是文物站打开工作局面的良好切入点。

经过实地考察后,考古人员喜出望外,这一带竟有十座辽代墓葬,不过,这里盗墓风气兴盛,这些墓葬的墓砖都被翻起,很多墓穴已一片狼藉。

当年10月12日,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派出领队,乌盟文物站全体职工作为队员的考古队进驻豪欠营村。依照考古标准和流程,考古工作有序推进,但到了标号为M6的墓穴时,考古队员却遇到了悚然的一幕。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3)

这处古墓是不规则八边形,由大石垒成,有基道、甬道、墓门、墓室四部分组成。这座古墓外有明显的盗掘痕迹,不过挖掘到了墓道的一半便停止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在挖掘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白釉瓷盘、白瓷碟等器物,这些锅碗瓢盆在今天看来并不少见,但倒回千年前,可就是精美的器皿了,而对于不善于瓷器、铁器、丝绸等生活用品生产游牧民族,就更是珍贵了。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4)

能住在这样的坚固“阴宅”,且有精美的随葬品,这墓主人的身份一定不一般,但就在人们满怀期待打开墓室封门时,一股腐臭味却西险些让考古队员熏个跟头。

强忍着恶心,考古人员向墓室内看去,晦暗的光线中一位丰腴的女子侧卧在墓室北壁的尸床上,头向北,面向东南,正对着墓门露出神秘的微笑。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5)

这女子右手贴在腰部,左手很自然地放在胸前,样子就像被来访之人惊醒了美梦,抬头看来!

当时,考古队都吓坏了,但科学工作者的信念却最终战胜了未知带来的恐惧感。人们走进墓室,却发现了更加奇怪的现象。

这墓室长2.12米,东西长2.2米,墓底至墓顶高2.26米,面积并不大,墓室内淤土为异常潮湿的细沙土,棺床前面的祭桌上摆设着碗碟与漆盘,地面上散布着四个黄鼠尸骨。

但就是这样的既达不到密封,又不是无菌的环境中,这女子的尸体竟然还没有腐烂!刚刚出土时,棕红色的皮肉甚至还有弹性。

契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为何墓室内的黄鼠等尸骨早已是腐朽的骸骨,女尸随葬的绣花丝棉外衣、轻罗短衫、绢裙等十层服装也已褴褛一片,但人的尸体却仍旧保存的这样良好呢?

对于这一奇怪现象,猜测无数,甚至有人怀疑这尸体是一具新鲜尸体,是因为盗墓行径被偷梁换柱塞进墓室内的。不过这些猜测都在古墓探测后和古尸检验后,不攻自破。

这座古墓虽然曾被盗掘,但并没有进入墓室,而且,经过生物学家、医学家等专家的检验后,这具尸体确定来来自1000多年前!

带着巨大的谜团,考古工作与检验工作同步进行。很多疑团得到了解释,例如,这女子神秘的微笑来自尸体面部覆盖的鎏金面具,这面具上两眼微合,鼻子瘦长,柳眉小口,两颊丰润,而戴面具入葬,也正好契丹族的葬俗之一。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6)

另外,这女子的侧卧抬头的姿势也得到了解释,专家们根据墓室内大量淤泥情况推测,这女尸原本是仰身直肢,因历年雨水下渗,尸体漂浮侧转,渗水带进的泥土逐渐沉积,形成了现在所见的状态。而女子的头下也确实发现了木枕的痕迹,这也与专家们的推测相吻合。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7)

在这,就是这女子的身份,虽然墓室内没有发现文字,也没有能证明身份的器物,但这女子身上穿着铜丝网络,而且这件“网衣”虽然已腐朽,但残留部分仍能看出最初的样子,编织得十分精细,这样的头戴面具,身穿网衣的样子,符合契丹葬俗中的“贵人礼”。但通过技术手段对女尸的生前面貌进行复原后发现,这位女性端庄秀美,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而根据墓室条件、服饰、随葬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认为,她不是辽代皇族的成员,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富家小姐。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8)

但得到这些考古成果的同时,围绕在这位女子身上最大的疑团仍旧没有解开。

这位女子到底是因何而死?为何时候千年不朽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公安部一二六研究所、中国军事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病理专家、教授参与了对契丹女尸的解剖,进行了生理、病理、生化、骨骼、细胞、人类学等十几项化验。这位女子的检测报告也逐渐完善。

这女子身长为160.9厘米,生前体重为56至61千克,脑容量为1383毫升,血型为B型。口腔牙齿的检查情况看,女尸的年龄应该在25岁左右。女尸头发中的碘、镁、铜、钒、铅五种元素的含量,比现代人高出数倍到数十倍,尤其是铜的含量高达数千倍,溴氢含量偏低,氮含量低于现代人约30倍。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9)

而对于这位契丹女人的死因,专家们却没有统一的答案,有专家从女尸下阴裆布上有大面积的血污推测,这女子可能死于大出血。而根据在女尸头发中检验发现的铝元素来看(中药白矾的中药主要成分,用于止血等),这女子很可能是死于分娩或堕胎的过程。

但另有专家认为,女尸胃里发现了大量的砷化物(砒霜),这女子更有可能是中毒而死。

但对于这种中毒说,仍有专家不服,原因就是这些砒霜主要发现的位置在女尸的胃部,而脏腹中并不多,有专家认为,这些砒霜是女子死亡后,族人根据葬俗进行了尸体处理,这些砒霜是作为防腐剂放入尸体的。

据记载,契丹有一种风俗是“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采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这说的就是,在人死后,用刀把腹部剖开,将肠胃取出,放上香料、盐矾,再用五彩丝线进行缝合。而这出土的契丹女尸的确被各种丝制品包裹了全身,而且被铜网覆盖,确实是经过尸体防腐处理的状态。但可惜的是,女尸的尸体虽然架构比较完整,但皮肤成为了棕红色,肌肉溶解溶解凝结而肠胃也成了黑褐色朽渣状,无法判断是否进行了以上这些炮制方法。

内蒙古古墓档案发掘(内蒙一座契丹古墓被挖开)(10)

时至今日,这位契丹女人究竟是怎么死的,为何千年不朽,专家们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这位死于花样年华的契丹美人,却留栩栩如生地生活在未解之谜中,等待着前来揭秘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