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字音的选择题及答案 关于字音读法的争论

出现读音分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去参考字典,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字典也很“骑墙”,往往分歧的读音同时存在,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这也是字典编纂者的无奈选择,对于一个字音如何来读,一方面要遵守经典,尊重传统,古代的读书音称为雅音,从古传承至今。另一方面,字音还要符合语言事实,不能不顾实际。因为语言的应用是约定俗成的,少数服从多数,不得不从众。

关于字音的选择题及答案 关于字音读法的争论(1)

换句话说,尽管在传统经典中某字读A音,可是越来越多的群众读B音,那字典就不能不考虑改读为 B音。如果处于过渡阶段,就要注明两者通用的情况。

字音从古至今处在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还必须考虑到方言对正统读音的影响。总的来说,历史上的雅音以中原洛阳音为正统。隋朝的陆法言编纂的《切韵》就是适应国家大一统形式而撰写的。这本韵书综合了南北方言和古今音变,集韵书之大成。虽然这本书后来失传了,但还保留在北宋人编纂的《广韵》中。上古不论,单说从《广韵》到《平水韵》,然后到《中原音韵》,再到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韵部从206减少到106,再减少到19个韵部(46个韵母),直到普通话当中的39个韵母。我们看到韵部变得越来越少,实际的韵母数量也是在减少的。韵书越来越注重实际的读音,而不只是为了存古,因为语言毕竟是鲜活变动的,任何人都不能闭目塞听,无视这种变化。这就是遵从语言交际的必然结果。

既然语言是变动的,那么反映真实语音变化的韵书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韵书要尊重事实,就必须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读音。因此,当我们判断某一个字的读音时,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因为一个音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到了某一阶段,由韵书作者作出总结的时候,他是站在他这个历史层面上观察的。在这个历史层面上,他看到的是所有读音在当他当时那个时代上的投影,这些读音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有些已经消失不见了。

关于字音的选择题及答案 关于字音读法的争论(2)

所以,说某字该怎么读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去具体的分析,而不要笼统的说去读A,去读B。汉字的语音有训诂音和本音之分,不能混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所谓训诂音是存在于古代典籍当中的读音,注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讲通经文的含义而立。比如:通假字的读音,破读读音。破读也就是说,改变原来字音的声母、韵母或者声调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来表示不同的意义。这些读音有些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有些只是昙花一现,并无实际的应用,就不应该接受这样的读音。

我们还必须看到汉字以形表意使它在表音上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因此对汉字注音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得不陷入用已知汉字为未知汉字注音的尴尬局面。早期就是采取同音或近音字注音的方式。后来找到了反切的方法,一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时间,发展到今天我们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

从汉字的注音史来看,域外文化对于解决汉字注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在声明学的启发下,汉语开始将音节拆分为声母和韵母,这为反切的创制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仍然没有离开以汉字为汉字注音模式,汉语拼读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为了传教,为了向西方人传播中国文化,他们不得不学习汉字,同时尝试用西方的语言来记录汉字,尝试用英文字母来标记汉字的读音。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利玛窦,他是这样做的第一人。

关于字音的选择题及答案 关于字音读法的争论(3)

当他们尝试用英文字母来识读汉字,为汉字注音时,这就成为现代汉语拼音的滥觞。在这种情况下,汉语就能比较好地与国际接轨,基本上解决了汉字难以拼读困难的问题。

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注音是留存在古代文献中的,并且是以大量反切的形式来出现的,要想搞明白某个字的读音,就必须将反切转化为汉语拼音,这当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我们探寻古音,才能明白今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探究反切,并结合现代方言的实际读音。如果纯粹在那里争论一个字,读A,还是读B,它的意义不大,关键是看到这个推论是否符合语音演变的规律,是否符合人们的实际的读音。

没有一番考究的过程,是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反而会越争越乱。我们遇见了读音问题不要单单指望查查字典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分析和查找,然后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现在对于汉字读音,整个有些弱化了,比如说高考也就不怎么去考这个读音,因为想去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去管辖所有人,这个字应该怎样读,那个字怎样的,那是不可能的。你怎么能够管住人家的嘴,让人家非发这个音不可?

另外,我们要看到字典总是滞后于时代的变化的,不可能记录所用的语言现象,它的作用更多的是记录和描述,而不是急于做出一个判断,既不能过于从俗,也不能泥古不化。已经有的标准就列出来。没有标准,就提供一个只是给大众的读音提供一个参考读法。

我们还要看到方言也有很大的价值,全国人都说一种话的话,对于语言的丰富性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普通话也要很好的吸收方言里边有价值的读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