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的经典散文:散文烘柿子

图文/赵亭月

又是一年一度的秋,柿子红了,吃一口沁入肺腑的香甜!清新的甜,唤醒了久远的回忆,带来几多儿时的记忆与乡愁。#秋日生活打卡季#

我们村地处鲁西南,是黄泛平原优质的沙壤土,很适合柿子树的生长。村庄就在一段古老的防洪堤上,其中一段叫秦皇堤,现存遗址叫“临黄堤”。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村周边种有许多果树,柿子、杏、梨等,但多数为柿子与杏。我家就有一片果林,其中柿子树最多。即便在那个集体经济年代,村里也保留了村民的部分原有果园。

柿子,为柿科柿属植物,多汁浆果类,落叶乔木,不仅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糖类及多种维生素,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这片果林就成了我家的主要生活经济支撑。

柿子的经典散文:散文烘柿子(1)

将要成熟的柿子

入秋后,柿果柿叶鲜艳悦目,颇具观赏价值。柿树适应性极强,能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生长,是著名的“木本粮食”和“铁杆庄稼”,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柿子果实甜美,口感硬脆,味甜多汁,营养丰富,还具有生津止渴、清热润肺、化痰健脾作用。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制成饮料或柿饼等食品。

柿子属于吉祥植物,果实外形光滑圆润,颜色金黄,寓意为事事如意,象征着事业和工作顺心。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有关的诗句,有借此抒情的,也有解乡愁的:“牢愁闻雨眠疏屋,归梦随云彻故林。忆着烟村旧风景,柿红时节又鸣砧。”

柿子树一般不能直接繁殖,需要经过嫁接,嫁接柿子的母本在我们那儿叫“软枣”,软枣树又名黑枣树,学名君迁子,它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是嫁接柿子树的良好砧木。

柿子的经典散文:散文烘柿子(2)

母本上的软枣

记得儿时,父亲细心地教我柿子的嫁接,嫁接柿子树它的方法主要有切接法、舌接法、皮下接法和劈接法。劈接法就是,砍掉作为根系植株的头然后从中间劈开,把砧木插进去,用苘麻缠绕包好就可以了。

在我老家采摘柿子叫卸柿子,卸柿子是一个技术活,必须一个一个地用手直接采摘,没有合适的采摘工具。柿蒂木质,很是结实,采摘很难,但也有窍门,下图的柿子一个不带柿把,在运输或者存放时不容易刺到其它的柿子,另一个带有柿把则不符合要求。采摘柿子的窍门是我小姑教我的,用单手采摘,且不带柿蒂。方法就是用手掌握住柿子,用大拇指向外推柿蒂,再轻轻一拉,柿子就下来了。

柿子的经典散文:散文烘柿子(3)

标准柿蒂

柿子的经典散文:散文烘柿子(4)

带把的柿蒂

柿子的计量单位在我老家很特殊,一般每6个叫“一把”,12把叫“一顺”。

柿子一般不会让其在树上自然熟透,需要适时采摘再人工催熟,其过程叫烘柿子。刚采下来半熟的柿子叫“柿胚子”,在树上熟透后颜色会变红,称之“红灯笼”,这种挂在高处的柿子很难采摘,多半成为鸟儿的美餐。

柿子的经典散文:散文烘柿子(5)

进窑前的柿胚子

烘柿子的方法就是在地上挖一个类似葫芦形状的地窑,俗称柿窑,窑上口小、底大。上口直径一般为30公分左右,可以用一个小瓦盆做盖。底部有一个烧火孔,上部有一个出烟孔。烧火孔的火不能直接与柿子接触,而是用蒲扇扇燃烧的火苗将热空气通过烧火孔进入窑内加热,烘一次通常需要早晚各烧一次火,三天就熟了。这样烘熟的柿子皮薄、汁浓、甜度大,比在树上自然熟的好吃。这样熟的柿子不能叫“吃”而应叫“喝”,因为这种柿子呈一包浆汁,随便撕破一点皮,直接用嘴一吸,最后只剩下薄薄的柿皮。

柿子的经典散文:散文烘柿子(6)

熟透的柿子

小时候,这个活一般是我干的。记得我还没上学就会这个活,每次烘熟一窑出窑时,第一个拿出来的柿子奶奶总是先让我吃。我是她最信任的烘窑手,说我烘的柿子熟得均匀,好吃。现在想来是我扇火轻,时间稍长,进火柔和。

乡愁是最美的风景,历经岁月的摧残,乡愁却越发浓郁和眷恋。走进秋日每每看到红红的柿子心中抹不去的那一缕乡愁,就再也抵不住油然于心的那份思念,让自己一次又一次成为了一个捡拾故乡的游子。那些曾经回荡在耳边的声音,散发着一份久违的气息。让浅浅淡淡的乡愁变成一种向往,永远怀恋家乡的这片土地。剪不断的乡愁,总在记忆中倍加的思念。那一方故土的印记是永恒的影子,那些落在记忆深处的画面,或深或浅地在心中游荡……

柿子的经典散文:散文烘柿子(7)

红彤彤的柿子挂枝头

春去秋来几度柿子红,已过花甲之年的我,鲜红的柿子成为了我乡愁中的一抹红,对家乡柿子的思念渗透着对天堂奶奶的怀念,但愿天堂的柿子也这么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