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

#爱是个动词#

朋友小江,前两天一起聚餐时悄么么地跟我们说,现在看着自己家孩子就烦,明知道吼孩子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想发火,但发完火内疚半天。

“我明明挺爱他的,但是你们知道我这两天出现个什么念头吗,我后悔生他了,把我自己都吓到了,我怕不是有什么大病吧?哈哈!”

她试图用轻松的语气掩盖自己的焦虑,但都是当妈的,个中心酸又怎么会听不出来。

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1)

说实话,不只是她,有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包括我自己。

那天DD非要自己盛饭,我拧不过他,就随他去吧,但他毕竟还小,不小心摔破了碗。

我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用力把他抱到一边,“都告诉你了你拿不住,非要自己拿,你想干嘛啊到底!”

看着他惊恐的小眼神,和马上就要夺眶而出的眼泪,我突然陷入了自我怀疑,“2岁的孩子就是这样啊,我应该明白的啊,我这是怎么了~”

接下来就是涌上心头的悔意,一边道歉一边反思,那一整天的情绪都特别down。

明明很爱自己的孩子,也想要尽职尽责地带好孩子,但是就会有那么一个阶段,看到孩子稍微有一点不好就情绪爆发,然后陷入吼叫、自责、第二天接着吼的恶性循环中,觉得自己养育方式出了问题,不是一个好妈妈。

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2)

图片来源:日剧《坡道上的家》

如果你也经历着或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不要总是处于自责愧疚之中,更不用怀疑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

因为你可能只是进入了养育倦怠期。

看见孩子就烦,可能是「养育倦怠」

养孩子不可能一直各生欢喜,相看两不厌的状态最多持续2年,你就会从初为人父母的新鲜感中跳脱出来。

一天24小时围着孩子转,孩子总会有意料之外的捣乱、叛逆、不守规矩,加上日常琐碎的吃喝拉撒...

如此高压之下,情绪往往容易出现低落、崩溃、失控甚至抑郁等各种问题。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养育倦怠」。

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3)

图片来源:日剧《坡道上的家》

比利时心理学教授Isabella,曾经对1723名父母做过一项养育调查,并得出结论:

养育倦怠是一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与养育情景相关的情绪失调。大约有8%--36%的父母,会出现养育倦怠的情况,且妈妈居多。

其实,倦怠期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于「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中有一个maslach三维度理论模型,包括:

职业倦怠情感衰竭:没有活力,对工作没有热情,感觉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去人格化: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自己,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那如果把这几个维度带入到父母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养育倦怠其实也包含了这些方面:养育倦怠情感衰竭:对带孩子这件事失去热情,每天都感到精疲力竭。去人格化:对孩子的表现忽视、麻木、敷衍,不想要管他那么多。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觉得自己带不好孩子,怀疑自己的育儿方法,怀疑自己不是好父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繁重的养育压力。

而这种压力的来源,我把它归结为三点。

一是随时待命,24小时围着孩子转。

疲惫,是当妈以后最为深刻的一点感受。

体力上本来就不再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还要忍着身体的劳累喂奶、换尿布、陪玩、喂饭、哄睡...

全职妈妈,每天24小时待机,几乎没有自己休息的时间。

职场妈妈,工作上的事情已经消耗了大半精力,回家带孩子的难度一点也不比工作少。

一天下来,没有任何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这样的日子,好像看不到头。

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4)

二是养育者自己对于育儿的要求高。要么就是过于“照本宣科”,比如母乳一定要喂到2岁、辅食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添加、一定要按照专家的建议照顾孩子的情绪...

要么就是觉得自己能搞定一切难题,对孩子有无限耐心,但偏偏玩具都组装不好、孩子有一点磨蹭就忍不住爆发。

总之,就是一旦有什么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计划和预期,就容易焦虑、自责、情绪崩溃。

三是缺乏来自家人的支持。有太多的家庭,带孩子好像是妈妈一个人的事,自己的公婆、伴侣,不仅不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育儿帮助,反而还会对妈妈的“工作”不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全身心投入去照顾孩子,身心俱疲在所难免。

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5)

养育倦怠期该怎么度过

养育倦怠其实并不可怕,它也只是咱们育儿过程中的常见情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它可以缓解,也可以避免。

如果你正在经历或者担心自己会有这样的阶段,倒不妨从现在开始改变。

一、不要用满分父母来“绑架”自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 )。

足够好的妈妈不是为了孩子而完全牺牲自己的100分妈妈,而是更能顾及自身需要的60分妈妈。

要始终记得,我们妈妈这个身份之前,首先是一个人。我们也有自己的需求,自己的需求被满足后,才能有余力去承担“妈妈”的责任。

我们可以偶尔“偷懒”,饿了,先给自己做顿饭吃;累了,就可以先不陪孩子玩,告诉孩子妈妈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

也可以偶尔发脾气,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吼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孩子反而更能知道边界在哪里不是吗?

当你对自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之后,你就放松下来了,也就不会那么容易陷入情绪困境。

养娃这件事上,满则溢,盈则亏,60分的父母就已经足够好了。

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6)

二、学会适时放手,养孩子也需要帮助我始终觉得,带孩子绝对不是“越能干越好”,我们可以偶尔缺席孩子的生活。

每天哪怕拿出半个小时,让自己完全放空,去喝杯咖啡、躺着追追剧。

每周拿出半天也好,和闺蜜逛街、去做做按摩、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说句大家不爱听的,我们有时候总是“圣母心理”作祟,但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需要我们,就把孩子扔给爸爸带,不会影响什么。

更何况,养孩子本来就不是咱一个人的事,让家人带,也不能说明我们这妈当得不合格。

相反,你只有适当依赖他们,家人才会更加懂得我们的边界,懂得我们、孩子是需要他们的。

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7)

三、不断学习,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说实话,每一次情绪的爆发,大多还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或者从根源上说,我们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单纯地觉得这样不对、不好、应该改正。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表现,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比如:

  • DD非要自己拿碗盛饭,不就是2岁的执拗期吗?
  • 3、4岁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是不是因为社交出现了难题?
  • 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是不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你说的“5分钟”是多久呢?

...

一旦我们了解了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的接纳程度也就会升高,会更倾向于用对应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而不再产生源源不断的亲子冲突。

我很喜欢小孩但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但我看见他就烦)(8)

最后我想说,育儿一定是喜忧参半的,有满心欢喜,就有心力交瘁。欢喜既然是正常的,心力交瘁又何尝不是呢?

所以,不用给自己那么大压力,背着包袱前行,路只会越来越难走。

C妈说刚生CC的那两年,许是初为人母的喜悦,我凡事都想亲力亲为,孩子必须在我的视线。CC高需求嘛,妥妥的睡渣一枚。有段时间我几乎晚上都睡不了两个小时,就这么陪她熬着。精力的消耗直接带来情绪上的压抑,我也开始发脾气,质问话还听不懂的CC为什么折磨我。后来,幸得C爸的开导和帮助,我才意识到,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交给她爸带一晚,自己好好的睡上一觉,有什么不行的?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在后悔,那会儿管CC就是管的太多了。前两天我还跟CC半开玩笑地聊天,问她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妈妈?是有钱的妈妈?漂亮的妈妈?什么都会的妈妈?还是...她说她想要开心的妈妈。妈妈一开心,我和弟弟就都开心,爸爸也开心。老母亲顿时心头一酸。小孩子不会说谎,他们想要什么都是直给。所以,多想想自己吧,就像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所说,把自己变成一个轻松快乐的人,才是母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CD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让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的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一起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D爸妈”( ID:cdbam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