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回复人群真的存在吗(意念回复是借口吗)

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大面积普及,人们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是线上的交流有其自身的问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发给对方的微信,对方迟迟不回,事后问起,对方还称已经回复过了?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名词:意念回复。

意念回复人群真的存在吗(意念回复是借口吗)(1)

意念回复 ,是指一种在脑中已经形成了回复内容,实际却没有传达给对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可能产生一种以为回过信息的错觉。

可能有人会觉得意念回复只是一个借口,偏偏安上个高大上的名词。那么意念回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本文章将通过探究“意念回复”的产生因素、机制,让大家能大致理解“意念回复”这种行为,进而减少因“意念回复”产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同时谈谈意念回复是否是个借口。

科学的研究离不开问卷调查

我们共回收了304份问卷,调查了人们在微信上回复消息的行为习惯,并初步探究意念回复的存在情况。

问卷的逻辑:调查人们不回消息的情况→调查意念回复在不回复的情况中的占比情况,并收集意念回复的相关原因→调查人们产生已回复过信息的错觉的占比→调查人们对意念回复的看法

统计出来的数据:

意念回复人群真的存在吗(意念回复是借口吗)(2)

意念回复人群真的存在吗(意念回复是借口吗)(3)

意念回复人群真的存在吗(意念回复是借口吗)(4)

我们发现意念回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其中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

意念回复人群真的存在吗(意念回复是借口吗)(5)

另外,手机对面的那个人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回复,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性比较大。

随后我们对五位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探究意念回复存在的具体情况和原因。

我们将访谈结果整合并制作情景小视频。(视频见我的主页)

我们对调查到的几种普遍情况进行了剖析,尝试解释意念回复产生的机制与因素。

剖析原因:意念回复别人的人

中枢能量理论(Central energy theory)

注意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资源的分配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比如访谈中有人说的大学生在期末埋头写论文之时,很大可能产生意念回复。因为即使偶尔会拿起手机看一下,也很可能会屏蔽了一切无关信息,以集中精力。此时若有人发微信给他,他很可能出现看了一眼,做了大概思考后又没回复,即产生意念回复。

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

面对面通讯由于传递了最多的社会线索而被认为是一种人性化、社会化、热情的、敏感的媒介,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临场感。而其他媒介由于缺乏如表情、手势和肢体动作等的非语言线索,降低了沟通者在交互中的社会临场感。

微信上的文字对话(不包括视频语音形式)由于缺乏非语言线索导致社会临场感低,有时我们会忘了自己在与真人对话,对于回复消息的意愿不强,很容易出现意念回复的现象。

想象一下如果在现实的交往中,一般就是你说几句我答几句的你来我往模式,我们在交流、在说话的真实性很强,不会出现你问了我,我在脑海里做了回应,但却没说话的情况。

一般来说,线索过滤理论(Cues-Filtered-out Theory)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关系密切,可以一起解释上述的这种情况。

责任分散理论(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Theory)

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在一件事中如果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此理论更偏向于解释群聊中的意念回复。

浅谈影响:被意念回复的人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婴儿在与养护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影响,更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都产生长期的影响。

依恋理论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安全依恋:正常应有的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状态,既能接受亲密关系,也能把握好自己与别人的定位。

2.焦虑型依恋:把别人放在高位,把自己放在低位,总感觉自己对于别人来说是不重要的、不值得的。

3.排除型依恋:把自己放在高位,把别人放在低位,不太重视亲密关系,表现为可有别人、可没有别人。

4.逃避型依恋: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因为害怕被别人伤害。

意念回复人群真的存在吗(意念回复是借口吗)(6)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人在被人意念回复之时会胡思乱想,他们的想法就涉及到依恋理论的相关内容。

焦虑型依恋大概是说: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即在一段交往中往往把自己放在较低水平线上,总觉得自己不如对方,患得患失。

(视频中)大美与男神的聊天中(情景来源于访谈),大美对男神的意念回复抱着一种焦虑的心情,不断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认,他们的关系中大美处在一种较低的位置,表现出的是焦虑型依恋状态。

线索过滤理论(Cues-Filtered-out Theory)

第一,互动者之间的交流包含着不同信道所传输的交际线索讯息,如视觉线索、听觉线索、情境线索等,这些线索讯息是互动者借以判断他人的各种特征从而削减交际中的不确定性的主要依据。

第二,以传播媒介作为中介进行的传播,会造成传播信道的减少,导致交际线索讯息的缺失。

我们在问卷、访谈的调查中也发现有许多人在知道自己被意念回复以后,还是能理解对方、包容对方的。这些人由于缺少提供信息的线索,所以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会出现猜测对方正在忙、暂时不能及时回复,也算是此理论的正面影响了。

有效规避“意念回复”的小tips

巧用微信的“标为未读”功能

虽然意念回复似乎是人的正常生理心理行为,但如果你不想“同流合污”,而想做一个有来有回的人,可以试一下微信的小功能:

当你一时无法回答时可以退出来,在信息栏初长按选择“标为未读”小红点就会再次出现,这样可以让自己下次打开微信时看到这条尚未回复的信息,从而避免没有回复的尴尬。

意念回复人群真的存在吗(意念回复是借口吗)(7)

这是在访谈中搜集到的人民智慧,我自己现在也在使用,效果很不错~

结语

本次研究基于意念回复的定义:“指一种在脑中已经形成了回复内容,实际却没有传达给对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可能产生一种以为回过信息的错觉。”

所以本文中的意念回复不涉及主观上不想回复的情况,讲的大多是下意识的,人体本能适应大环境的情况,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意念回复不能算是借口。如果是因为这样的意念回复而没有回复的话,大家也就互相多体谅体谅,不要为此伤了感情。

#微信# #心理学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