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创业的我教你一招就成功(我身边的创业人)

认识周工很多年,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是其对待技术的态度。

态度,

谁都会有,

但能达到又精又专、孜孜不倦这个层级的,

少之又少。

想创业的我教你一招就成功(我身边的创业人)(1)

一、

未创业前的周工,

在一家台资企业做技术,

努力多年后,

做到了技术总监。

总监,

听着高大上,

但在一些进口设备代理商业内,

十来个人的公司里,

总监可能就有七八个。

周工不看重这些虚衔,

只要活干好、钱到位就行。

在行业还算景气,

进口设备的招牌还很响亮的十多年前,

周工及同事们努力地工作,

让台湾老板过上了骄奢的生活。

只要你足够地努力,

老板就能过上足够好的生活。

当然,

作为员工的周工,

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

和奖金、薪酬相比,

积累的行业知识对周工来说更重要!

看透了台湾老板经营公司的套路,

看到了这个行业可观的利润空间,

周工与两个同事一拍即合,

咱们也要当老板!

想创业的我教你一招就成功(我身边的创业人)(2)

二、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周工他们三个,

可不是皮匠,

也不是裨将,

更不是副将,

而是主将。

一个出技术,

一个出资金,

一个出客户。

万事开头难,

都说头三脚难踢。

但到周工他们创业时,

头三脚就踢开了门路,

打开了销路。

刚开始虽然没有拳头产品,

但那个年代流行仿造啊!

进口设备“林他”火,

周工就造“雷他”跟上…

别家转鼓设备口碑好,

自己钻到鼓内研究人家的技术…

忙忙碌碌,

碌碌忙忙,

扣完各种成本后,

也只是发点小财,

辛苦一年到头,

cao,

还没收厂房租金的房东赚得多…

想创业的我教你一招就成功(我身边的创业人)(3)

三、

寸土寸金的珠三角,

运营工厂的成本太高,

周工决定回河南老家发展!

(无独有偶,

周工原来的台湾老板,

听其美女销售总监的建议,

后来也把工厂迁到了内地。)

工厂选址,

先在地级市,

人生地不熟,

需要各种交际成本,

周工嫌“打点”太累,

后回县级市老家选址,

新的工厂最终开张了。

经过多年的摸索,

“吃一堑、长一智”。

啥都想做,

太难了,

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

继续去模仿,

即便成了,

那也会被认为是个杂牌,

搞不好还被扣个假冒伪劣的帽子。

回过头去做洋品牌代理,

当个洋行买办,

也失去了那个兴趣,

不擅于鼓嘴摇舌的周工,

只能在技术这条道上跑到黑。

想创业的我教你一招就成功(我身边的创业人)(4)

四、

小企业啥都想做,

结果会是啥都做不好。

必须要有主打的拳头产品。

缩减开支,

集中资源,

做别人没做成的,

做别人不会做的,

做这个市场还没有的,

才会是条出路。

那就做装刀机,

国内还没有哪家皮革机械厂做这东西。

说干就干,

搜资料、出图纸、做系统,

九个字写着容易,

但困难犹如唐僧取经路上那九九八十一难...

想当年,

周工为研究转鼓设备,

自己在开机状态的设备内测试数据时摔断过腿。

凭着对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国内第一台多功能带动平衡系统的自动镶刀机做成了。

内中有多少不易?

恐怕只有业内人士才能感悟,

就那套特殊的动平衡系统来说,

周工是破解了德国某品牌的系统后,

揉进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想创业的我教你一招就成功(我身边的创业人)(5)

我司在十多年前买了他的第一台装刀机,

现在已经有第三台机器了。

采购部门有人说,

别的机器能货比三家,

还有个竞标比照,

这设备却只能要他的,

被周工做成了独门生意...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更何况周工的这套机器可是台两吨多的庞然大物,

经过十几年的磨砺,

周工的机械厂还延伸出了刀辊加工及修复、镶条耗材制作、刀片及镶材定制、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多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五、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说说容易,

干着很难。

若已经放手一搏了,

切勿好高骛远,

一口想着吃胖。

一定先打造好自己的拳头产品,

有了特色拳头产品,

你才能在这个血腥的战场打出立锥之地。

莫觉得立锥之地太小,

小微企业,

首先要活下来,

然后才是谋求发展。

做大,

谁都想。

周工也曾经想啥都做,

如果走“大而广”,

而不是“精而专”,

那周工的企业也不可能存活了这十多年。

在我国,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

如果仅凭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能活十年以上,

那真真是极不容易的,

更是令人佩服的。

全国工商联推出的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

所公布的国内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

这一结果让很多创业人难以接受,

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

尤其是经历过近两年的疫情灾难之后,

倒闭的店铺、小微公司不计其数。

泰山管理学院教授马方:

我国99%的企业死掉的原因,

是因为想快速做大而死掉的。

从周工的身上,

我看到:

技术人创业,

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又精又专”的拳头产品。

【附诗】:

《小微创业》

通韵十一安/林旭生

小企想长命,拳头产品先。

技术来铺路,磨砺造精专。

想创业的我教你一招就成功(我身边的创业人)(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