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

2022年截至今日,清华大学图书馆公布了4期甄选书单,值此金秋,我们分享其中10本来自商务印书馆的佳作,邀你共读,一起沐浴知识的微风

甄选书单

1 《好玩儿的大师:

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

赵元任 摄;赵新那,黄家林 整理

部独一无二的百年时代记录

百年间,千幅照

一个知识分子镜头下的时代变迁与学术人生

赵元任先生博学多才,是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是近代推动中国科学进步的先驱者,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元任先生是一位“摄影达人”,一生拍照无数。本书为全套影记之学术篇,主要侧重于先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在中国的学术活动及其与中国学人的往来关系。一幅幅珍贵的黑白照片,带我们穿越时光,见证这位大师的“朋友圈”与其精彩的学术人生。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1)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除了身为一名学者,赵元任也是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1910年,赵元任刚上大学不久,就用奖学金跟同学合伙儿买了架照相机,很快就迷上了摄影。虽然摄影水平不高,但他喜欢用照片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一生拍下照片无数,目前存留的约有两万张相片和幻灯片。直到去世前不久,由于手抖才罢休,但出于习惯,不论走到哪里,他仍然挎着一部相机。在这批照片里,最早的是杨步伟的祖父杨文会(字仁山,光绪年间最早把欧洲摄影器材引进中国的人之一)在1880年代拍的,最晚的是1981年赵元任在美国麻州剑桥拍的,时间跨度约一个世纪。至今找到的赵元任人生中最早及最后与照相机一起的两张照片,分别是1911年在康奈尔大学校园和1981年在哈佛大学校园拍的。

——选自《好玩儿的大师:

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

  • 延伸阅读:

“斜杠青年”赵元任养成记|千余张照片首次出版面世

2 《老舍谈写作与阅读》

老舍 著

如何阅读与写作?听听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经验心得。

本书选文基本囊括了老舍谈写作方法和阅读经验的精华,能够帮助读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修养,了解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获得读书方法,提高文学鉴赏力和读书品味。

本书收录了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撰写的谈写作与阅读经验的文章。语言真切,用词朴实,有较强的指导性。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2)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 延伸阅读:

    如何写好文章?梁启超、老舍、王鼎钧的写作法

3 《寻鲸记》

[英]菲利普·霍尔 著;傅临春 译

本书介绍了鲸的生物习性,从科学史角度,讲述几代鲸类学家的冒险故事和探索历程,揭示捕鲸时代人类社会与鲸的关联,被誉为“鲸类写作中的经典”

没有鲸,海洋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是空空荡荡的。

鲸的历史早于人类,而我们直到两三代人之前才开始了解它们。

捕鲸时代使人们与这些动物近距离接触。鲸代表了钱、食物、生计、贸易,但它也意味着某些更黑暗、更超自然的东西,因为人在捕猎它们时赌上了性命。

到了 21 世纪,人们还在识别新的鲸类,我们需要好好记住:

  • 这个世界庇护着比我们更大的动物,它们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 不是一切事物都已被记录、被确定及被数据化。

  • 在深海中,还有未被命名的巨鲸在悠游。

鲸巧妙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以声呐脉冲宣告自己的存在。它们用声音来观察,判断一个世界的境况,而我们因自己的无知被隔绝在这个世界之外。

对于这样一种巨大、长寿且智慧的动物来说,没有屏障、食物充足的浩瀚大洋是一种卓越的演化介质,在这个环境中,通信和交际取代了物质文化的地位。

它们是一个无地盘的种族,摆脱了贷款和化石燃料的束缚,不受边界或欲望的拘束,满足于仅由吟唱、睡眠、进食和死亡构成的生活。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3)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1958 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欧内斯特·海明威告诉《巴黎评论》,他曾追捕过一群抹香鲸,数量有 50 头,并用鱼叉射中了一头“近 60 英尺长的,但被它逃脱了”。他孤独地吹嘘着美国英雄主义的往昔岁月。捕鲸如今已是其他国家的职权,他们的努力将把鲸逼入绝境,其程度远远超过扬基舰队曾做的一切。事实上,捕鲸业是在我出生以后发展到巅峰的。仅在 1951 这一年,即梅尔维尔的著作问世 100 年后,全世界被杀死的鲸的数量已超过新贝德福德在一个半世纪里的捕鲸量。

我的《动物百科图册》由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展厅负责人集体编辑,用了馆藏的色彩暗淡的透视画作为插图。不过我要高兴地说,那幅一头抹香鲸与一头巨乌贼搏斗的实物大小的透视画没有选用,它真的叫人毛骨悚然。这本书承认了 20 世纪 50 年代鲸类学的局限性。就如同回应以实玛利的问题一般:“鲸会缩小吗?”作者们做出了迟缓的回应:“除非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些深海哺乳动物,否则我们无法期望有很多结论。我们正在认真努力获得这个信息。”

——选自《寻鲸记》

  • 延伸阅读:

一种巨大、长寿且智慧的动物 | 自然好书37种

4 《中国诗学之路:

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

蒋寅 著

本书是古典文学研究名家蒋寅先生的自选集。他以“中国诗学之路”概括几十年治学的主要方向,以“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表明对中国诗学研究的基本认识和治学路径。

他善于发现中国诗学研究中隐含的重大问题,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细致的探究和考索,所得结论常常切中肯綮,发人深省。本书反映了作者诗学研究的三个主要范畴——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和诗歌史,更体现出他对中国诗学走向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高度关注,从而使这条诗学之路指向未来。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4)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研究古典诗学,还有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那就是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系。众所周知,我是“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口号的反对者,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反对只是针对这一命题因核心概念“转换”之缺乏规定性而流于空洞,以及那种欲以古代文论为基本框架构建当代文学理论的天真想法,而绝非否认古代文论的理论价值及合理接受。在我看来,内涵和外延都不太好界定的“转换”一词根本就不适合用作讨论的概念,我更愿意使用含义清晰、明确的“诠释”和“对话”。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诠释让古代文论成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理论资源,对话使古代文论成为沟通古今艺术经验的桥梁,从而启发和丰富我们的理论思维,就像古典诗学有关“规避”的思想,可以补充互文性理论的不足。说实话,我对文学理论的古今关系向来很少思考,但随着我的清代诗学研究越来越接近所谓近代,中国诗学走向现代化的问题也就自然地进入我的意识中。

中国诗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与当今备受关注的“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古今诗学的关系也确实存在着有待重新认识的问题。……在清理韩愈诗歌经典化历程时,我注意到接受语境的变化,由此使韩愈诗风变革所意味的美学转型与现代性的问题联系起来,所涉及的问题也由一个作家的风格变异上升到美学范型的更替这一重大的历史层面上来。雪球越滚越大,推动起来也越来越力不从心。是啊,一旦涉及古今诗学变迁这种宏大叙事,无论怎么限制自己的研究阈界,知识和问题也难免要跨界。此刻,伴随着探险兴奋而来的,只有捉襟见肘的窘涩,于是不得不再度体会庄子那学问无涯而人生有限的悲哀。

——选自《中国诗学之路: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

  • 延伸阅读:

    原创名著60种 | 中华学人的学术智慧

5 《〈洛神赋〉九章》

戴燕 著

本书为戴燕教授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凡九章。

作者从文学、艺术和历史等相关侧面,重建曹植写作《洛神赋》的文学背景与传播过程,以此突破“感甄”说和“思君”说的旧式解读,分析曹植写作《洛神赋》本来的寓意,并探究《洛神赋》跨越千年的文学生命力。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5)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关于《洛神赋》的寓意,究竟是“感甄”还是“思君”,这一争论,如果再要往前追溯,从明清以来大概就不曾停止,由于事关曹丕、曹植和甄后这一段汉末三国历史的文献保留下来的不多,要突破既有的结论相当困难, 20世纪的这一轮新的学术界争辩,因此,不管是在结论还是在史料发掘、论述角度的开辟方面,都不见得有多少创意,大体还是沿袭着明清时代的论述,唯一不同的,就是参与讨论的这一批学人,几乎都出生于20世纪。这一代学人,他们耳闻目睹梅兰芳演出《洛神》的盛况,对这部新戏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有切身体会,作为学者,他们也更清楚地意识到,必须要用学术的方式去同梅兰芳竞争,才能抵消《洛神》戏被当作《洛神赋》的现代解释而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20世纪的这一代学人,是在梅兰芳的《洛神》风行一世并且被奉为戏剧经典的时代压力下,开始进入曹植《洛神赋》的研究的,他们不避重复接二连三地发表长短不一的论文,与其说是要贡献自己新的研究成果,不如说是在一种文化焦虑中表态,以凸显自己的学术立场和学者身份。

——选自《〈洛神赋〉九章》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6)

● 延伸阅读:

重新遇见全新的《〈洛神赋〉九章》

6 《走向新建筑》

[法]勒·柯布西耶 著

陈志华 译

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

而作者关心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将其当作建筑学的基本层次,而任凭宫殿倒塌。

他关心人的尺度,强调恢复人道的基础,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认为这就是一切。他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机器”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工程师美学”。

他的彻底性和坚定性,他的石破天惊的理论和观念,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7)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工程师的美学,建筑,这两个互相联系的东西,一个正当繁荣昌盛,另一个则正可悲地衰落。

受到经济法则启示并受到数学计算引导的工程师,使我们跟宇宙规律协调起来。他获得了和谐。

建筑师通过使一些形式有序化,实现了一种秩序,这秩序是他的精神的纯创造;他用这些形式强烈地影响我们的意识,诱发造型的激情;他以他创造的协调,在我们心里唤起深刻的共鸣,他给了我们衡量一个被认为跟世界的秩序相一致的秩序的标准,他决定了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各种运动;这时我们感觉到了美。

——选自《走向新建筑》

● 延伸阅读:

纪念陈志华先生 | 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一份乡土建筑文化档案

7 《波德莱尔传》

[法]克洛德·皮舒瓦,让·齐格勒 著

董强 译

夏尔·波德莱尔,法国19世纪著名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法国学院派传记作家、波德莱尔研究专家克洛德·皮舒瓦和让·齐格勒写就的这部《波德莱尔传》,致力于还原这位大师反叛、落魄、动荡的一生

运用历史学方法,在众多声音中追寻诗人传奇生活的真相,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紧密围绕着波德莱尔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曲折生活和创作才情,笔触细腻,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师形象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8)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我们下面要看到的家具确实是“路易十六时代风格”的,一些公证书证明了这一点。相反,一些在执政府时代浇铸的石膏雕塑或小石膏像是古代风格的,是为根据古代像进行素描而制作的,除非它们是克洛德•拉麦或者一些参加由夏尔格兰和弗朗索瓦·波德莱尔一起组织的、为帝国参议院选取雕塑家而举办的雕塑比赛的艺术家们送给他的礼物。

至于夏尔·波德莱尔在提到他父亲的作品时只说了“色粉画”,这一点有点儿让人吃惊,除非那实在是遥远的童年回忆,因为他父亲主要画一些水粉画而非色粉画。色粉画这个词在1827年10月16日的拍卖的诉讼笔录中,只在三件作品中出现,或者指“色粉素描”,或者直接指“色粉画”。被标为87号的拍卖品是“四个放色粉的匣子”。很有可能,在匣子中,还放有一些准备水粉必用的东西,如橡皮与粉末状的色彩。在给出了这些需要特别指出的地方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位于奥特菲依街上的这位公务员兼画家的家中了。

朝庭院的一边分别是前厅、厨房、餐厅、客厅和阿尔封斯的房间;夏尔的房间、波德莱尔夫人的房间以及一个兼作弗朗索瓦的图书馆、办公室和卧室的大房间则朝向花园一边。

——选自《波德莱尔传》

● 延伸阅读:

“猫奴”波德莱尔 | 纪念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

8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著

本书写作始于1941年,初版于1949年,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亦为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经典著作。

本书比较了中西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指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文化缺乏法制等,对中国社会有许多卓见,并提出了中国社会改造的方向,认为最终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9)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9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

花蚀 著

作者带着对动物园的热爱与使命感,通过欢乐、有趣的文笔和生动、直观的照片向读者展示了动物园存在的意义。

好的动物园不仅会让游客获得愉悦和知识,并最终将所有的收获和感悟体现于日常行为的改善;这种行为的改变会减小对环境的压力,从而让人类和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都能更长久地存活在地球上。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动物园变得更好,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10)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2亿话题量

一起探讨动物园存在的意义

4个月,跨越整个中国

56座动物园,第一次全面探访

200多种动物,教你怎样轻松看出门道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11)

动物园里的“博物学宝典”

上海动物园园长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

央视知名媒体人张腾岳

联名推荐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12)

● 延伸阅读:

盗版不好,特别不好!错字离谱,纸张低劣,气味刺鼻……| 它被盗版超5万册

10 《稀有地球》

[美]彼得·D.沃德,唐纳德·布朗利 著

刘夙 译

结合新的天文物理学、天体生物学和行星科学知识,古生物学家彼得•D.沃德和天文学家唐纳德•布朗利以极强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条理,对地球上高等生物的出现原因进行了严谨而透彻的分析与推断。

在这趟探寻生命的宇宙之旅中,我们会惊奇地看到,虽然微生物这样简单生命的活动证据不难找到,但复杂生命的演化和生存所需的条件却相当难得,如宜居带的形成、板块构造和月球在地球生命起源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清华大学必读书单(清华甄选书单邀你共读)(13)

识别二维码,加购好书

银河系中存在 100 万个由智慧生命创造的文明,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观点。但它可信吗?

德雷克方程的这个解隐含了一些需要检验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假定生命一旦在某颗行星上起源,就会演化出更高的复杂性,最终就会在很多行星上发展出文明,达到巅峰。

当然,这正是我们的地球上所发生的事。在这里,生命起源于大约 40 亿年前,然后从单细胞生物演化出具有组织和器官的多细胞生物,最终出现高等植物和动物。然而,这样一种生命史——复杂性不断增加,直至演化到动物级别——是演化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吗?它真是一种常见现象吗?如果它实际上只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结果呢?

在本书中,我们会论证,不光是智慧生命,就连最简单的动物在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中都是极为稀有的。

我们并没有说生命是稀有的——只是说动物是稀有的。我们相信,微生物或与之形态类似的生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有可能比德雷克和萨根预计的还要普遍。然而, 复杂生命——高等植物和动物——可能要比人们一般所假定的稀有得多。

简单生命有普遍性,复杂生命具稀有性,我们把这两个预言合起来称为“稀有地球假说”。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解释这个假说背后的理由,说明它可以如何检验,还会指出如果这个假说是准确的,那么它对我们的文明意味着什么。

——选自《稀有地球》

● 延伸阅读:

为什么复杂生命在宇宙中如此罕见?10本好书,一起阅读我们唯一的地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