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迎着初夏的暖风,回到了湖南老家韶山冲。此时,马上就要建国十周年了,从离开故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32年。

当年离开故乡时,毛泽东33岁,风华正茂,正在为国家和农民的命运到处奔波,如今重回湖南,他已经是个65岁的老人,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领袖。作为一个久别重逢的人,毛泽东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1)

图 | 1959年毛泽东回到家乡和乡亲们亲切交谈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这一年毛泽东正式告别父母,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如此算来,已有38年了。在离开之前,毛泽东告诉毛泽民,把家里的东西都清理一遍,我们欠别人的,都还了,别人欠我们的,就算了。最后,毛泽东带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到母亲的墓前告别,从此离开了家乡。如今再回来,弟弟妹妹全部牺牲了,只剩他一个人了。

那天,毛泽东一个人站在远处的土丘上,望着这个饱经风霜的故乡,思绪万千。或许,当时的毛泽东面对这物是人非的故土,他流泪了,或许,他再一次想起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那个他遗憾未见最后一面的母亲。

对于毛泽东而言,想起来母亲文七妹临终时他不在身边,便久久不能释怀。当年毛泽东赶回家乡时,母亲已经入殓,悲痛的毛泽东倚着棺椁彻夜未眠,写了此生最长的诗歌《祭母文》

如今回到故乡,毛泽东纵然已经是领袖,但他依然睡不着,习惯于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毛泽东,第二天早早起来,便提出要去给母亲上坟。6月的风说暖不暖,毛泽东穿着一件薄衣,来到了母亲的墓前,拨开那堆在墓前的蒿草,毛泽东眼眶湿润,在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他缓缓说了八个字: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也许,当他说完这句话时,早已经泪流满面了。他告诉陪同的卫士说,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向来是不信什么鬼神,什么在天之灵的,但是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也。说白了就是,我也是个平凡人,我永远想念我的母亲。

扫完墓后,毛泽东来到了毛家祠堂,看到房间里挂着的母亲的照片,毛泽东注视了很久很久,他对身边的人说:“当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卫士们都感动得痛哭流涕,毛主席和母亲的感情究竟有多么深呢?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的行为,性格和品质,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毛泽东投身革命后,也多次提到自己的母亲,孺慕之情溢于言表。

1936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斯诺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的: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2)

图 | 韶山冲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冲,这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在晚清时期,这里几乎与世隔绝。这里的耕地也不算多,乡亲们大多数人只能填饱肚子,而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十分勤劳,早年当过兵,回到家乡做起了小生意,可以说在当地算是个小财主了。

到了毛泽东快出生时,毛贻昌已经有了15亩田地,这是一笔不小的家产,他家因此成为了中农。毛泽东出生后,父母激动之余又颇为担忧,文七妹此前的两个孩子都因病夭折。

在那个封建迷信颇有市场的时代,夫妇两人商议,决定将这个孩子送到外婆家抚养。同时,文七妹还在观音庙里为毛泽东祈祷,让儿子认作一块巨石为干娘。因是第三个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毛泽东有了一个乳名:“石三伢子”

因为家里有点积蓄,所以毛贻昌是对毛泽东寄予厚望的,不惜家里的一切,要送毛泽东去读书。那天,毛贻昌把毛泽东带回了家,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放在了毛泽东的面前,让毛泽东打算盘:“你给我算算,这一共是多少钱?”

毛泽东坐下来迅速地拨着算盘,不一会告诉父亲:“一共是两千八百九十七文钱。”

父亲毛贻昌笑着告诉毛泽东:“咱们条件不算差,这钱可以合一两银子了,在整个韶山,可以拿出一两银子送孩子去读书的人家不多,你明白了吗?”毛泽东使劲点了点头。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3)

图 | 毛贻昌

对于文七妹而言,不管毛泽东以后有什么作为,至少当个秀才,就心满意足了。其实,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赔偿了外国侵略者4.5亿两白银,这个巨大的数字是年少的毛泽东怎么都没有想到的。

上学第一天,毛贻昌带着他去南岸私塾求学,启蒙老师叫邹春培。刚到了学堂,就要举行跪拜礼。老师说,蒙童开笔,要叩拜天地君亲师。意思就是要拜天拜地拜老师拜父母和拜君王。毛泽东每跪拜一次,都会看一下灵牌上的字,但是他确实不懂这个君是什么意思,便说自己不想拜。他说:“老师,我知道这其中的天地和亲师,但是这个君是什么东西?”

这话一出,把老师也吓得直哆嗦,赶紧跪在地上朝着灵牌大喊对不住:“三伢子初学乍到,不懂事,还请皇上不要责怪。”老师起身生气地说道:“你这孩子,君,就是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怎么什么都问?”老师生气了,自然让一边的毛贻昌不高兴,知道毛泽东喜欢问问题,但是刚来就问这么“大逆不道”的问题,实在是给丢人了。

老师看得出来,毛泽东虽然善问,但是确实不懂。老师回头问身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君”是什么意思吗?在场十几个孩子都摇摇头。毛泽东说:“老师,同学们都不知道,只是他们不问你罢了。”老师叹着气说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大中华皇上最大,四海内,都要跪拜皇上的,你懂了吗?”对于8岁的毛泽东而言,不懂就是不懂。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4)

图 | 少年毛泽东

第一堂课,从《三字经》开始学,《论语》《孟子》都是要学习的,但是毛泽东不囿于这些简单的知识禁锢,他自己学会翻阅《康熙字典》,在同学们眼里,毛泽东是个学习的头子,在老师邹春培眼里,毛泽东的确是个学习的好苗子,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毛泽东常常反驳老师的意见,让邹春培好几次都丢了面子,对毛泽东既喜欢又讨厌。

一次,邹春培出门有事没有来上课,毛泽东便带着同学们去南岸池塘游泳去了。有人看见了便去告诉了邹春培,邹春培生气地从外面赶回来,在课堂上严肃地问道:“谁带你们去游泳的?”毛泽东主动站起来说道:“是我。”毛泽东的大胆让邹春培面红耳赤,他指着毛泽东说:“三伢子,我知道老师考你背书肯定难不倒你,那我就出个对子,你要是对上来,我就不追究了,你敢不敢?”

“老师尽管出题。”

邹春培当着十几个学生的面说道:世上万般皆下品。

毛泽东回答:思量唯有读书高。

邹春培再说:濯足。

毛泽东快速说道:修身。

几个回合,并没有难住毛泽东。课堂上故意不给老师留面子,这让邹春培实在忍无可忍,他喊道:“行啊三伢子,我这就去你家,告诉你父亲,我教不了你了。”

谁知道,这老师还真去了毛泽东家,刚见到毛贻昌就一把鼻涕一把泪,他委屈地说道:“顺生啊,你家润之不得了,他比我的学问高,我教不了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毛贻昌赶紧求着邹春培:“您德高望重,可别因为孩子一句话生气啊。”

随后毛贻昌便去找毛泽东,毛泽东害怕父亲打骂自己,便收拾东西跑到了外婆家。

当时,外婆家正在迎新年表演舞狮子,毛泽东看到这欢快的场景,即兴做了一首儿歌诗: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这首诗,是毛泽东众多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诗,可以说是他的处女作。

这个场景正好被赶来的毛贻昌看到,听到毛泽东的儿诗,毛贻昌心软了,他知道三伢子是一个读书的料,但是一直顶撞老师,可不是一件好事。

为了让毛泽东继续学习,同时避免顶撞老师,毛贻昌和文七妹商量,把他送到离家四里地的关公桥私塾,因为那里的老师毛咏生是个有名的“恶老师”,说白了就是会打学生,也许他会管教住毛泽东。

1904年秋天,毛贻昌带着毛泽东来到关公桥私塾,刚见到毛咏生,毛贻昌就说:“先生,润之学习不吃力,就是不好管教,希望您多多赐教。”毛咏生笑着说道:“您把润之送到我这里就放一百个心,还没有我管不住的学生。”

就这样,毛泽东在关公桥私塾就读了几个月,但还没有半年的时间,先生毛咏生就被毛泽东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折磨得无可奈何。他专门跑到毛泽东家,告诉毛贻昌,还是另请高明吧。毛咏生告诉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润之学习的确不错,但作为老师并不是知无不尽啊。尽管是把毛泽东主动辞退,但是还是非常负责任地告诉毛泽东:“老师也不懂的,以后就靠你自己探索了。”

其实,当年仅仅12岁的毛泽东,就已经擅于写诗擅于练习书法,他阅读了大量的名著《精忠传》、《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等等,他写了首著名的《五古·咏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其实,从这些短小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毛泽东是有志向的,直到文运昌的到来,启发了毛泽东,带领毛泽东走出了韶山冲。在毛泽东眼里,文运昌是他所有的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那时候母亲生病了,毛泽东就依着母亲的嘱托,到庙里去求香灰。当时从韶山到衡山的路不算近,毛泽东一个人去给母亲求香灰,费尽了周折,文运昌知道后,直言道:“你母亲生病,明明就是几个药丸解决的事情,你偏偏去跑去庙里求香灰,就是因为你整天呆在山沟沟里,没有眼界。”

这番话让毛泽东幡然醒悟,他终于从表哥文运昌的话语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终于明白了小时候父亲和教书先生讨论的泱泱中华危矣是什么意思。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韶山冲,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他的人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出发前一晚,文七妹给毛泽东整理行李,多次叮嘱儿子在外要照顾好自己。这一次离开家乡,毛泽东知道非同之前,他是违背父亲遗愿的。于是,他在临走前给父亲留下了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5)

图 | 东山学堂

自从来到了东山学堂,毛泽东涨了见识,学到了很多新式文化,他相信,如果去了长沙,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恰好这年冬天,东山学堂国文教员贺岚岗应聘到湘乡驻省中学任教,毛泽东请求贺老师介绍他去,他答应了。随后毛泽东马上回去告诉母亲,自己要去长沙了。毛泽东特意告诉母亲,等孩子学有所成,就带您去长沙治病。

1911年春,18岁的毛泽东正式离开了韶山冲,在老师的介绍下,毛泽东顺利考入湘乡县驻省中学。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剪辫子潮流来袭,毛泽东成为班上最早剪掉辫子的那个学生。1913年,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在这里学习了5年,这5年彻底改变了毛泽东,让他走上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道路。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这时候他受到了恩师杨昌济的来信,说蔡元培等人正在组织青年去法国,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激动不已,正要去北京时,收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

一时间,这个和母亲感情极深的毛泽东陷入了纠结,去北京很重要,但是母亲更重要。最后毛泽东还是回到了故乡看望母亲。看到妈妈躺在床上,毛泽东声泪俱下,他后悔这么多年很少回来。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6)

图 | 文七妹

文七妹拖着病体告诉毛泽东,不要管我,出去好好闯闯。临走时,毛泽东含泪给舅舅们写了一封信: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之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意思就是希望舅舅照顾好我的母亲,乡下缺医少药,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就让二弟毛泽民送到长沙治疗。

来到北京后,毛泽东一方面承受着“北漂”的心酸,一方面还担心着故乡的母亲,就是在这样巨大的煎熬中,毛泽东在北京硬是坚持了下来。后来,杨昌济把毛泽东介绍给了李大钊,让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一个月工资仅8块钱。那时候李大钊的工资是120元,可见其差距。后来毛泽东回忆这段故事时说: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记来馆读报的人名,不过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里。

好在,李大钊和陈独秀对毛泽东特别关照,也特别看好,有什么老师的课,李大钊都让毛泽东去旁听,自己帮助毛泽东登记图书,而且还给毛泽东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也说过,李大钊是他真正的老师。

可好景不长,1919年3月初,毛泽东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他不得不辞职回到湖南。当时毛泽东已经有了条件,他把母亲文七妹接到了长沙治病,文七妹患的是淋巴腺炎,看了很多地方都不见好转。

文七妹怕影响毛泽东工作,借着在这里不习惯的借口,非要回到农村。当时毛泽东一方面在主持新民学会,另一方面在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最后在母亲的要求下,还是把母亲送回了韶山冲。临走前,毛泽东带着弟弟和母亲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也是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唯一的一张合影。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7)

图 | 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合影

然而毛泽东没有想到,这居然是他和母亲最后一次相聚。

10月5日,文七妹病逝,享年52岁。父亲毛贻昌派人到长沙给毛泽东送信,毛泽东收到噩耗泪如雨下,连夜赶回韶山冲。当时,文七妹已经入殓两天了。

毛泽民告诉毛泽东,母亲在临终前一直喊着你的名字“石三伢子”,毛泽东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倚着棺椁痛哭起来。这天,毛泽东彻夜未眠,眼睛红肿,在母亲的灵位前,毛泽东写下了此生最长的四言诗《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这首诗,感天动地,第二天毛泽东在灵位前读了这首诗,在场的亲人声泪俱下。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这句话足以说明母亲是多么的辛苦啊,生了七个男孩,就只剩下了毛泽东三兄弟了。毛泽东和母亲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了这篇文中,母亲的性格和对毛泽东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毛泽东的心里。再看毛泽东,泪水已成冰。

为母亲守灵七天后,毛泽东再一次离开了韶山冲,命运交给毛泽东的任务还有很多很多,毛泽东谨记母亲的教诲,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人。他在给好友的信中,一再称赞母亲的高尚品德。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的母亲则是第三种人,看不得他人受苦受难。

母亲的离开,对毛泽东的影响巨大,甚至说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想到这里,毛泽东把父亲带到了长沙,和父亲也照了一张相,照片中的毛泽东,手臂上还带着黑纱。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8)

图 | 毛泽东和父亲合影(右)

可是毛泽东没有想到,4个月后,也就是1920年1月23日,父亲毛贻昌撒手人寰,享年50岁。毛泽东悲痛交加,带着接连丧失亲人的打击,毛泽东心中燃起了一颗革命之心。

1921年,毛泽东毅然离开了家乡,带着弟弟妹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我们在文章开头讲到,1959年,当毛泽东再回到故乡时,弟弟妹妹已经牺牲了。所以毛泽东看到这一切,感慨万千。

在韶山这几天内,毛主席想了很多很多,随后,他提笔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谁看过石三伢子的老电视剧(得知妈妈临终呼喊石三伢子)(9)

图 | 1959年毛泽东在故乡

关于韶山冲,1966年,毛主席又回到过这里一次,在滴水洞住了11天。临走时,毛主席也来到了祠堂,静默了很久很久。

没有想到,这次告别了故乡,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