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奏折怎么写(清朝奏折制度)

#心动的瞬间#术语表达,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代奏折怎么写?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奏折怎么写(清朝奏折制度)

古代奏折怎么写

#心动的瞬间#

术语表达

奏折制度:清朝各地督抚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由皇帝审批的文书制度。奏折是清朝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奏、折子或奏帖。奏折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清初文书制度开始基本因袭明代,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而题奏本章都不能直达皇帝,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既费时又易泄密,不利于皇权的加强。为加强皇权,推行奏折制度,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本人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外人不经请旨不得查看,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既速且密,有利于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故得到普遍推广使用。由于奏折是清代雍正以后最重要的官文书,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已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口语理解:

奏折制度:清朝的一种文书制度。旧有制度中,上奏皇帝的文书,一般是先有内阁票拟,再交由皇帝,易出现泄密现象,而奏折直接由皇帝查阅,保密性强,有利于加强皇权。

学者观点

赵伯军:清初,按照明代通行的做法,这个信息渠道依赖的是题本和奏本,更以题本为主。在呈递上也是程序繁琐,一般情况下,地方官员所上题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由通政使司转送内阁,内阁则先由汉本房登记、翻译,再经满本房膳正、校对后送票签处,票签处由侍读校阅汉文,汉中书票拟草签,交满票签中书翻译成满文,送大学士阅定,再发送满汉票签处,分别膳写正签后,送拟本处,再转内奏事处登记,才能呈送皇帝批阅。如此繁琐的环节与程序, 仿佛是一项专门的文书旅行,其工具意义反而被淹没了,不仅影响行政效率,而且所载内容暴露无遗,毫无机密性可言。众手传递和众目睽睽之下,皇帝的集权无疑受到了很大的滞碍。(奏本的缺陷)

所谓奏折,简言之就是直接呈献给皇帝的秘密文书。目前一般认为,奏折为康熙帝所创。作为奏折制度的始作俑者,康熙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了解地方情势和信息,弥补自己无法周知的不足;二是希望这种信息收集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即所谓“秘密地奏闻”。雍正即位伊始,便对奏折的实行表示了肯定。雍正不仅鼓励大家无所顾忌地上书言事,更扩大了奏折书写者的范围,特别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上奏折”的恩宠 。一时间,上奏折者的人数有了很大的增加,仅《朱批谕旨 》一书所收录的就有 223人,而实际上奏折人的人数则多达 1000人以上。雍正时期奏折的另一大变化是奏折开始走向了公开化,由 “密折”变为了“明折”。 乾隆帝在即位之初,便全面肯定了康雍以来奏折在国家公务处理中的地位。乾隆十三年 (1748),皇帝谕旨明令废止奏本,使奏折正式取代了奏本,所以乾隆以后,奏折已成为政府正式的重要公文。光绪二十八年 (1902),光绪帝下令废除了题本。这样,清代文书最终归一为一套完整的奏折制度。(奏折制度在清朝的发展历程)——赵伯军:《奏折制度的演变及其在清代政治中的作用》,《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陈晓东:乾隆十三年( 1748),乾隆皇帝谕令废除奏本,由奏折替代。我们来看看二者之间的区别:(1)处理手续上:奏本繁琐,要由通政使司接收送内阁,经过票拟批红,抄发各衙门,一同造册还内阁,保存于大库,而奏折简便,直接封寄上陈,经皇帝亲笔批答,最终保存于宫中。(2)缮写、用纸上:奏本缮写宋字,用纸尺寸较大,奏折用楷体,尺寸较小。(3)文书格式上: 奏本首行需罗列具奏人全部官衔,奏折仅列主要官衔。(4)撰拟语言上: 奏本叙述浮言套语,文字冗长,奏折简明扼要,流利好看;(5)文书用途上: 奏本使用范围也较奏折为窄。(奏折与奏本的区别)——陈晓东:《清代“奏折代替奏本”考辨》,《清史研究》,2016年第2期

牛淑贞:奏折制的积极作用:1、强化君权。文书制度的改革,往往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清代奏折制度的产生及其得到普遍推广使用, 反映了清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过程中,君权的不断巩固加强和“相”权的日趋削弱。奏折制的实行对君臣间的权力进行了再分配,在这种分配中,皇帝的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处理国家政务,皇帝居于主动和支配地位。2、君臣筹商全国的或地方的政务,推行其政治主张。雍正群臣利用奏折筹商财务,虽巨细非一,但是若有所兴革,君臣间可事先私下商议,因此有缓冲的余地。3、考察、整饬吏治。雍正即位初期、内苦于宗室诸王的讪谤排挤,外困于满汉大臣的朋党倾轧,内外情势,险象环生。雍正希望整饬政风,惩治贪墨,以求言为急,因此,在他即位之初就放宽了臣工专折具奏的特权。 雍正帝就是利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掌握督抚大吏的情况,防范他们欺隐徇私之弊,杜绝官员之间结党钻营、朋比为奸的恶习,以便有效地巩固清政府的统治。4、君主广咨博采,了解下情的重要工具。奏折不仅是清初以来通行的文书,也是君主广咨博采的重要工具,臣工凡有闻见,无论公私事件,俱应据实奏闻,以便君主集思广益,作为施政的参考。5、讨论用人问题和宣布对官员的任使。雍正借用奏折评论官员,并安排官员的升迁陟黜事宜。6、君主以朱批作为教育、奖掖的工具,既可启示、教诲臣工, 又可鼓舞、激励其上进。7、对一些特别机密的事,通过奏折贯彻施行。例如明末清初以来,秘密宗教的活动日趋积极,名目繁多,不胜枚举,雍正为防微杜渐,澄清风俗,通过奏折密谕封疆大吏查禁各教派。——牛淑贞:《论雍正朝的奏折政治》,《阴山学刊》,2001年第2期

学者观点分析

奏折是清代文书制度中最具特色的文书种类,历来是清史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往往从奏折制度的渊源、演进历程、影响角度谈起,赵伯军介绍了旧有文书奏本的缺陷及奏折制度的发展历程;陈晓东对比了奏本与奏折的区别;牛淑贞探讨了奏折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