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考点(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考点第二部分)

一、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 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陆游对其所著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考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考点(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考点第二部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考点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 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陆游对其所著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 蒲松龄 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 (4)一狼洞其中( 打洞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D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8.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4分)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9.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

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0、“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

答:不是,狼在 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1、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答:(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2)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2、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3、“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

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14、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15、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 劝喻性和讽谏性。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4、《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穿井得一人》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理: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五、《杞人忧天》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如果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寓意: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二)启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要点复习常识类:

1、出题方式:填空。

2、作者姓名:鲁迅,原名周树人

3、作品名:《朝花夕拾》

4、曾用名:《旧事重提》

5、十篇篇目:《狗猫鼠》......《范爱农》

6、一句话评价: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二、概括题

1、概括题之一:

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1)记事为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 《五猖会》:“我”儿时有一次急切兴奋准备去观看迎神赛会,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等背完后我扫兴而又痛苦。 《父亲的病》:回忆“我”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最终父亲被庸医治死。 《琐记》: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然后去日本留学的经历。

2)概括题之二:概括人物形象。 写人为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长妈妈是一位善良朴实、愚昧迷信、真诚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底层劳动妇女)。 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教授。范爱农是一位耿直孤傲、不随波逐流、对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满怀热诚的知识分子。

3)概括题之三:主题思想的概括 《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蕴含着对儿时温馨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对童年单纯美好生活的怀念,蕴含着儿时温馨的回忆。 《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蕴含着对留学期间师生情温馨的回忆。 《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无常》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父亲的病》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批评了学堂的种种弊端,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三、细节题

1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类举例。 例题:1)文中“我”和家人在准备着去哪里?顺利去了吗?为什么? 2)说几个《二十四孝图》提及的孝道故事。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 、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 《藤野先生》中提及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哪两件事? 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朝花夕拾》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篇目有: 《无常》 、 《五猖会》 《范爱农》中写了鲁迅初见范爱农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 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6)《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西游记》 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写的一部神魔小说。

【作者介绍】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问,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作品内容】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在他的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鬼怪,象征着黑暗势力。这一正一反,既突出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又突出了斩妖降魔的内容,从而使贯穿全书的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它给读者的启示在于: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

【艺术成就】 《西游记》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像、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艺术丰碑。全书规模巨大,气势恢弘,情节生动、曲折,兼具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

【人物形象】 唐僧: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不受诱惑,从不动摇。另一方面,唐僧又是一个窝00囊的人物,一碰到妖魔鬼怪,总是一筹莫展。有时盲目慈悲,是非不分。 孙悟空:由仙石化成,手持如意金箍棒,能够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他被投人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49天,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 猪八戒: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淳朴憨厚。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经典故事】 (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8)火烧盘丝同;(9)天竺国招亲;(10)灵山取真经。

【阅读检测】 1.悟空随师父学道,因为什么原因被师父赶回花果山水帘洞? 在众人前显本领,变作一棵松树,被师父知道,赶他回花果山。

2.请简述玉帝两次降旨招安晤空的原因。 第一次因为龙王状告悟空闯入龙宫强索兵器与披挂;冥君告悟空大闹冥府.强消死籍,欲遣将擒拿悟空,太白金星献计招安。第二次,玉帝派托塔天王率兵降服悟空,被悟空打败,太白金星再次献计招安。

3.请说说孙悟空“齐天大圣”称号的由来。 猴王不满被天庭封为“弼马温”,反下天宫,独角鬼王前来献赭黄袍,又奏请猴王做“齐天大圣”,并做了旌旗。后天宫招安悟空,封为“齐天大圣”。

4.悟空大闹天宫,前后两次被捉,是被何人用何方法所捉? 第一次,与七圣苦战,被老君金钢琢打中,因而被七圣捉住。第二次,与如来赌斗,未翻出如来手掌心,被如来压人“五行山”下。

5.玄奘为何又称江流僧? 玄奘出生时,母亲怕孩子遭强盗刘洪毒手,将其放在板上,推放江中,被金山寺长老救起,取乳名江流,后抚养长大,削发修行,成为僧人。

6.“刘全进瓜”是《西游记》中的故事,简述刘全为何要进瓜。 唐太宗从地府还魂,为感谢十代阎君,许诺以瓜果酬谢。刘全因妻子自缢,不忍见儿女日夜悲啼,情愿以死进瓜,捐躯报国。

7.是什么原因让玄奘下定决心,要到西天取经? 观音显像,指出西方有“大乘经”,玄奘白告奋勇,向太宗要求到西天取经。

8.请说出唐三藏“三藏”名字的来由。 因为观音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所以太宗指经取号,为玄奘取号作“三藏”。

9.唐僧西天取经所经历的第一难是什么?又是被谁解救? 在双叉岭遇到寅将军、熊山君、特处士。太白金星救了他。

10.观音院院僧谋夺袈裟,火烧唐僧师徒不成,却又为什么不见了袈裟? 黑风洞妖精前来救火,却起了贪心〃乘火打劫,拿走了袈裟。

11.黄风岭黄风怪善能张口喷出黄风,悟空是如何应对的? 请来灵吉菩萨,降服了妖精。

12.在黑松林黄袍老.隆捉住了唐僧,又听信了谁的话放走了他? 宝象国公主向黄袍怪求情,放走了他们。

13.平顶山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有很多厉害的宝贝,其中“红葫芦”与“玉净瓶”有何作用? 叫对方的名字,如果对方答应,就会立即被装进瓶里。

15.圣婴大王红孩儿最擅长的功夫是什么? 放三昧真火。

16.如来赐与观音菩萨往东土寻取经人的“金紧禁’’三个箍儿,分别用在了谁的身上? 金箍儿,给了红孩儿;紧箍儿,给了孙悟空;禁箍儿,给了黑熊怪。

17.通天河灵感大王用什么计策捉了唐僧等人? 鳜婆献计,让灵感大王降雪,让河面结冰,唐僧师徒急于过河西行,妖怪进开冰冻,师徒落水,人被捉。

18.《西游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中的妖怪是何来历?他有个圈子有什么样的厉害? 是老君座下的青牛,他的圈子是老君的“金钢琢”,能收取别人的兵器。

19.唐僧和八戒在西梁女国误喝了子母河的水,悟空到聚仙庵“落胎泉’’取水,为何如意真仙一听到悟空的名字便大怒,要和他动手? 因为他是牛魔王的兄弟.要替侄子红孩儿报仇。

20.在西凉国所遇的蝎子精,连观音菩萨都近他不得,为什么昴日星官却能降服他? 因为昴日星官本相是一只公鸡,是蝎子的克星。

21.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是用什么方法?得到了什么样的扇子? 变作一只虫子,钻进罗刹女的肚中,罗刹女疼痛难忍,给了悟空一只假扇子。

22.孙行者二调芭蕉扇,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扇子又是怎么失去的? 变作牛魔王,骗得真扇子。路上遇到牛魔王变化的猪八戒,反被骗走了扇子。

23.六十三回“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中,师徒打败九头驸马,夺回宝贝,又为 金光寺做了哪些事? 将宝贝舍利子安在塔中,让龙婆看塔,将金光寺改为“伏龙寺”。

24.小雷音寺,妖精本领高强,弥勒佛是如何收复妖精的? 弥勒变作一个种瓜叟,将悟空变的瓜骗妖精吃下,肚痛难忍,最终被弥勒收服。

25.悟空施展医术,救了朱紫国国王,请问国王的病情因何而起? 妖精赛太岁夺了金圣皇后,致使国王受了惊吓。

26.蜈蚣精为何要帮盘丝洞蜘蛛精与唐僧师徒作对? 因为蜈蚣精是蜘蛛精的师兄,他也想吃唐僧肉。

27.狮驼山三个魔王狮王、象王、大鹏,捉了唐僧师徒,悟空因何想起去见如来? 因为妖精骗悟空说已吃了唐僧,悟空自己要到如来处将经送上东土,并把紧箍退下。

28.比丘国为什么家家门口都有一个鹅笼子? 里面装着小孩,国王听信妖精国丈的话,要这些小儿的心肝作药引,来治他的病。

29.灭法国国王要杀和尚,为什么见了唐僧师徒却改变了态度?并请悟空改国号为什么? 因为悟空一夜之间将皇宫内院及官员都剃了光头,悟空将“灭法国”改为“钦法国”。

30.凤仙郡三年大旱,悟空上天求雨,得知凤仙郡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郡侯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冒犯了上天。

31.在玉华县,悟空、八戒、沙僧的随身兵器,为何会被妖精偷去? 玉华王的三个王子拜悟空、八戒、沙僧三人为师,将他们的兵器放在厂中模仿打造,因而被妖精偷去。

32.简要概括天竺收玉兔情节。 悟空救起欲投河自尽的寺中女子,问明女子原是天竺国真公主,一年前被黄风刮走。悟空揭破秘密与假公主打斗。嫦娥下界收伏假公主——玉兔,真公主才得与父母团聚。

33.地灵县寇员外盛情款待唐僧师徒,却因此惹了一场什么灾祸? 被强盗抢劫财产,并踢死了寇员外。

34.通天河的寿龟为何将师徒淬入水中? 唐僧没有代他向如来问何时得脱本壳,修成人形。

35.《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如: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36.某校七(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 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义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