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到底是不是骗局(保险究竟是最大的)

保险到底是不是骗局(保险究竟是最大的)(1)

似乎从“保险”这样一个行业开始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开始,就一直存在着质疑的声音——“保险是骗人的”,保险行业是不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客观、深入地分析。

“骗局”之声的由来

为何会有人说保险是骗局呢?其实理由非常简单——当初自己或是朋友花了钱购买了保险,可是到最后发现自己“出事儿”了之后无法获得理赔,因此笃定地认为保险公司和保险销售人员只是为了骗取自己的保费,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的保障,所以让自己买保险,就和“诈骗”没有什么区别,当这样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会对“保险就是诈骗”深信不疑,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大了。

问题出在哪里?

为什么会出现“买了保险,却无法理赔”的情况呢?难道保险公司真的是诈骗公司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保险公司在银保监会(以前的保监会)的管理下,有着十分严格的监管规定,在严谨的风险监管下,保险公司想要“诈骗”所面临的监管处罚无疑是巨大的、也是断然不会被允许的,因此保险公司主动“诈骗”的情况绝无可能。而没有任何一个投保人会对别人说,“你们来骗我吧!”所以投保人环节直接排除。那么问题,就只能从销售人员身上去找了。

说到“骗”,还要讲历史渊源。国内的保险市场相比较于西方的市场,起步已经算是非常晚的了,而在保险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第一批保险公司在成员架构上选择了在国外非常有名的“友邦代理人”体系,但是国内的新市场和国外成熟市场最大的区别就出现了——国内保险人才的极度匮乏,在很多人连“保险”这样一个概念都没有听说过的时候,找一批保险代理人来进行保险合同的销售,本身就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情,而最后选出来的这批代理人,除了一部分拥有一定金融知识的专业人士,还有许多人就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金融小白”。可是代理人制度就意味着,所有人,不管是否专业,都需要将保险合同销售出去,这时候,卖的人只知道自己卖的是保险合同、买的人只知道自己买了一份保险,至于保障范围、保障期限、理赔条件,这些可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于是,一份买卖双方都觉得“好”的保障产品,就这么完成了销售。

现在我们都知道,车险是保障车辆相关的范围,三责、不计免赔、车损险、车窗破损险、涉水险、自燃险这些都是可以自主选择的,需要保障的范围一目了然;寿险保障的是人的生命,如果出现死亡或是全残的情况,可以进行理赔;重疾险是弥补因为治疗疾病造成的收入损失,达到相应的重症或者轻症条款就可以进行理赔;医疗险是我们除了社保之外最靠谱的医疗保障,几百元的保费换来的是百万级别的住院保障,并且不限社保外用药,还附带住院前七天后三十天的门急诊费用;意外险保障的是我们因为意外事故而身故或者伤残,让我们不会因为一次意外断掉家庭的收入来源。

可是在以前,可能代理人给投保人推荐的是一份意外险,只说了死亡就会有赔付,等到被保险人因为疾病身故了,家属找到保险公司要理赔,保险公司调查后发现并不是因为意外身故的,于是自然不会进行理赔。于是家属便会说,“这保险公司就是骗钱的,明明说好死亡赔付,可是人死了,钱也不赔给我们!” 家属有错吗?自己接受到的信息就是“死亡赔付”,那么人死了钱也没有了,自己怎么会有错呢?保险公司有错吗?合同载明是意外身故才赔付,疾病死亡当然不在保障范围之内,那怎么可能会进行赔付呢?保险代理人呢?在一个流动性极广,一旦离职基本上在人海中销声匿迹的时代,找到一个保险代理人的难度可想而知,无从当面对证之后,“骗子”这个骂名之所以流传开来,也情有可原。

所以我们说,保险公司、保险合同本质上都是不具有欺骗性质的,唯一会主动欺骗投保人的,只有不合格的保险代理人;但是在当时大家对保险认识不多、专业代理人又极度稀缺的时代,大量本不具备资质的代理人的出现,无疑加大了“骗子”的基数,一时间人心惶惶。

目前的情况

在银保监的持续高压监管之下,保险产品的备案、发行都在日渐规范,越来越多的产品秉承着“审慎”原则在进行发行,同时保险公司越来越多成立自己的专业资管公司,用于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保险资管”一度成为资管行业的黑马,专业的投资队伍、稳定的资金、优质的项目,使得保险资管越来越受到行业的认可。

另一方面,不专业的代理人依旧存在,这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客观事实,即便各家保险公司目前都在推进代理人团队的“专业化改造”,但是行业本身的社会认可度以及对行业长久的偏见,使得人才匮乏的情况虽然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情况依旧会维持一阵子。而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的就是,投保人对代理人的不信任感依旧在持续,毕竟谁也不敢确定自己面前的人究竟是“规划保障”还是“骗钱”,于是投保人们不得不自学保险产品的知识、学会去查看保障范围、学会去翻阅产品合同;这时候,又有另外一批人站了出来,打着“教你不被骗”的旗号,通过公众号售卖自己的“便宜好保险”,我们依旧是那个观点,每一份保险产品的背后都是精算师仔细核算出来的结果,每一份保险产品的发行都是需要银保监会进行审批的,因此我们并不认为,“费率仅一折,保障还齐全”的保险产品会真实的存在。

保险产品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基本上是不存在“试一试”产品这一说,一旦出险,除了医疗险,几乎不会给投保人第二次出险的机会。因此只要能够在销售环节让客户相信自己买到的是“便宜且质量好”的产品,那么几乎就锁定了客户的产品选择,真正要理赔的时候,客户也无从反悔。

我们曾经做过一份合同的对比条款,同样是包含“100种”重疾的重疾险,一份6000元、一份10000元,价格差距巨大,很多客户会因为价格原因加上本能的“不愿受骗”的心态,选择6000元的产品,然而实际上,6000元的那份合同条款中,大多数疾病的定义都十分严苛,同样的疾病,6000元的产品需要“进行截肢”才能理赔,而10000元的产品仅需要符合相应医学诊断指标即可,为了能够进行赔付,进行截肢手术,到底是划算还是不划算?每年保费多4000元,20年缴费,换句话说,给8万元投保人,让投保人截肢,换做是你,你愿意吗?

我的建议

保险产品算是家庭需要谨慎考虑的用来做家庭财富规划的风险转移合同,因此在选择时需要谨慎,也需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避免出现带病投保却无法理赔或是购买的产品不符合自己家庭保障需求的情况,但是对于代理人的挑选,需要谨慎考虑代理人过往的从业经历,我们并不是说跨行去做保险的代理人一定不专业,但是如果有代理人本就是金融行业出身,再从事保险行业的,我们相信能够找到真正的专业人士的概率一定会更高。

最后还是那一句话,保险并不是骗局,虽然它不能让家庭远离风险,但它可以在风险来临时,在财务方面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事件对家庭的冲击,我们希望每一个家庭都无病无灾安然幸福,但如果意外真的不幸降临,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在财务上不至于陷入窘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