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一时消失的手机品牌(那些消失在视线)

曾经红一时消失的手机品牌(那些消失在视线)(1)

1994年,中国GSM数字电话网正式开通,一个崭新的通讯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3年后的1997年,日后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大砖头”的摩托罗拉3200在这一年进入中国内地消费市场,同时摘得“第一部正式进入国内的第一部手机”、“第一部GSM手机”两项桂冠。

从最初电影中的道具,到有钱人身份的象征,再到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通讯工具,手机这一产品形态在中国市场度过了近16个年头,成为这个庞大的新兴智能手机市场从萌芽到稚嫩再到成熟的见证者。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16年时间里,手机市场像一座“围城”,不计其数的手机品牌先后涌入大众消费者的视线,洋品牌挤破头的扎向中国市场,很多本土品牌则开始尝试海外市场扩张战略,一大批新兴品牌在竞争的热潮中冉冉升起,当然也有一大批曾经广为人知的品牌,最后只落得黯然死去的悲情结局。

波导

“手机中的战斗机折翼,放贷成主营业务。”

曾经红一时消失的手机品牌(那些消失在视线)(2)

波导是很多人印象中优秀的国产品牌,其独创的“手机中的战斗机”这句脍炙人口的广告后来在不同行业被借用。1992年,波导正式成立,并且落户宁波,英文名Bird,直译为大鸟,而音译则是人们熟悉的“波导”。

作为一家纯粹的移动通讯厂商,波导在总经理徐立华的带领下,成功依靠传呼机业务上位。根据金融界的数据,2003年1-10月波导手机国内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4.2%,直接将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等全球性的知名厂商放倒,称雄中国内地市场。鼎盛时,波导股份自建的销售渠道,旗下共有41家分公司,410多个办事处和5000多人的销售队伍,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市场份额举足轻重的厂商,却在“一夜之间”失去了耀眼夺目的光彩,而沦为不入流的厂商。

波导的“沦陷”可以看成是典型的技术缺失的案例,尽管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却无法掩盖波导缺核心技术储备的问题,这也是波导和摩托罗拉、诺基亚这类厂商最为本质的区别。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抱怨也开始频繁出现,类似“波导手机毫无质量可循,简直就像玩具”的评价不绝入耳,而这种技术储备上的被动和市场反馈的负面,直接将翱翔在市场经济这片蓝天上的“战斗机”拉下,波导神话破灭。

不甘失败的波导,自2004年开始寻求崛起的新机遇,山寨机成为波导最后的希望,而波导也是不遗余力的将“山寨精神”从功能机时代递延至智能机时代,不过这均没有让折翼的战斗机重新起飞,因为从始至终波导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技术才是其最大的短板,或者说没有解决好缺乏技术和专利储备的问题。

2007年开始,无力再度起飞的波导为应对亏损的压力,开始经营贷款业务,与此同时也着手变卖固定资产,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从2009年开始,对外放贷收息摇身一变,成了波导股份的一项“非主业”的“主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其营业利润为负数的同时,净利润却为正数。目前,波导也在尝试调整,回归靠移动通讯起家这条老路上,并且深耕三、四线城市的手机市场,这虽然是个积极的信号,但最终能让波导这只大鸟腾飞的,仍然是技术。

迪比特

“最不缺钱的企业却死在了资金链断裂上”

曾经红一时消失的手机品牌(那些消失在视线)(3)

1993年,台湾大霸集团旗下上海迪比特实业有限公司落户莘庄工业园,这是一家在当年为数不多由国家计委认定的手机定点生产企业,用今天的话说叫做OEM。一直到2001年6月,上海迪比特仍然是一家靠着为摩托罗拉和西门子等手机厂商做代工而活的企业,而在这之后,迪比特才陆续摘掉扣在头上长达8年之久的代工商帽子,转而向品牌设备制造商变身。

从日后的情况来看,迪比特的转型非常的成功,快速在爱立信、诺基亚和西门子等众多巨头严密控制的市场上,硬生生的扯出一道口子,单就一款迪比特5688手机,月销量就曾飙升至70万台。市场营销和推广方面,迪比特背靠大霸集团,花钱也毫不吝啬,当时的人气组合羽泉以及后来的“百变天后”郑秀文都先后担任迪比特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一时间,迪比特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短暂的转型路上,迪比特每走一步都拥簇这无尽的光环,从2001年开始迪比特先后荣获“上海市出口创汇奖”、“全国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双达标先进企业”等众多荣誉和桂冠,这种待遇对于外资身份浓郁的迪比特来说,好比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单独开的小灶,而在这块小灶上独食迪比特一路顺风顺水,也开始让大霸集团董事长莫皓然乱了心智,一度喊出了要在“2004年6月做到中国第一,2005年6月做全亚洲第一,2007年6月做全球第一”的口号。迪比特的自信甚至可以透过其保密文化反映出来。在当时,位于上海莘庄工业园的迪比特厂区,未上市的新品都会设立对应的展位,为这些产品的曝光和营销推广设定足够的提前量。

暴风雨来临前总是平静的,卓越的成就背后必然隐藏杀机,这些或被忽视,或被无视的因素随着时间的堆积,逐渐显示出破坏力,甚至成为命运的终结者,不幸的迪比特就上演了这样一出“伤仲永”的悲情戏。

2006年年初,迪比特对外正式公司在内地的手机业务全面萎缩,销售趋于停滞状态,这一消息的令行业为之震动,为什么一家庞大的手机军团,会在顷刻间大厦将倾而无力支撑,仅仅只用了3年不到的时间,就将城堡筑到了悬崖的边缘?

如今,莫皓然已经没有机会再对迪比特的困境做任何解释,倒是当时的部分高管在日后零零散散的对迪比特的覆灭进行了解密。对于迪比特的浮沉,外界主要概括为管理的缺位、渠道的紊乱以及莫皓然纯粹捞钱的初衷几个方面,不少观点认为迪比特仅仅只是大霸集团在股市操盘的一颗棋子,做实业并非初衷,当然这种初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船已经起航,而逐渐航行的路上,船长对水手的管控出乱以及不断地改变航行才是导致这艘大船沉没的核心,尤其是迪比特的渠道战略朝令夕改,令经销商怨声载道,不过这些问题都被巨大的成功所掩盖,直到2005年9月,台湾当局因涉嫌犯罪而控制了包括莫皓然在内的大霸集团数名高管的消息点爆这可定时炸弹,追债者蜂拥而至,大厦顷刻间坍塌。用部分高管的话来形容迪比特的败局,叫做“最不缺钱的企业却死在了资金链断裂上”。

彼时的迪比特和大霸集团陷入深深的信誉危机,资金链瞬时间崩溃而无力回天,自此之后,迪比特就再也没有在消费电子市场重现。就在这个时候,另一家台湾厂商,有着宏达资本背景的多普达逐渐现身大陆市场,这就是日后被消费者所熟知的HTC前身。

科健

“一蹶不振之后,就没有想过跌倒重来”

曾经红一时消失的手机品牌(那些消失在视线)(4)

2004年还充斥着大量关于科健产品的消息,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到2005年,这个曾经邀请过梁永强担任品牌代言人,将赞助商标签贴到英超球场上的科健,已经没有了任何产品相关的消息,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连串的质疑和铺天盖地的负面。这时候,所有人都有知道,科健溃败了,但可能所有人都不能接受,为何大厦坍塌就像是在一夜之间?

1984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而这也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第一家高科技上市公司,人们习惯中将其称之为中科健或者科健,而和大众电子消费者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科健手机。

和迪比特一样,科健也是国家定点的手机生产企业,甚至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当中。1998年,时隔成立14年之后,科健拿出了第一款中文数字GSM手机,并在随后不久又推出了中国第一部中文双频手机KGH-6380,由于背靠中科院,科健和其他企业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紧箍咒,而这也是其新品快速迭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21世纪初,很多CDMA用户记忆最深刻的则是这种类型的手机清一色采用机卡一体式设计,甚至到2008年电信从联通怀中夺得CDMA网络式,第一批上市的众多产品仍然采用的是机卡一体式设计,不过在科健鼎盛的年代,科健再获突破,实际上就已经拿出了采用机卡分离解决方案的CDMA产品科健C-28,如此超前意识的科健,却未能提前看到即将败退的惨淡结局。

2004年之前的五年,上市公司科健的年净利润均超过4000万元,然而美好的神话从2004年开始被打破。时年,科健出现15.2亿巨亏,尽管2005年亏损幅度得到抑制,仅1.37亿元,但这依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科健亏损的基因,也是从这个时候,科健手机也逐渐从市场上销声匿迹,科健将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命运颠沛流离。

1998年,科健开始代理三星手机,尽管期间中科健曾联合ADI等企业,推出过具有独立自主研发基因的产品,但绝大部分都是韩系手机贴牌,直接引发了而后的质量和售后问题。据悉,当时科健的产品从整机到配件都是“拿来主义”,手机坏了售后服务部门根本无法维修,只能换新,如此一来库存问题严重,质量问题集体爆发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也毫无疑问会引发了外界对科健的信任危机。

关于科健手机的退市,资本市场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时任科健第二大股东兼总裁的郝建学大玩资本游戏也是导致科健败退的原因之一。消息称,当时的郝建学虽然是第二大股东,但更多地角色是一名经营者,中科健并不是郝建学的企业,这种情况下,郝建学也就将中科健作为撬开资本市场的杠杆,相比利润微不足道的实业经营,资本逐利的收益太诱人也太快,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大量巨额关联交易、借贷纠纷问题,最终致使资金链断裂,老本行也难以为继,科健从手机市场黯然谢幕也就不足为奇,而这也让科健和迪比特,拉上了难以解开的千丝万缕之“缘”。

关于资本市场溃败导致科健主营业务溃败的推测,到如今都未得到最终证实,因而这只能当成科健败退的一种理解,不过如果推测与实情符合,那么在手机市场出现质量和售后方面的问题,并且长期走贴牌的路线就并不难理解。

今年7月份,科健正式遭到破产清盘,但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命运颠沛流离的科健就在尝试不同方式的救赎,然而在漫长救赎的路上,科健重返手机市场是外界设想的一个泡影,科健再也没有回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打算回来。

CECT

“第一家在美国挂牌上市的中国手机企业”

曾经红一时消失的手机品牌(那些消失在视线)(5)

CECT中文全名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英文名简短易记而被大众消费者所认知,背靠当时母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手持GSM和CDMA手机拍照的优势,CECT也曾经一路高歌猛进,不过这家名称上颇有国字号背景的手机厂商,最终因为牌照、产品战略和质量等问题,自乱阵脚而抱憾退市。

中电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CEC,典型的国有企业。2002年开始,侨兴集团联合天津泰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电通信科技,持股比例分别为65%、10%和25%,CECT开始由侨兴集团控股。

整合之后的中电通信的节奏之快令人眼花缭乱,重组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推出首款TFT彩屏机,而2004年更是凭借T868系列占据迷你型PDA市场,作为当时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产品,T868成为中电通信旗下的一支现金牛,为其博得近8%的市场份额。2005年,中电通信更是推出了配备200万像素的多媒体手机CECT A100和A800。相比这一个个第一,中电通信的辉煌出现于2007年,这年5月,中电通信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国产手机厂商认可的表现。

根据当时的统计,中电通信掌握GSM手机、GPRS手机、PDA手机、CDMA手机、增值业务等国际先进通信技术,其中2.5G、3G的GSM和CDMA移动电话生产技术已经与世界同步。与此同时,中电通信还拥有北京研发机构、惠州研发中心两大研发机构,并且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都拥有不俗的研发实力,讽刺的是,即便是拥有了这些优势,中电通信的命运却和缺乏技术储备的波导一样,最终都倒下了。

2009年,以Android手机和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开始横扫通讯设备市场,PDA产品的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在这种情况下,钟情于自主产品研发的中电通信开始在市场上表现出后劲不足的现象,并且成为其大规模裁员的先兆。

2010年年初,中电通信宣布裁员,比例高达四分之一,但这个时候中电通信表面上并没有萌生退意的迹象,时任中电通信营销副总裁毛力曾表示,公司裁员是公司业务转向3G战略转型的要求,不会出售手机业务,今年将全面出击3G手机定制,预计上半年将推出20款左右3G手机,但实际上中电通信业务收缩的迹象尤为明显,据当事的经销商透露,CECT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就不再推出新品,更有甚者其核心研发部门也在裁员风波中受牵连,技术人员大规模被迫离职。

在研发体系被削去的同时,中电通信却在资本市场表现出了明显的战略转型倾向。2009年12月14日,中电通信宣布将以4.75亿元人民币收购北京久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0%的股份,按照董事长吴志阳的说法,“中电借此可以进入部分中国移动的销售渠道”。这种情况下,中电通信抹去手机生产商转而向分销商、渠道商转变的迹象已经不是秘密。

现如今,中电通信的官方网站依旧赫然在目,其理解品牌代言人如方中信、任泉、吴佩慈等公众人物的照片依旧以幻灯片的形式挂载网页上,见证着这个品牌曾经的存在,更有甚者部分产品预约入口仍然保持开放,但最终能否实现订单交易已经不得而知,而从官网的域名注册信息来看,中电通信域名联系人为刘波(音),过期时间为2018年,至于刘波(音)何许人也,5年之后中电通信是否还会存在,依然是个不解的迷。

索尼爱立信

“应对市场变局的闪转腾挪决定了索爱的宿命”

曾经红一时消失的手机品牌(那些消失在视线)(6)

爱立信在手机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大哥的姿态,经典产品不计其数, GH337、GF788C以及GF768c这些都是造诣颇深且名声聒噪一时的产品,但即便如此,风云莫测的手机市场变局让这位老大哥在后来也逐渐失去了清晰的方向,到千禧年,爱立信T28、T10以及T28sc等多款产品相继被爆出存在质量问题,而在抱着一片赤子之心向消费者致歉的同时,美国新墨西哥州飞利浦芯片厂的一把火将爱立信的手机市场蓝图付诸一炬。

手机市场受挫的爱立信开始对业务进行全面调整,逐渐向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的角色转变,彼时的爱立信也已经将手机业务交给伟创力代工,直到2011年和索尼的邂逅,再度点燃了巨人对手机市场的热情,两家厂商一拍即合,以各占50%的比例建立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整合各自手机部门的优势,向萎靡不振的市场丢下一颗“双剑合璧”的重炮。

合资之后的索尼爱立信,公司规模达到7500名员工,而基于两家厂商常年在手机市场积累下来的技术底蕴、运营理念和渠道积累,索尼爱立信产品很快就在消费电子市场站稳脚跟,最典型的就是跻身全球设计和创新舞台的产品T610(T618),这7500名员工都被认为是富有创新意识的精兵良将,更是掌控索尼爱立信这艘大船航向的勇敢水手。

索尼爱立信的产品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让用户口口相传的品牌和产品,最典型的无外乎Cyber-shot、Quickshare以及Walkman以及Xperia等等,而这些都是双方各自优势集大成者的体现。如今,很多手机厂商开始跳出硬件博弈的红海,力图通过手机硬件定制来建立差异化优势,相机手机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名词,比如诺基亚Lumia 1020,但实际上,索尼爱立信才是相机手机的鼻祖,Cyber-shot、Snapshot毫无疑问就是两家巨人共同的高瞻远瞩之作。

索尼爱立信的合资之路上,为应对市场的变化,其战术一直保持灵活多变的特点,比如从功能机逐步的向智能机过渡,再比如从Symbian过渡到Windows Mobile,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两家巨头悉心培育出来的新势力优势的体现。

2007年开始,以Android移动操作平台为代表的智能机时代逐渐拉开序幕,和诺基亚一样,索尼爱立信的功能机业务开始趋于全面萎缩,这个时候索尼爱立信又将目光对准了谷歌移动平台生态,然而这一次的战略调整并没有能够一直份额下滑和止损,索尼和爱立信两家开始陷入未来何去何从的纷争当中。毫无疑问,索尼爱立信是一家市场嗅觉灵敏的企业,但是频繁的站队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索尼爱立信一直是在根据市场和行业的变动调整战术,而未能做到定义行业的发展方向,最终所有的战术规划都呈现出被动的姿态,这也成为了这家合资企业最后的宿命。

2011年10月,经过长达数年时间的谈判,索尼和爱立信终于达成协议,爱立信彻底放弃手机梦,完全退出手机市场,索尼则是以10.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爱立信持有的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50%的股权,称为索尼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2月,索尼快刀斩乱麻的对索尼爱立信进行重组,成立索尼移动通信公司,试图以崭新的形象示人,索尼爱立信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对索爱老用户来说,值得庆幸的是,索尼虽然有意摆脱索尼爱立信不堪回顾的过去,但很多经典元素却得到了继承,包括Xperia、Cyber-shot以及Walkman这些原本出现在索尼爱立信产品上且原本就属于索尼的品牌和元素,如今又逐步的在索尼的智能手机产品上重现。不过,再怎么说,索尼爱立信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