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林逋赏析(淡文远咏风陵晓渡赏析)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说黄河是一条巨龙,那么黄河沿岸的渡口就是龙身上的鳞甲。古渡口是跨越大河的基石,没有黄河滩上难以计数的渡口,黄河充其量不过是一潭死水,没有太大的生命。从青藏高原上奔腾而来的黄河究竟要经过多少渡口,谁也说不清。但若论最古老、最大的渡口,那一定要属位于我们潼关故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的风陵渡。黄河和渭河在这里交汇,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沟通关中和中原的咽喉通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史书上说,千百年来,“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这里面,既有客船、货船,又有翩翩的游舟,“星罗棋布,消仃弋疾,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

霜天晓角林逋赏析(淡文远咏风陵晓渡赏析)(1)

风陵渡作为黄河要津,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通过这里走入秦晋。哪怕是匆匆地看了一眼,江河行地的壮观景象也足以让他们终生难忘。欣赏渡口美景的最佳时刻是清晨拂晓时分,太阳还在东方的云层中冉冉升起,光线也最温和,由东而来,恰给奔流南下撞于坚硬南岸的黄河急浪散雾以透射,那么,浪、雾、光、虹,加上汛期河水击岸的涛声,以及摆渡的号子声,会给观看的人胸中增添许多男子汉的刚烈和勇气。这就是潼关有名的传世八景之一——风陵晓渡。多少文人墨客在看到这壮观的景象后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用热情的文字挥洒描述。清代的诗人淡文远在看过风陵晓渡之美景后就留诗咏叹:

洪波一片接天时,

几叶扁舟渡晓晴。

秦晋漫云南北限,

此陵自古达潼城。

由于时代的发展,风陵晓渡作为潼关八景之一,仅仅尘封成了古人吟咏的散碎文字形式,成了人们永恒的记忆,想要把实景看个清楚明白,已不可能。现在,我就和大家一道来欣赏这首古诗,再现风陵晓渡的神奇魅力。

霜天晓角林逋赏析(淡文远咏风陵晓渡赏析)(2)

先来欣赏这第一句:洪波一片接天时。波涛滚滚的黄河水,在黎明的曙光下,向东方流去。水面宽阔,烟波浩渺,与天相接,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们常说黄河有九十九道弯,但只有我们这里的弯道水流最急,水量最大,不到潼关,确实感受不到黄河的雄伟与壮丽。李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名句,王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张天一色”的赞叹,在我们潼关渡口,也能欣赏到这种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

在我六岁那年,姥爷带着我回山西芮城的老家探亲。清晨,走在铁路大桥上,我第一次见到了黄河,极目四望,只见那浑浊昏黄的河面翻滚着细细的浪花,细腻平静,平坦开阔,缓缓向东方流淌,铺天盖地,望不到边际,就像看到大海一样。云霞在朝阳的照射下升腾弥漫,灿烂绚丽,十分迷人。这壮丽的景观,像一幅优美的电影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令我终生难忘。

再看第二句:几叶扁舟渡晓晴。每日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苏醒,岸上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也就熙熙囔囔地朝渡口集结了。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挑担的,扛包裹的,接踵而来,热闹非凡。有的忙着赶路,有的等候渡河,有的都已经坐在船头行驶在河中。恺公们解开缆绳,升起布帆,冲河面吼几声秦腔。远远看去,那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横驰,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那哗哗的水声,那吱吱的橹声,那高亢的号子声,加上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成一片,古渡两岸回荡着优美的清晨争渡的交响曲。好一个繁忙的码头啊。船只在广阔苍茫的河水之中徐徐行驶,在恢弘河水的映衬下,渺小地就像是一片片小树叶那样。面对此景,明朝诗人林云翰也给我们留下了“傍岸人暄争急渡,开头棹疾逆回流”地描述诗句。

霜天晓角林逋赏析(淡文远咏风陵晓渡赏析)(3)

第三句:秦晋漫云南北限,

秦,大家都知道是我们陕西省的简称,因为陕南、关中和陕北,都是两千年前秦国的治地。而晋,是山西省的简称,也是因为山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自古以来,这河道就是行政单位的天然分界线,这里也是以河为界,北边是山西大地的西南角,南边是三秦大地的东南方。隔着黄河渡口,可以遥望对岸云雾弥漫的中条山,站在对岸,也可远眺我们这里云烟缭绕的丛林。金代的诗人赵子贞看到这种地理形势感慨说:“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接晋壤,烟树入秦川。”

人们常说潼关是“鸡鸣一声听三省”,你若来潼关,就知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秦、晋、豫三省在这里交汇,不管是从华北还是中原,要进入陕西,就得从潼关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潼关,河对岸的山西芮城县,再加上河南的灵宝市,依托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合作,联手打造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协作区,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现如今,三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发展的人气更加聚集。

霜天晓角林逋赏析(淡文远咏风陵晓渡赏析)(4)

最后看第四句:此陵自古达潼城。这里的“陵”是一个地名,指的是风陵,它位于潼关古城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叫做风陵渡。陵的原意是坟墓,那么这里埋藏着什么人呢?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这里埋藏着一个叫风后的人,风后是谁?大家没听说过吧,但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是谁发明的吗?就是这个叫风后的人。

风后是轩辕黄帝的三公之一,辅佐轩辕黄帝创建了民族大业,载入了《史记 五帝本纪》中。在轩辕黄帝和蚩尤的一次大决战中,蚩尤神通广大,兴起了大雾,三天三夜,弥漫不开。轩辕黄帝所率领的军队,一个个都迷失了方向,没法进行战斗。而蚩尤这个凶恶彪悍的敌人,却借风扬沙,横冲直闯,胜券在握。就在这危急的时刻,风后制作了"指南车",使自己的军队在大雾之中明辨方向,使得轩辕黄帝摆脱了困境,最后战胜了蚩尤。不幸的是,在这次和蚩尤的大战中,风后献出了生命。轩辕黄帝为了纪念这位民族精英,特地把他葬在这块"巍然独秀"的渡口上。

霜天晓角林逋赏析(淡文远咏风陵晓渡赏析)(5)

还有一个更加广为流传的故事,认为风陵是女娲的陵墓所在,女娲姓风,故称风陵。这可不是硬往咱们脸上贴金,有古书记载为证。《九域志》上说:“女娲墓在今潼关口河滩上,屹然介河,虽暴涨,不漂没也。”《水经注》也说:“潼关口河滩上有树数株,虽水暴涨,亦不漂没,人为女娲陵……。女娲补天缺,断整立地维,故墓在大河中,水高与高,水下与下,盖神之所扶持也,立祠于岸,载在祀典。”

世代生长在黄河边的渔夫都说,女娲云游曾经来到这里,看到这里风光秀美、土地肥沃,便产生了眷恋之意。在寂寞的时候,望着滔滔的河水和两岸的土地,她随手挖起一把河边的泥土,掺和着河水,按照自己的模样捏出了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娲创造的千千万万个新生命汇聚在东山上下、黄河沿岸,使得整个黄河流域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为了防止水患,她带着那些小生灵,来到了紧靠黄河南岸不远处的一座树木茂盛、遮天蔽日的小山上,也就是如今的女娲山,依树搭建了一座座棚庵作为住所,这便是最初的人类部落。女娲因昼夜不停地辛苦劳作,耗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终于长眠在东山脚下的黄河岸边。

这处于“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连接三省人民。明朝和清朝时都在这里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渡口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还有私人和上下游经常过往的客商船只。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渡口每天都有上百条大船停靠。船有多大呢?最大的船立三根桅杆,竟然能装三四十吨货物。最小的当然是打渔船。建国之后,农业社成立,渡口自然也就由国家统一经营。那时的渡口还有二十多条渡船每日穿梭来往于晋陕之间,每天平均过渡六七十人。后来,又配了一条大舶船,一次可以过渡二十多辆大卡车。黄河公路大桥未修通之前,晋陕之间的交通全靠船舶摆渡运送。

霜天晓角林逋赏析(淡文远咏风陵晓渡赏析)(6)

在黄河里行船十分困难,过渡的船都扯起帆篷,顺风顺水过渡到潼关也就半个小时左右,而风不顺水逆流的时候,过渡一次没有两个小时拿不下来。若遇水涨,船在主河道一直下漂,根本靠不到对岸的码头上,汹涌暴涨的河水能将河船一下子漂到河南境内,那时节,也是渡口上最为紧张的一段时间。北门外港口边的艄公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竖起桅杆,扬起风帆,在黄河上或载物或载人,往来于秦晋之间。金代诗人赵子贞的“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船”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历史上渡河时紧张而又繁忙的景象。

这是一条活命的河,也是一条要命的河。风大水急浪淘天,一脚踏在阴阳界,渡口上摆渡也是一碗难吃的饭。所以船工有歌唱道:“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淡文远的这首《风陵晓渡》,写出了黄河折向东流的波澜壮阔,展现了沧桑古渡的历史风采,给人以自然加人文的双重美感。然而,现在人们过河早已不再依赖渡船,以桥代渡,在许多渡口是必然的趋势。如今,一座铁路大桥和一座公路大桥早已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连接三省人民。渡船早已淡出历史的舞台,繁忙的码头失去了那时的踪影。然而我们潼关的地域优势并不会因为渡船的退出而削弱,如今的潼关是西安、太原、郑州三大城市经济圈的辐射中心,是国家西北物流区域通向中部物流区域的桥头堡,是渭南、运城、三门峡的“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地带,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是出入大西北过境车辆的必经之地。潼关连东西而带南北的地域优势,使她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此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建立了中国潼关国际物流港。潼关,将不会辜负上天的眷恋,在新一代潼关儿女的艰苦奋斗下,她将以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潼关、了解潼关、建设潼关,这一东秦古渡定会再展璀灿夺目的光芒,更加不同凡响。

霜天晓角林逋赏析(淡文远咏风陵晓渡赏析)(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