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2.26的数字密码(34四)

1977.2.26的数字密码(34四)(1)

上一期我们讲过,远古人也是有数学课本的,这个课本是由大自然和越来越智慧的人脑共同组成的。那么,现在有个问题迫切地需要思考:数字是如何写进这个课本中的呢?

要写进这个课本中,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数的发音是什么?第二,数的表示符号是什么?数的发音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数的表示符号则是解决怎么记录的问题,数的表示符号称为数字,顾名思义,就是表示数的字。这里我们要澄清,数字与数是两个概念,数是抽象的数量,是一个数学概念,而数字仅是表示数的符号。同样一个数,可以用阿拉伯数字,也可以中国数字…,不同文明都有不同文明的数字表示。可以各玩各的,形式多样,但本质相同。

那以上两个问题,谁先谁后呢?是先有音后有字,还是先有字后有音?这不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很容易想得明白。

音是语言问题,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而产生的。从逻辑上来,若没有语言,则文字必亡,用数学的话说,语言是文字的必要条件。纵观人类文明史,语言的历史有上百万年,而文字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已。世界上很多文明和民族,如印度,在古代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它们的文明却仍然能被传承下来,靠什么?就靠的是语言,嘴,口口相传。日本虽然现在很牛!但他们的老祖宗可也没能创造出文字,日语也是在唐代,从我们中国的文字中借鉴过去的,在这个方面,日本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继承人。

通过综上分析,在数字被发明之前,肯定是读音被发明在先。这个问题确定后,马上难题来了。在远古时代,没有录音机,那时的发音无法被记录下来。那这些数字读音的依据是什么?比如四为何被读作“si”,为何与死同音呢?

上期我们讲过远古祭祀,挖坑埋人时,是要挖成长方形的。而长方形这种形状,有明显的四个边,能很形象地表示数字4。刘伯温说“桃源不远求,可近得之”,远古祖先是刘伯温这句话的最好实践者。就把数字4读成了“死”。让4与“死”的读音相同,包括逝世的“逝”的读音也是死的意义,它们读音都是相似的。

事实上,在远古那个时代,读音的创造也是相当困难的,在远古进化中,从开始大家相互之间的保持沉默,到彼此的手脚并用的瞎比划,再到比划难以表达后的喉结的呜呜哝哝,到最后约定俗成的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一些简单音节,语言的创造肯定也是异常艰辛和漫长的。那么用同一个音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多音字的原因。

有了对4读音来源的以上理解,我们就可以充分展开我们的想象,去思索其他数字的读音来源了。

在远古,远古人开始肯定都是裸体不穿衣服的,大家都是裸奔!后来,大家感觉到能穿上衣服既能保暖又很有风度,所以衣服是除了饱腹之后的追求。那个时代,衣服是文明或有文化的典型标志,穿上就是文明人,不穿就是野人!而衣服与一个人关联后,一个人或一根手指所抽象出的数1就被读成了“衣yi”。

对耳朵的发音,最初是“er”,用来描述头两边的这种器官。后来思考左右耳朵时,朦胧有了二的感觉,再思考两根手指,两个人等等,都是二,要读出来,用什么读音?用耳朵的读音“er”吧。这就是二的读音由来。“哎”是我们常让另一个人引起注意的一种发音。大家想想,在远古,与别人交流时,这句话肯定是个口头禅,那时候人不怎么聪明,要引起别人注意,这个字肯定是普遍用语。“我”与“你”就是二,古语中“尔”就是表示“你”的意思,“耳”、“尔”与“哎”读音相似绝不是偶然的!。现代,我们说“你真二”往往是贬低的意思,在远古从对数字的理解看来,“你真二”还真是正确的。

3与 “散”同音,表示多的意义,这与我们古语中的"三人为众"所描述的意义相近。

5与吾同音,要表示吾的话,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用一只手拍着胸口说,鄙人…”,意思就是说我如何如何,伸出5个手指掌心对胸常常表示我,在语言不发达时,两个人对话的话,用五个手指的手势来表示我也是非常自然的。所以“吾”的读音"wu"就成了数字5的读音。

……

数字读音,神秘古老,令人浮想万千!它是流动的思想,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在我们现代人耳边的悄悄私语,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们将长期存在乃至永恒。

有了读音以后,那么这些数字符号又是如何出现的呢?请看下期:冰冷数字背后的火热(数学浮沉录4)

本人致力于以新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的理念进行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除了小初高一体化数学课程在公众号(龙新数学:zxfd66)陆续分布外。与之相匹配的是这个《数学浮沉录》系列,为孩子们理解数学,扩大数学视野打开另一扇窗。也为弘扬数学文化尽微薄之力。

头条号主页:数易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