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旦清唱手势 山城票友的京剧情怀

作者:吴细兰

京剧老旦清唱手势 山城票友的京剧情怀(1)

票友现场演唱

“噔噔锵,锵……锵……”每当夜幕降临,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古城景区张恨水广场边上临街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里,准时响起了锣鼓声,老街京剧票房票友们圆润动听的唱腔传出,荡人心魄,令人陶醉,现场围观的群众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黎川京剧团是新中国成立后山城曾经灿烂辉煌、享誉省内外的京剧艺术团体。1952年,宁都戏剧工作团和邵武雪花京、越剧团合并为黎川京剧团,从此,黎川有了自己的正式文艺团体。当时,团里的演员个个功底扎实,技艺娴熟精湛,人人都有一两手绝活。

1958年,黎川京剧团招收了一批年轻的随团学员,1960年又招收了一批外地演员,当时整个京剧团班底雄厚,新秀渐出。时任江西省副省长方志纯到黎川视察观看了演出后,推荐黎川京剧团到南昌演出。在南昌,黎川京剧团连续上演一个星期,下午、晚上各一场,场场爆满,轰动全城。

1964年,黎川京剧团创作的剧目《山村激浪》在江西省广播电台录制播出,反响热烈。后因文化大革命,1968年黎川京剧团解散,所有演职员工多数下放农村,少数进工厂、供销社、华山垦殖场,留下一小部分人员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6年,黎川文工团重新更名为黎川京剧团。

从1976年到1981年,黎川京剧团抽调一批下放各地的京剧老艺人回团,指导带领年轻演员们排演了大量的京剧传统剧目,如《三岔口》《白蛇传》《铡美案》等,为黎川城乡和周边县市推送了大量优秀京剧节目。后来因各方面的原因,京剧观众越来越少,1982年5月14日,黎川京剧团彻底解散。黎川京剧成了老一代黎川人心中一帧精美的画页和值得追忆的往事,京剧团的解散也成了黎川京剧人内心的遗憾。

今年62岁的郭文光是个十足的京剧迷,13岁时参加全县中小学汇演唱了一段《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被发现,入选1970年江西省文学艺术学校黎川文艺训练班。那时,郭文光既练毯子功,也练传统剧目,由于表现突出,深得老师喜爱,迅速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文光在老师的严格训练下,从一个学戏少年向优秀演员迈进,他以老生为主,文戏、武戏都能演。剧团解散后,郭文光下放到乡镇上班。

因为爱着京剧,郭文光经常参加一些国内外组织的大型京剧票友活动,1993年参加北京国际京剧票友大赛还获得铜奖。不仅如此,他还不时组织一些有着京剧爱好的票友到周边县区演出,可以过上一把京剧瘾。尽管如此,对京剧有特殊情感的郭文光总感觉缺点什么。

2015年底,在该县老干部活动中心,郭文光与一些退休干部职工交流,认为京剧在黎川有良好的基础,可以搞一个京剧票友团,以京剧票友的形式,让爱好戏剧的群众参与演出,弘扬国粹。大家一拍即合,迅速行动,分头联系原来唱京剧的一些票友和退休干部职工。

2016年6月1日,黎川老街京剧票房在古城景区正式挂牌成立,郭文光担任团长,票友大多是唱过样板戏或者对京剧有兴趣爱好的退休干部职工。

票友夏红明与京剧颇有渊源,父亲是一名抗日战士,也是后来黎川京剧团夏家班的创始人,母亲能唱京剧和越剧,二哥扮老生。对于京剧,夏红明有着独特的感受。因此,票房刚成立,夏红明成了票房的第一批票友。

江婉贞和肖元水分别是该县农商银行和社苹乡的退休干部,之前对京剧一窍不通,最开始抱着看看的心态到老街京剧票房,经过学习之后,两人的唱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热情与日俱增。2018年,国家京剧院来黎川演出,江婉贞作为黎川票友上台表演。

如今,黎川老街京剧票房已有票友40多人,票友们在这里以戏会友,学习切磋技艺,组织演练活动,他们不仅编排表演传统戏《追韩信》《红娘》《贵妃醉酒》、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还与时俱进,挖掘地方文化,创作了黎川首部话文剧《秦香莲》以及其他的剧目,吸引了一大批爱好京剧的群众参与演出,大量游客参与体验。同时,开设京剧知识讲座课程,聘请该县老年大学的本土艺术家免费为广大京剧戏迷票友讲解京剧知识,组织票友深入社区、学校、乡村开展京剧专场演出,让京剧在黎川老街生根发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