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整理(古文观止第18讲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整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整理(古文观止第18讲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整理

《战国策》

音频 | 严鼎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说文稿

(本文部分内容借鉴了魏伟的文章,来自公众号:幽明轩笔记)

有一句常言,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说明“自知之明”并非什么很普遍的品质。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老子认为既要懂别人,也要懂自己,才是明智之人。依这个标准看,能达到及格线的人估计很少,能正确的认识别人,已经是很难,而正确的认识自己,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好像有某项研究表明,人们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内省与反思的能力,就很容易成为一个骄傲自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有“自知之明”呢?下面我们从《战国策》中记载的邹忌的故事说起。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于是第二天朝见齐威王,把这件事原原本本的禀告给了威王,并且总结到:“您看,就连这一点小事臣都得不到真相,而王上您,管辖的土地足有千里,治理的城池有一二百座,您的后宫嫔妃无不爱戴您,朝堂上的大臣们无不敬畏您,四方疆界的人无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王上您受到的蒙蔽大了!”

威王听到邹忌的话后说:“很对。”于是下令:“无论大臣、官吏还是百姓,凡是能当面指出寡人的过错的,受最高的赏赐;通过上书的方式谏言的,受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开场合对我提出批评的,只要传到我的耳朵里,受下等赏赐。”这道命令刚刚下达时,大家都来进谏,宫廷就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呢,还陆陆续续的有人来,过了一年,虽然有人还想来谏言,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其他的国家,如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朝见威王,表示臣服。这说明什么道理呢?自己国家内部的事情做好了,国外的敌人就形不成威胁,而自然降服。看来只有内部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啊。

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故事讲完了,而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那就是:真相是怎么被蒙蔽的?

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对邹忌说了谎,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善意”的谎言,但无论善意恶意,谎言,首先是对真相的一种背离,都是对邹忌的一种蒙蔽。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蒙蔽邹忌呢?说到底,利益相关。

严鼎中学语文荣誉出品

文稿 | 严鼎

音频 | 严鼎

音乐总监 | 曾力佳

排版 | 张金香

统筹 | 孟滕玲 张金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