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的传承(传承毛笔)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可是现在的我们却只剩下一些遥远的仰望和回忆,没人愿意躬身去践行。许多本应流传的经典都被搁浅,比如越来越少的人去看名著,越来越少的人去听京剧,越来越少的人去练习毛笔字。

毛笔写字,可大可小、可粗可细,这种笔端的无穷变化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体现。正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它以竹为管、以毛为颖也不曾改变。

毛笔的传承(传承毛笔)(1)

毛笔(网络图)

扑朔身世

关于毛笔的发明者流传最广的是秦国大将蒙恬。相传公元前223年,蒙恬受命与楚国交战,战况激烈焦灼,迟迟不分胜负。秦王非常关心这场战役,要求蒙恬定期书写报告。当时人们通用的是分签蘸墨,然后书写在绢布上。由于那种笔需要频繁蘸墨,一不小心弄脏了绢,就需要重写。蒙恬因为需要大量报告,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后来受到猎到的野兔尾巴在地上拖出痕迹的启发,发明了毛笔。

但是,今天能见到的最古的毛笔,属于战国时代。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木椁墓出土毛笔一支,笔杆竹制,笔头用兔箭毛,丝线缠缚,涂漆固定,称为“长沙楚笔”。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毛笔了。

毛笔的传承(传承毛笔)(2)

蒙恬雕像(网络图)

还有人认为,中国人使用毛笔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后来,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上未经契刻的字迹,也是毛笔书写的痕迹。如此说的根据,主要是那些图画和字迹的笔画,具有软笔的特点:线条圆转流畅,有粗细肥瘦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了“聿”字,“聿”是“笔”的初文,形态好像手执笔。《说文》:“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筆。”

1957年至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信阳长台关发掘的春秋晚期至战国间的楚国墓一号墓中,发现了一批贮存于一个小型工具箱内、书写竹简用的毛 笔,为竹竿兔箭毛制成,笔杆细而精巧,长约15厘米,有竹制笔套。这说明,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国人已经有了真正的毛笔。

所以到底是谁发明了毛笔已不可考。

种类多样

春秋战国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不尽相同。吴国称为“不律”,楚国称为 “幸”(还有说法,楚国称为“插竹”,而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提到楚国称毛笔为“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跟统一度量衡一样统称为“毛笔”。

这只是简单根据各国的叫法做了简单的区分,通常提到毛笔的种类大多数是指材质和型号。

根据选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有的毛笔不是单纯使用一种动物毛发,而是由两种兽毛制成,比如兼毫是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而成;紫羊毫则根据兽毛比例的多少,分为“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品类。紫羊毫比紫狼毫软些,而羊狼毫的软硬程度则相对适中,更容易驾驭。所以一般来说,推荐初学者使用兼毫。

毛笔的传承(传承毛笔)(3)

大羊毫(网络图)

另外,根据笔杆的尺度粗细进行了一些型号的分类。最大的叫楂笔,笔杆比碗口还粗,有几十斤重,需双手合握才能执笔,需要极大的腕力;其次是提斗,现在经常在广场见有的老人提一桶水,在地砖上挥毫用的就是这种笔;再次是大楷、中楷和小楷。最小的是“圭笔”,常用于手绘,勾勒线条和提高光色。写大字用大楷,写小字用小楷。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还记得上小学时学校开设毛笔课,当时风靡校园的就是大、小白云两种笔号。

三义四德

了解了毛笔的历史和种类,不要着急下笔操练,接下来还需要简单熟悉一下毛笔写作的常识。中国传统文化里,针对女性有一个著名的约束行为的操守规则——三从四德。关于毛笔也有一个“三义四德”的说法。

“三义” 是从制作工艺来讲,指“精、纯、美”。“精”是指拣、浸、拨、梳、结、配、择、装等72道工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纯”是指选料严格细腻,以“千万毛中选一毫”的近乎刻薄的态度为准绳;“美”是指形、色及配合的毛杆、刻书、装潢等高度统一,赏心悦目。

“四德” 是从书写效果上来讲,指“齐、锐、圆、健”。“齐”是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锐”是指笔锋锐尖无分叉,肆意钩捺;“圆”是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是指健劲耐用,经久不脱,触笔有柔韧而反弹有力。

毛笔的传承(传承毛笔)(4)

练字的基础入门可以说没有标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提笔,只是需要注意一点:初始练字不求写得快,但求写得慢,一笔一划,横平竖直,越慢越好,只有前期写得足够慢,到了后期才能把字写快,且不走形。

每天坚持写几个大字,舒缓一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后再说起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的时候,心里也会多一份底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