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脑神经系统的分布(意识成分在脑区中的分布)

意识的“颅相学”,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意识的功能定位;确切地说是指意识组成成分的脑区定位关于这一点想起来真有点荒唐,操作起来就更加困难了;不过,为了夯实意识成分的确实存在我只有如此下策我们知道:“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脑物质的基本机能”,那么,意识的变化必然有着相应脑神经生理过程的变化虽然我们难以做到:检测出看到一头牛与看到一头猪之间的脑神经生理过程的细微变化;但是,我们是可以做到:检测出看到一头牛与想到一头牛之间的脑神经生理过程的差异的也就是说,“看到”与“想到”的脑神经生理过程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也是非常明显的或者是说,“看到”与“想到”的脑区定位是不同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简述脑神经系统的分布?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简述脑神经系统的分布(意识成分在脑区中的分布)

简述脑神经系统的分布

意识的“颅相学”,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意识的功能定位;确切地说是指意识组成成分的脑区定位。关于这一点想起来真有点荒唐,操作起来就更加困难了;不过,为了夯实意识成分的确实存在我只有如此下策。我们知道:“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脑物质的基本机能”,那么,意识的变化必然有着相应脑神经生理过程的变化。虽然我们难以做到:检测出看到一头牛与看到一头猪之间的脑神经生理过程的细微变化;但是,我们是可以做到:检测出看到一头牛与想到一头牛之间的脑神经生理过程的差异的。也就是说,“看到”与“想到”的脑神经生理过程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也是非常明显的。或者是说,“看到”与“想到”的脑区定位是不同的。

意识的成分,也就是形成意识现象的基本单元:知觉、心觉(表象)、感受(体验)、心理信息、自我、心意地位(心理能量)六种。而意识的脑区定位却存在如下:感觉区、知觉区、心觉区、感受区、自我区、记忆区。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意识成分的脑区定位是不完全对应于意识成分本身的,即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 感觉区

感觉区也称为感觉皮质分区或感觉中枢或我认为的感觉腔。它是形成感觉的场所;如视觉、听觉、痛觉等感觉形成的地方。

(1)躯体运动区又称为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回以及中央旁小叶的前部,包括第4区和第6区。主要接受中央后回、丘脑腹侧核传递的对侧半身本体感觉信息,发也纤维组成锥体束,至脑干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管理对侧半身体的骨骼肌运动。

(2)躯体感觉区又称为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包括1、2、3区。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觉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信息。

为类还存在第二躯体运动区和第二躯体感觉区,它们均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深面的岛叶皮质,与对侧上、下肢运动和双侧躯体感觉有关。

(3)视觉区又称为视觉中枢,位于枕叶距状沟上、下两侧的皮质,即第17区。该区接受外侧膝状体经视辐射传入的视觉信息。

(4)听觉区又称为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第41、42区。该区接受内侧膝状体经听辐射传入的听觉信息。

(5)平衡觉区,可能在中央后回下端的后方与颞横回之间,尚有争议。

(6)嗅觉区,位于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皮质(梨状前区和杏仁周区)。

(7)味觉区,位于中央后回下端覆盖岛叶皮质。

(8)内脏活动区,位于边缘叶,在此叶内可以找到呼吸、血压、瞳孔、胃肠和膀胱等各种内脏活动的代表区。

(9)语言区,大多数人位于左半球,少数人位于右半球;语言中枢所在的半球为优势半球。语言中枢包括:

1)说话区,位于额下回1∕3部,第44、45区,靠近中央前回的头部投射区。

2)阅读区,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第39区,靠近视觉中枢。

3)听话区,位于顶下小叶的缘上回第22区,靠近颞横回。

4)书写区,位于额中回后部第8区,紧靠中央前回管理手的运动区。

二、 知觉区

知觉区也称为知觉中枢或我认为的知觉腔。它是形成知觉的场所。如形成视觉方面的知觉;形成听觉方面的知觉;形成触觉方面的知觉。这些知觉的形成区域不同于感觉形成的中枢区是分区的,它们都是聚集在一个共同的中枢“前额叶外侧——顶叶”网络。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前额叶外侧——顶叶”区域是知觉形成的场所;我们知道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是与感觉功能无关系的。二是不同性质的知觉如视觉的知觉或者听觉的知觉或触觉的知觉都是在“前额叶——顶叶”中形成的。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有如下事由:

(1)在磁共振成像中,对图片的注意或者图片的相互交换等实验都将激活高级的视觉区域和“前额叶——顶叶”网络。

(2)对事物的注意越专一,越将激活“前额叶——顶叶”网络。

(3)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量,或者记住空间位置的数量越多,越将激活“前额叶——顶叶”网络。

(4)有结构,有序列的,组块的事物或数字将激活“前额叶——顶叶”网络。相反,没有结构,没有序列的,组块的事物或数字就难以激活“前额叶——顶叶”网络。

(5)不仅是视觉的实验可以激活高级视觉区域和“前额叶——顶叶”网络,听觉的实验,触觉的实验,甚至几种感觉综合的实验也都可以激活高级感觉区域和“前额叶——顶叶”网络。

(7)前额叶的损伤,患者的感知和再认将难以进行;同时,患者内部表象的能力也将被破坏。

(6)“前额叶——顶叶”网络受损将使意识水平下降。

前额叶更多地是形成知觉,形成具体的事物或事件。顶叶却更多地是空间信息处理,如物体的距离多远?方向在那?数量多少?

有的学者如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博尔认为“前额叶外侧——顶叶”是意识形成的核心部位;它与人的智商必不可分,是高级精神活动的所在地。实质上,前额叶的损伤是不会伤及到核心自我的;这从而说明了“前额叶——顶叶”网络不是形成意识的核心区域。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的心灵拉扯。

三、心觉区

心觉区也称为心觉腔或心觉中枢。它是形成心觉或者表象的场所;心觉是我们心灵的“感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象或者心象。为了说明心觉区的存在,我先谈谈人的静息态和默认网络是怎么回事。

静息态指的是脑的静息状态;是我们闭眼、休息、保持清醒的静卧状态或者只注视一个固定点的状态。或者当我们处于觉醒状态下,我们轻闭双眼,手、脚不要移动,保持轻松的自然状态,我们的心理不要去想象,不要去思维,不要自言自语,不要感知其它的一切,什么都不要去进行,……这时,大脑的状态就是静息态。脑的静息态是脑的非任务状态,这并不等于是说脑的活动绝对归零。通过磁共振成像我们可以知道:在静息态时,脑将处于多种自发的自组织的内禀活动;每一种自发的内禀活动具有很强的时间相关性,其活动模式与解剖结构正相关;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感觉运动系统、语言系统、情景记忆系统、注意系统等。其后讲到的默认网络系统也是通过静息态发现的;是通过脑在静息态时,自发低频的BOLD(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血氧水平依赖性)信号发现的。默认网络系统是脑活动的最基础的系统;是自发的,自组织的内禀活动的系统。

脑的默认网络系统是脑自发产生的独立的内禀活动;不管是在静息态,还是在有任务的心理状态时;也不管是在觉醒状态,还是在睡眠状态时默认网络系统都存在。

脑的默认网络系统即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的脑区通过同步的低频自发活动组织起来;或者是一个由多个自发活动同步涨落的脑区构成的脑组织。包括如下脑区(觉醒状态下的默认网络):

腹内侧前额叶皮质(24,10m∕10r∕10p,32ac)缩写:vMPFC

后扣带回∕压后皮质(29∕30,23∕31)缩写:PCC/Rsp

顶下小叶(39,40)缩写:IRL

侧颞叶皮质(21)缩写:LTC

背内侧前额叶皮质(24,32ac,10p,9)缩写:Dmpfc

海马结构包括海马旁回(海马,EC,PH)缩写:HF+

脑的默认网络系统是一个在静息时相对活跃而在指向外界刺激的目标导向任务中相对被抑制的内禀脑网络。主要的脑区包括前额叶背∕腹侧、扣带回前∕后部、颞叶内侧以及顶下小叶。它主要参与自我反思、情景记忆、想象与梦景的等心理过程。

按照功能连接可以将默认网络系统划分为:颞叶内侧子系统(颞叶内侧的HF+)、前额叶内侧子系统(包括背内侧前额叶皮质和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和整合中心PCC。颞叶内侧子系统与前额叶内侧子系统之间没有直接的功能连接,但它们都与整合中心PCC有强功能连接:或者说,两者子系统都汇聚于PCC。

从而可以知道:颞叶内侧子系统,包括海马及海马旁回主要负责与记忆有关的功能,如利用过去的经验等;这是众所周知的。

整合中心PCC是后扣带回,主要是指监管、调控的自我(后面有讲述)。

前额叶内侧子系统与自我加工对象较为密切;如对自我表征的加工对象,根据自己的情绪判断刺激物都会激活内侧前额叶,而这些都是一个表象的过程。想象的过程也会激活内侧前额叶,做梦的过程也会激活内侧前额叶,它们都是一个表象的过程;可以得知:内侧前额叶就是表象过程的脑区所在,它是形成心觉、心象的地方;主要进行心理模拟,表象加工。

最终确定:心觉产生的脑区就是内侧前额叶。

四、感受区

感受区也称为感受腔或感受中枢;它是形成感受或相关体验的场所。感受是感觉形成后的效应或体验,它也是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形成基础。不过,感受不同形成于它的感觉。也就是说,感觉与形成的感受是可以分离的。感受是在感觉刺激先天性心意后的一种结果。感觉满足相应的先天性心意将产生良好的感受、体验;感觉阻碍相应的先天性心意将产生难受的感受、体验。关于这一点,我先前有专章介绍。感受是在感觉产生后出现的,是感觉刺激先天性心意的结果。感受的形成虽有脑的物质基础作垫脚石,但它不是感受形成的直接原因,这直接原因在于感觉对先天性心意的刺激而产生。

感受所处的感受区——即感受中枢在扣带回;它是我们形成心理体验的寓居地。正如此,感受对处于扣带回的自我是直接地发生作用,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感受对自我是起到影响的作用,这影响也是直接影响,是特别地大的影响;是感受对自我的影响。感受与自我虽然同处于扣带回,但是,它们是处于不同的扣带回区域。感受更多地是在前扣带回,而自我却更多地是在后扣带回。

疼痛与之后的疼痛体验——感受是可以分离的。

(1)催眠可以在不改变疼痛感的情况下影响疼痛效应或体验——即感受,这些催眠暗示可以调节扣带回皮层区的皮质活动而影响疼痛的感受或体验。

(2)当催眠针对的是疼痛感而不是与疼痛相联系的感受或情绪时,疼痛感和与之相联系的感受都会发生变化。同时,相应的初级躯体感觉皮质和扣带回皮层也有所变化。

(3)如果催眠暗示针对的是在疼痛之后的感受而不是疼痛感时,这些催眠降低的是感受;降低的是体验;降低的是情绪而不是疼痛感。而且也只是使扣带回皮层发生功能上的改变。如果你服用过β—阻滞剂来治疗心律问题,或者如果你使用过诸如安定类的镇静剂,也许你就会对上面的描述有直接体验。

(4)阻断感受而不是疼痛是可能的。通过神经外科手术来破坏相应的扣带回,可以缓解剧烈的,不易治愈的疼痛。

——可以看出,由疼痛决定的感受或体验的中枢在扣带回。

感受区也是先天性心意存在的地方。先天性心意是生物千百万年来不断进化的结果;是与我们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的,是为保护我们的生物躯体免受伤害而设的一道屏障。先天性心意是专门监测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我们的身体所造成的冲击和伤害,让我们的躯体能够在当前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顺应当前的生存空间。感觉是原汁原味地直接产生。

五、自我区

自我区也称自我腔或自我中枢。它是形成自我,形成心理信息,形成心意地位(心理能量)的场所。自我是心灵的主体。心理信息是自我的一部分;是自我的私属产品;是自我支配而发出的,是体现自我的意志或体现自我的意思的意思,是为自我服务的。心意地位是指自我想要表达意愿的强烈程度;是意愿在自我或者“我”那里具有的心理能量。自我、心理信息和心意地位都是无意识的,我们是无法直接地感知到的。

在自我、心理信息和心意地位三者之间,自我是处于主体的地位,是核心部件。所以,对自我区的说明主要从自我入手。自我在心理层面主要分为核心自我和自我。核心自我是原始的没有分化的自我,是基本的自我,是与我们的人格、修养水平、教育状态一致的自我;是我们具有能够感知、理解、判断的能力的无意识的自我。核心自我也称基础性自我。自我是在核心自我的基础上受到情景的作用而发生移位的自我;发生变化的自我;所以说,自我也称为扩展性自我。

基础性的自我是最原本的状态,是人格的核心,是未分化的自我。

基础性自我可以受到心理状态或者心理境况变化的影响而使基础性自我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千变万化的扩展性自我,如理智的自我,冲动的自我,意志坚强的自我,具有“儿童”戏剧性的自我,“父母”管制的自我等。

自我区在脑部中的位置是扣带回,为了证明此观点有如下事由:

(1)这是用排除法的方式来确立的。脑干以下的损伤,这包括周围神经系统、脊髓的损伤都不会破坏核心自我。

(2)脑皮层的损伤不会破坏核心自我。损伤两侧的或一侧的听觉和视觉皮层,以及前额叶皮层根本不会破坏核心自我。损伤前额叶腹内侧两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的两侧,包括额叶都不会破坏核心自我。同样,损伤两侧海马,或者整个颞叶前部或外侧,或者大部分内侧或者下侧的颞叶,都不会破坏核心自我。

(3)损伤两侧的杏仁核也不会破坏核心自我。

可以看出,核心自我存在的脑区是一些脑发育比较早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位于脑中线附近,它是非常古老而神秘地隐藏着;它不是存在于大脑皮层的外表面。

破坏核心自我的脑损伤结构主要有三个:脑干、丘脑和扣带回。脑干的损伤让人昏迷,失去意识;当然,核心自我也不存在了。同样,丘脑和扣带回的损伤也让人昏迷,失去意识,核心自我自然也不存在了。不过,脑干的网状结构在意识方面主要负责睡眠与觉醒之间的调节,是开关。它通过产生类胆碱核子和胺能核子(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来完成对觉醒与睡眠的交替。

当丘脑和扣带回任一个受到损伤而脑干完好无损时,核心自我都将被破坏,当然,将以此发展起来的自我也受到了破坏;而觉醒却保持着,患者能够睁开眼睛,肌肉有弹性。从这可以说明脑干并不是核心自我的脑区所在地。

那核心自我的脑区所在地究竟是丘脑呢?还是扣带回?在我看来,核心自我的脑区所在地应该是扣带回,并最有可能是后扣带回。理由如下:

(1)在损伤和功能成像的研究中,扣带回一直与情绪、注意和自主控制有关;并且它也是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奇特结合。同时,扣带回还参与了注意的过程;参现了情绪的问题和意识的问题。

(2)在静息过程中,后扣带回协调着前额叶内侧和颞叶内侧的活动;而它们恰恰是想象过程和睡眠做梦过程的必要条件。后扣带回,至少扣带回成为了核心自我或自我的关键脑区。

(3)损伤了两侧扣带回皮层的病人虽然保持着醒觉,能睁开眼睛,肌肉有弹性,但是他们的核心自我已经被破坏了。损伤了两侧前扣带回会导致一种叫运动缄默症的病;损伤了扣带回顶部的内侧区域将造成最普遍的结果是阿尔茨海默症;这不仅破坏了核心自我,也破坏了自我本身;但却使醒觉保持着。

(4)损伤了两侧后扣带回可能会永久地破坏核心自我。

丘脑难以作为核心自我的脑区所在地主要在于它自身的特征决定了的。

(1)丘脑是一个中转站,将大脑各部位联结起来;它是脊髓、脑干与大脑区的桥梁;它处于脑的中心部位,它既要负责体表感觉信号筛选和传输,也要负责内脏器官的功能调节;它这繁重的任务是不可能在为核心自我存在起到核心作用的。也就是说,丘脑仅仅是一个形成核心自我的纽带。当然,丘脑的损伤,患者虽处醒觉状态,但核心自我被破坏了。

(2)在睡眠过程中,丘脑的大部分区域被封锁了;丘脑处于相对的休息状态。感官输入的信号也被封锁在丘脑皮层,从而无法到达大脑皮层形成感觉。这种状态下的丘脑是不可能支撑做梦活动中的核心自我的。然而,做梦活动的过程中是扣带回支撑了核心自我;是让前额叶内侧、颞叶内侧和后扣带回受到了激活来完成的;这是关键。前额叶内侧主要形成表象,颞叶内侧提供记忆信息,后扣带回却起到调控和支配的作用。

(3)在静息状态下,前额叶内侧、颞叶内侧和后扣带回受到了激活,而前额叶内侧主要形成表象,颞叶内侧提供信息,是后扣带回而不是丘脑起到调控和支配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扣带回支撑了核心自我和自我,而不是丘脑。

(4)假如核心自我的脑区所在地是丘脑而不是扣带回,那么,扣带回的损伤是不分破坏核心自我的;然而事实则刚刚相反,从而说明了丘脑不应是核心自我的脑区所在地,而应是扣带回。

六、记忆区

记忆区也称记忆腔或记忆中枢。它是储存心理信息的场所,是库房。记忆区主要是指颞叶内侧系统,包括内侧颞叶及周围组织,包括海马及海马旁回。它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当它们受到损伤,将不能进行新的记忆。

关于意识成分的脑区定位相对来说的。

七、脑的自发活动

我们作为生物个体是在千百万年的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成了我们现在这种生物状态。我们有正常的,一定节率的呼吸;有正常的,一定速率的消化和吸收;有正常的,不间断的血液循环;当然,我们也有正常的,有规律的,自发的脑生理活动——默认网络;这如同血液循环一样的自然,不管是白天或黑夜它都进行着自组织的内禀活动;它为我们正常的生理活动奠定调控的基础。脑的自发活动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分,默认网络系统只是脑的众多的自发活动系统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基础性的系统。

从有关科学研究的结果来看,有两个比较确定的脑生理自发的,自组织的内禀活动的系统存在;即两条神经环路。一个是海马环路:海马→穹隆→下丘脑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后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另一个是杏仁体环路:杏仁体→终纹→隔区和下丘脑前部→额叶眶部→钩束→颞叶前部→杏仁体。

其中,海马环路就是默认网络系统的原型。在海马环路自发活动的过程中,由丘脑前核和背内侧核把神经信号投射到额叶内侧部分,最终形成默认网络系统。当然,在海马环路进行过程中,在下丘脑处可以把杏仁体环路统一起来;通过下丘脑前部向额叶眶部投射神经信号,从而推动海马环路与杏仁体环路的整合。

海马环路和杏仁体环路都是脑自发的活动,内禀的活动。不管你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也不管你是处于静息态还是有任务的心理状态,海马环路和杏仁体环路的自发活动都存在。

睡眠过程中的梦的产生也是在海马环路的基础上产生的。当脑干网状结构的胆碱能神经元产生类胆碱核子(cholinergicREM-on nuclei)进入到丘脑后,我们开始进入睡眠状态;这时的海马环路的自发活动也受到了一定抑制;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和内侧颞叶系统也暂时地静息。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类胆碱核子的减少或者受到去睡眠的胺能核子(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影响,海马环路的自发活动又增强起来,并同时激活了内侧前额叶系统、后扣带回和内侧颞叶系统,最终使默认网络系统活跃了起来。内侧前额叶系统是提供梦景产生的场所;内侧颞叶系统是提供梦景产生的内容和记忆信息;而后扣带回是专门对梦景进行调节和调度;如此,梦产生了。梦也就是内侧颞叶系统中的记忆信息进入到了内侧前额中产生了表象,梦景,后扣带回中的自我进行了调控而已。

八、核心自我的产生

当脑干网状结构的胆碱能神经元产生类胆碱核子(cholinergicREM-on nuclei)完全控制或抑制了我们的脑部后,这时海马环路的自发活动也将受到暂时的抑制,内侧前额叶系统、后扣带回和内侧颞叶系统将暂时地静息。承载核心自我的后扣带回也无力回天,静静地休息。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类胆碱核子的减少或者受到去睡眠的胺能核子(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作用,海马环路的自发活动又增强起来,激活了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和内侧颞叶系统;如同灯泡有了电流而发光一样。最终致使默认网络系统又活跃起来。后扣带回被激活后,处于后扣带回中的核心自我的初始状态组织和整合了被激活的内侧颞叶系统中的有关“人”的或者有关人格的基本信息,基础信息,如经验与欲望,人格、品性、习惯、安全、自由、利己、方便、尊重、思维定势、价值观念、爱与理想等记忆信息;也就是组织和整合了形成主观自我的基本信息,最终,形成了无意识的核心自我。或者以整体打包的形式从内侧颞叶系统中进入到后扣带回中形成无意识的核心自我。此时的核心自我已经具备了觉知的能力,它具有感觉到、感知到、意识到或者觉知到心理对象的能力,具有这样的可能性;核心自我具有这样的感觉到,意识到心理对象的能力作者称之为感识状态(关于感识状态另有解说)。也就是说,核心自我形成之时感识状态也随之产生;感识状态是核心自我被激活后所具有的本能。当核心自我形成后,在内侧颞叶系统和内侧额叶系统的协助下,在睡眠中可以形成梦景。虽然梦的场景不完全是受到核心自我的调控,因为有些场景是内侧颞叶系统中部分信息过度兴奋而直接进入到内侧额叶系统中而出现的;但是,核心自我的主观意识是同一的,有线索的。随着梦景的变化,核心自我也将发生变化成为情景性自我。当人从睡眠状态进入觉醒状态时,默认网络将同处于兴奋状态下的前额叶——顶叶系统及各类感觉中枢一起完成相应的心理活动;默认网络虽然被抑制,但是它是处于兴奋的运行之中。在觉醒状态,处于兴奋下的默认网络中的后扣带回也将形成核心自我的原始状态,最终也将组织和整合内侧颞叶系统中的基本信息形成核心自我;随着外界知觉信息的瞬息万变,核心自我也将发生了位移或波动转变成现实中的自我——情景性自我;如理智的自我,冲动的自我,意志坚强的自我,具有“儿童”戏剧性的自我,“父母”管制的自我等。

在睡眠状态下或是觉醒状态下,核心自我都是同一个自我,是同一个“我”;它们都将受到情景的变化面发生改变成为情景性自我,成为现实中的自我。在觉醒状态,核心自我的独立存在如同大脑的空白感一样是无意识的,是茫然的。

夏日的响午,我躺在床上,静静地望着天花板上走动的壁虎。这时,我是处于意识的感识状态之中,并主要是视觉方面的意识状态。随后,我自然而平淡地闭上双眼,此时,我将看不到任何东西或事物;可是,耳朵却能听到窗外的微风吹得树叶沙沙的响声;这时,我也是处于意识的感识状态之中,可这时的意识状态却主要是听觉方面的。再后来,我轻轻而顺势地塞住了双耳,让我听不见外面的风声,也看不到天花板上走动的壁虎;这时,在我心理只有床边的棱角还顶印着我的右脚而让我觉得有我还存在有意识,即处于意识状态。慢慢地,我轻轻移动了一下右脚,让那床边的棱角不再顶印着我的右脚。这时,我什么也觉知不到了,什么也感觉不到,意识不到。可这时的我还没有睡眠过去,也没有死去,这时的我是处于什么状态?可以肯定的是:我这时还是处于觉醒状态之中,我心理还是清楚我还是醒着的。但我心理这时什么也没有:没有看见任何东西,没有听到任何东西,也没有感知到其它任何东西,可这时的我究竟是处于什么状态?意识的状态?还是无意识的状态?还是非意识状态?还是什么状态也没有?我不知道。

也就是说,当我们自然地紧闭双眼,塞住双耳,手、脚不要移动,保持轻松的自然状态,我们的心理不要去想象,不要去思维,什么都不要去进行,安静地不在觉知其它任何东西时,我们的大脑是处于什么状况?或者我们的心理或心灵是处于什么状况?这时的意识状态或者意识的觉知性还存在吗?这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从感知上,这是一种自然、平淡而盲目,非心理活动的觉醒状态,它时常让人茫茫然而毫无头绪,如同大脑的一片空白一样。这让大脑内没有任何的信息而出现苍白的感觉,茫然的感觉,如同我们走进浓雾一样什么也没有看见。这样的一种状态作者常用称为大脑的空白感。

——大脑的空白感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这时,我们大脑的清醒状态差不多就是核心自我处于无意识的状态,是心理平静如水的茫茫然状态,我们对它感觉不到,意识不到,好象什么也没有。不过,此时的核心自我具有“感觉到”,“意识到”的功能,它可以对意识,无意识进行审视,进行感知,是处于感识状态,能够感觉到,意识到心理对象。当我们睁开眼睛时,我们能够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当我们拿走棉花时我们能够听见外面的声音,当我们在想象或者思维时我们能够感知得到,我们能够进行分析,综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