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

力量的秘密在于专注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工作换来换去,仍然一事无成,是因为不懂得这个理论

周末的时候,有个朋友私信我,说起了他的人生困惑:毕业到现在共计从事了五六份工作,却每每发现这些工作都不适合自己。

我问他年龄多大?他说是“80后”的尾巴,我一算三十多岁了,如果这个年纪还找不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可是件麻烦事。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报关员,因为那时外贸挺火,他马上闯了进来,可做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份工作有很多潜规则,而且钱也没有想得那么好赚,8个月后,他便离开了……

后来,他去做了一家工业品公司的销售,因为那时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可是又没多久,他觉得这个行业太黑,利润被压得太低,客户胃口很大,太难伺候。

之后,他又做了某家小公司的行政,又开了一段时间的滴滴。

前年,他又和朋友一起做公众号,好景不长,他又准备放弃了,因为,做了不到两年时间,粉丝数都没有超过5 000,根本没法变现。他感慨自己为何总踩不到节奏点?

以这位朋友的年龄而言,这样的经历是蛮丰富的,但这种丰富却缺少一种主旋律,如同枯枝散叶无法搭建成一所房屋,支字片言无法汇集成一篇文章。

那么,什么是“路径依赖理论”?职场中利用“路径依赖理论”应该遵守哪些原则呢?

路径依赖是指: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1993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

道格拉斯·诺思提出路径依赖理论,本意是想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演化取决于历史的惯性,这种惯性会不断地自我强化,往往导致强者恒强的结果。这个理论放至微观个体依然成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是在原有的路径上步步强化、精耕细作,而不能总是切换路径

在《注意力曲线》一书中,给出了我们注意力的基本模型,并着重从职场的角度分析了利用“路径依赖理论”提高专注力应遵循的原则: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1)

①学会排除干扰,一段时间只做一项工作;

②学会分配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精力;

③学会利用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出。

应该如何利用“路径依赖理论”提高自己的职业专注度呢?

第一:深度工作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通过远离干扰和清空干扰两种方法,帮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卡尔·纽波特在著作《深度工作》一书中指出,大多数人60%以上的工作时间花费在肤浅的事务上,根本不会创造什么价值,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只有通过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才能不断强化你的认识能力。用公式来表示,就是:高质量输出=时间×专注度,这就是“高效工作公式”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2)

肤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创造不了多大的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可以使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且这种努力能够创造价值,提升技能,难以复制。

对于深度工作能提高认知能力的观点,丹尼尔·科伊尔在他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也有论证。

书中写道:人在刻意处理一些复杂性工作时,大脑神经元周围会生长出一层髓磷脂的物质。如果把大脑比喻成发动机,那么这种物质就是发动机中的机油,可以确保大脑高速通畅运转。

所以,你不难明白,那些厉害的人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大脑长期接触复杂事物,髓磷脂会持续生长,使得大脑运转回路更灵敏。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3)

那么,如何才能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呢?你可以试试这两种方法:

①远离干扰,有效减少“注意力残留”

明尼苏达大学商业学教授勒鲁瓦在2009年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论文,提到一种“注意力残留效应”。

当你从任务a转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会存在很多任务a的残留,并没有及时转移,这段残留简直就是你注意力和时间的“杀手“

这些杀手的制造者包括手机、社交媒体、邮件和突如而来的电话。你一定要避免在多个任务中间来回切换,否则会浪费大量的注意力资源。

如何避免干扰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肤浅工作批量处理,留出整块时间给深度工作。

例如,不要及时去回复每一封邮件,而是设置一个自动答复,告诉对方你将在几点统一回复邮件。关于手机,你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要动不动就去划两下,可把它设成勿打扰状态,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再去翻看。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4)

②利用“30秒圣地”冥想法,清空干扰

远离干扰是一种理想的情况,但很多时候干扰是你无法避免的,如老板突然布置的工作、流程外的突发事件等都会让你猝不及防。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清空注意力残留,切换状态?在《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中,给出了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称为“30秒圣地”。这是集中注意力有较大帮助的一种方法:具体的做法就是,进入一个深度工作前,在脑中想象一个画面,可以是风景、动画或者你心目中的偶像,但一定要美妙绝伦,神圣无比。

选择什么画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关键是要调动你想象中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不要思考,只用感受,30秒即可。等你回来就能发现气神焕发,精力充沛。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5)

第二:人的精力有限,要学会把有限的时间聚焦在有用的事情上,增加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率,对无效知识断舍离

这个时代信息过载,你必须学会识别无效知识,并进行清理。——丹尼尔·戈尔曼

职场人的精力有限,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效率和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率,敢于对无用知识断舍离才是真正的专注:

①学习应该聚焦实用性

学习应该聚焦实用性,如今网上学习蔚然成风,很多年轻人也全情投入,这本无可指摘。但是,太过散漫失焦的知识,其实对你并没有太大帮助。

易中天曾说过一件事,某天他坐出租车,那司机特能聊天,还懂好多易老不懂的知识。司机知道某歌星的三围、星座、眉长毛短、生辰八字等各种知识,可这些对一个出租车司机又有什么用?

易老说:“这都是无用的知识,你又不是歌星的老婆,用得着知道她的三围、星座、生辰八字吗?学了这么多无效知识,花费时间精力,占据了你的认知,拖累了大脑空间,却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纯粹是浪费生命。”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6)

说是“浪费生命”,可能有点严重,一些没用的知识有可能是你精神上的一块口粮,也可以是和别人交流的一段素材,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但人的精力有限,你花费精力积累的知识难道不是为了创造价值吗?难道只是为了八卦时增添一点素材?只为了向别人吹嘘你读了一本书,或者在朋友圈晒晒你总共参加了多少个学习营吗?

如果你是一名“知识从业者”,那无可厚非,就像当下的一些“知识网红”,他们广泛学习就是为了“再次贩卖”,这是人家的职业。

倘若你无心走这条路,那我建议你还是聚焦一下学习内容,对你从事的工作有用才好。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7)

②要提高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率

习得的知识用于工作,能让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形成一种输入和输出的闭环,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许你会说:“我的工作简单无聊,根本没有什么可学的。”真的是这样吗?

在《心灵鸡汤》一书中,刘润曾讲过另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他早年还在微软的时候,一次出差打车和司机攀谈起来,才发现这个司机很懂得“市场营销”。

他不是像其他司机那样在机场、火车站死等,而是通过计价器算出自己的时间成本,再来选择时间、地点、人物,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例如,根据经验,他推断出哪几个大厦多为商旅人士,于是就经常“潜伏”在附近。对乘客也会进行筛选,拿着公文包、行李箱的就是目标客户了,他们多半是去机场。再如,在医院门口有两个人,一个人手拿药瓶,一个人手拿脸盆,选择哪个呢?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8)

司机的答案是选择后者,因为前者可能只是附近的人,溜出来买药;后者可能是出院的人,距离一般会比较远,而且在住院期间见证了各种生离死别,心境也会豁达很多,不会让你开到个附近的地铁站,再坐地铁回去,而是“直捣黄龙”。

正是这种营销思维,他的收入是其他人的3倍以上。

刘润还了解到,这个司机以前在强生做职业教练,后来转行成司机。他正是把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才演化成具体的产能和收益。我的主张也是这样:你的所学需要与工作相关,这样才能形成应用。而所有的技能也只有在实践后,才能演化成你的能力。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9)

第三:利用“15·45·90法则”,按照大脑节奏进行有规律“冲浪”工作,提高专注时间内的工作效率

人的注意力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提高效率——《拯救你的注意力》

在《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一书中,作者桦泽紫苑提出了“15·45·90法则”法则。我们人类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可以分为15分钟、45分钟和90分钟三个时间单位。这种规律称为“15·45·90法则。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明,通常情况下,人类高度专注的状态一般只能持续15分钟,也就是说,15分钟可以看作专注力的一个单位时间。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最好以15分钟为基本时间单位,每隔15分钟小休息一下。以3个15分钟为一个工作单元,45分钟大休息一下。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专注力持续更长的时间。

45分钟的2倍,就是90分钟,而90分钟可以说是成年人专注力持续时间的极限。所以,做任何事情注意力一旦超过90分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10)

我们要学会按照大脑节奏进行有规律“冲浪”的工作方法

大家都看过海浪涌向海岸的情景,海浪一浪接一浪,有波峰也有波谷。

其实,在我们头脑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们的专注力也是按照一定的节奏上下起伏的。当我们的专注力进行到低谷的时候,我们再努力工作,也难以见到效果。

我们不能违背身体的规律,应该顺势而为。假如把专注力的起伏比喻成大海的波浪,那我们应该成为“冲浪高手”。

顺应头脑的节奏安排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专注力高的时间段,高效率地工作。

解了自己的专注力持续时间后,我们就可以在专注力即将涣散的时候,选择休息10~15分钟,让专注力再次集中起来。

只要学会灵活运用“15·45·90法则”,就可以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冲浪”了。顺势而为地工作,可以让工作效率提高很多。

小白转行人员职业规划(3年5次转行最终一事无成)(11)

总结一下,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了如何利用“路径依赖理论”提高职场专注度,总共给大家提供了3种方法:

第一:深度工作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通过远离干扰和清空干扰两种方法,帮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第二:人的精力有限,要学会把有限的时间聚焦在有用的事情上,增加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率,对无效知识断舍离;

第三:利用“15·45·90法则”,按照大脑节奏进行有规律“冲浪”工作,提高专注时间内的工作效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