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白云石(白云石还是白鱼石)

针对一块“石头”的命名,西南大学汉语史词源学方面的教授李海霞对现有官方介绍提出了质疑。

这位六旬教授平日里喜研究汉语、语言与思维,近日,她对碚石和有关的石滩作了前人不曾有过的细致考察,提出了不同于先前各种文字的看法。

巨型白云石(白云石还是白鱼石)(1)

北碚庙嘴信号台上的简介。受访者供图

喊了几十年的“白云石”咋成了“白鱼石”

去年,李海霞在北碚正码头庙嘴信号台看到一块介绍牌《白鱼石》:“白鱼石为江岸岩石延伸入嘉陵江而成。石随水曲折,似一条大鱼兀立江心,是大自然赋予北碚的独特地标。白鱼石石质光洁,如白色鱼背,久而以其颜色、形状指称此地,曰‘白背’。因北碚位于渝州之北,‘白’与‘北’在方言中发音相同;又清代进士洪良品《巴船纪程》云‘岩石随水曲折曰碚’,‘背’与‘碚’发音相同,自乾隆年间改‘白碚’为‘北碚’。”

李海霞看到后惊讶不已。她是土生土长的北碚人,在她记忆里,那片滩一直被叫做白云石、白石滩,近两三年才听说“白鱼石”一名。

她的小孩1990年入读西师附小,其乡土教材上介绍此滩,写的也是“白云石”。李海霞随后又去拜访了17位长居北碚的老人,除了少数不知晓外,大部分都说是“白云石”。

“此文说北碚是‘白背’二字的谐音,把我们当地人口中的白云石叫做白鱼石,这太随便了。”“口头的臆说不应当成为正式的‘知识介绍’!”喜欢较真的李海霞认为,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当即决定,对此进行全面的考证。

她认为“碚石”“白云石”和“鱼”并无关联

李海霞认为,白云石的得名太简单了,就是主滩上有多块扁平长大的石头排列着横伸江中,像一大片云层。“鱼”和“云”音相近,只是有无韵尾的区别,容易误读。

巨型白云石(白云石还是白鱼石)(2)

碚石(图源:北碚博物馆公众号)

这片石滩就在庙嘴山脚的上游方,形状像个“6”,底部即文星湾岸边。它横着伸向江心再直下,有近270米。大肚皮是云状主滩,主滩伸出根石梁,中有长整石,再折下为乱石梁,端部是碚石。“6”上部三面相围的是黑龙潭,是鱼类自然产卵场。2006年时,石梁为了通航需要被炸断。

于是,碚石和它领起的乱石带成为孤岛——碚石岛,也就是“白鱼石”介绍牌上加工过的剪影式照片。

李海霞翻阅资料发现,1986年出版的《北碚自然地理》一书中,《地貌·河谷地貌·碚》写道:“有白鱼石,又名黑碚石,横亘江中。”她想这应是最早的关于“白鱼石”的书面说法,而且白鱼石所指错误。后来,北碚区政府出版的《北碚》画册、一些新出现的路标中,都写作“白鱼石”,甚至还有“白玉石”,乃“白鱼石”的讹变。

她又考证“鱼”的意义有何依据。

介绍牌说它“似一条大鱼兀立江心”,李海霞指出,碚石岛是2006年才独立出来的,所谓纵向部分其实呈扇形,大石头群严重高低不平有缺断,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像条鱼。似鱼之说不但时间错误,形状也错了。

那会不会是流传有白鱼的传说呢?她是本地人,没听说过,也没有发现文献记载。

李海霞说,“白鱼石”在介绍牌正文出现两次,第一次指从江岸延伸过去的滩,显然是整个石滩。第二次说它“石质光洁,如白色鱼背”,这指的应是介绍牌照片上的“鱼形”孤岛,其说法自相矛盾。事实上,平卧的孤岛和碚石都没有“兀立”。

因此她认为,“白鱼石”是“白云石”的音讹,“鱼”没有事实根据,是记录方言的人记录了讹误的名字,这种事很常见。

关于北碚的得名

李海霞认为,碚,古今字词典均无解,民间众说纷纭。“我认为诸说都不能成立。”

如清代有人说“岩石随水曲折曰碚”,她认为不合逻辑。《北碚自然地理》中的“碚”下写道:“凡岸旁坚硬岩石突入江心,名曰碚。”也不对。李海霞指出,此碚石并非整石突入200多米远的江心,作者误把整个石滩和碚石合起来叫做“碚”了,因此看不到碚石本身的特征,且多数碚石并不伸入江心。

姜孝德《北碚说“碚”》引梁实秋解释说,“碚”是“江中矗立的石头”。李海霞认为,“大致是正确的” ,应更确切。她说,梁实秋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大,“矗立”也不当。因为矗立是耸立的意思,没见到哪个碚石是耸立的。

北碚得名,有人说,碚“应该是一种背状”,是水里和山上的“拱背形褶皱地貌”。有人也嫌这太模糊,直接说北碚来自“白背”或“鳖背”。

李海霞认为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她从小就在白云石上玩,对其非常熟悉:“它在夏秋会被淹,石头是浅紫褐色,如果带着水淹的淤泥,晴天晒干了就是白色,所以有白色也是在水边,而不在石头背上。”碚石的颜色较深,又名黑碚石,仅腹面有时是白色。重庆方言里也没有“鳖”字,而是叫团鱼。她指出,北碚在清代曾写作白碚,“白”不过是别字,重庆方言北、白同音。既然碚石是重庆府北部重镇的一个显著地标,此地叫北碚理所当然。

北碚的碚石从白石滩上看是横卵圆形,长可七八米,高三米多。表面光滑。她查阅了宋代欧阳修记录的蛤蟆碚,清王士祯游三峡作《欲访三游洞不果》诗:“江云峡口多,碚转犹千曲”等。

李海霞对找得到线索的碚石作了文献考察和采访。她一共找到9块碚石:蛤蟆碚、扳罾碚、三碚、三花碚、金钗碚、北碚碚石等。“已知的碚石都浑厚而大,并没有太高。而体积小、瘦高的石头没见叫碚的。结合史料我认为,碚是江边或水中突出的巨石。”江里的大石头经过亿万年江水的冲刷,本来长相不太奇怪而硬度均匀的就趋向圆团形了,类似江底的鹅卵石。鹅卵石承受的水压大,冲力强,更碎、更硬、更圆,也更多扁的。碚石大多连着河床(包括洪水期河床)岩石,故近岸的多,延伸很远的少。它们枯水期部分或全部露出水面,涨水就淹没了。

李海霞认为,碚,实际是指江里突出的巨石,多在水边,具有地标性。语源不是脊背的背,而是圆的声象,来自形体较圆的碚石,跟胚、培(坟包)、佩(玉环)等同源。今重庆话“北碚”仍有北佩、北培两个异读。

李海霞认为,正规的知识介绍应当依据事实和逻辑,不是随便吹“龙门阵”,望文生义。她将多方考释的结果整理出来,形成6000多字的长文,找到北碚博物馆据理力争,请他们修改先前的说明。

博物馆:欢迎各界提出质疑

上游新闻记者联系到北碚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李海霞老师的意见博物馆已经受理,在馆内征询了专家和老北碚人的意见后,采纳了部分她提出来的建议,“让我们可以更确切地描述这块石头。”

至于到底是“白云石”还是“白鱼石”,该工作人员表示,的确可能在口口相传中形成了误读,但既然目前两种说法都有,已无从考证,于是并未纠结这个问题,在公示牌上仅以“碚石”相称。

工作人员表示,在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对碚石的介绍已作出修改,确定出新的版本,并进行了公示。由于其属于区级文保单位,因此需要走完流程各种审核,接下来就会更换卢作孚纪念馆旁边的解说牌。

“这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我们欢迎各方意见,不管是来自学术类的专家,还是社会公众。”

新闻链接>

北碚区博物馆更新“碚石”的简介公示牌,内容如下:

北碚嘉陵江边,马鞍山尽头,江水泱泱,波光粼粼,一块巨石斜亘江心。碚石即嘉陵江心那块卵形巨石。“两山相夹曰峡,大石壁立曰碚,长石横江曰梁。”水映石影,江流环绕,此景已成北碚独特的地标,北碚是中国唯一以“碚”命名的城市。

北碚的名称,始于清初。公元17世纪初(清康熙年间),北碚系巴县之白碚镇。因场镇建于嘉陵江南岸,有石梁自江岸伸入江心,立于江口,故名。又因地处巴县县境之北,18世纪50年代(清乾隆年间),改名北碚镇。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