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创作背景简便(关于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关于《陋室铭》百度一下它的写作背景,总会出现一个戏说式的故事。这个故事明显带有戏剧性和人为雕琢的痕迹,但是不少老师却将其真的作为写作背景来介绍了。

陋室铭创作背景简便(关于陋室铭的写作背景)(1)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创作背景简便(关于陋室铭的写作背景)(2)

这个故事存在两处常识错误,必为伪史。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是唐朝的时候就没有通判这个官职;通判,这个官名是宋太祖赵匡胤时才设置的,从五品,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目的是吸取前朝教训,为了防止出现唐末时藩镇武将专权、皇权旁落的局面,就加强集中中央权力。通判是皇帝亲自任命到各州,辅佐知州一起治理各州,通判可直接向皇上禀报各州的事情,如果有政令需要颁布,需要同时有两人的署名才能生效。在官职上,通判在知州下一级,但是可以绕过知州直接向皇上报告。

陋室铭创作背景简便(关于陋室铭的写作背景)(3)

其次,就是缺乏合理性;前面说过,通判是个从五品的官职。 其实和历史记载的刘禹锡被贬为司马大小相当,通常上州司马 从五品下;中州司马 为正六品下;下州司马为从六品上。而县令通常在六品到七品。而安徽和州县在当时也就是个七品的县令。 唐朝的品级有30级,1-3级只分正从,4-9品不仅分正从,还要分上下。都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司马比县令高得可不是1级,县令戏司马,怕是玩不转吧!更何况,故事里用的还是通判。 通判可直接向皇上禀报各州的事情,如果有政令需要颁布,需要同时有两人的署名才能生效。县令耍通判,我们且不论是不是县令活腻歪了,就说是不是玩得转, 这个故事纯属扯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