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

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的历史原型悬测

郑文龙

考察《蜀山剑侠传》一书,艺术人物个性之鲜明、形象之丰富,可谓千人千面,各有不同。其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大多是经过提炼抽象、艺术加工形成的。例如,“三英二云”及其他峨眉派再传弟子的诸多事迹,无疑是撷取诸多道教人物传记、笔记小说中的记载而汇集整理成文的。但凡事皆有例外,在《蜀山》一书中独有一组人物形象,常令阅览者联想到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就是峨眉派“东海三仙”——玄真子、妙一真人、苦行头陀。

而其实东海三仙本来就是指的追云叟白谷逸,苦行头陀跟玄真子,但其实到后来东海三仙中没有了白谷逸,而变成了齐漱暝。白谷逸本身比玄真子,苦行头陀还有齐漱暝高出半辈,峨眉班辈非常严格,所以白谷逸与其余二人齐名本身不合适,而且三仙的称号也只在白谷逸身上被提起过一次,相反,《蜀山剑侠传》前面大部分中都提到三仙在东海炼宝,而看过这本书的朋友都能记得还珠楼主说的是峨眉掌教乾坤正气妙一真人,玄真子以及苦行头陀在东海,而在这个时期,嵩山二老朱梅与白谷逸却时常明里暗里出现来帮主峨眉门下的小辈,所以看来,三仙还是指的妙一真人,苦行头陀以及玄真子 。

《蜀山》中的妙一真人齐漱溟,同样与颜真卿不少相通之处。

首先,妙一真人的全称为乾坤正气妙一真人,宋元之际文天祥曾作《正气歌》,但凡以正气为称的,无不祖述于《孟子》: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正气,慨然为儒士之气。观诸齐漱溟二世修行,举家修仙,实践长眉真人在时峨眉派二千万善功之诺言,可谓功盖千古。

如果妙一真人存在历史原型,那么极有可能是颜真卿。

首先,儒、道两家而言,颜真卿皆可谓完人。可谓是峨眉派儒行道心的完美代言人。

其次,妙一真人全家修仙,峨眉开府为亘古未有之旷世仙缘,与颜真卿满门忠烈相表里,想是因颜真卿家族之忠烈亦是世所罕见,故而以小说家言为之超脱,以符人们所期待之善恶之报、因果律则。

再有,乾坤正气妙一真人在东海炼成金光烈火剑,无论何派的飞剑,遇上便化成顽铁消融。只有雪魂珠能够抵敌。妙一真人采取东海底万年寒铁所炼铁赑仙盾,其形颇似一面护身盾牌,盾的上端是一个赑首,非道法高深的人不能应用。用时人在盾后,以先天大乙真气驾驭前进,那赑口和赑目内自会发出百丈寒光,两条白气。所到之处,无论沙石金铁,遇上便即消融。再被那两条白气一吹,立时成了康庄大道,其疾如箭。真个是石流沙熔,无坚不摧,穿山行地,瞬息千里。两样法宝攻守兼备,尤其金光烈火剑令人想起颜真卿被缢杀之前曾被试以烈火焚身之刑,奋不顾身而被阻拦。可想见颜真卿不畏火刑,自然能够在修炼中化为己用。

最后,是从还珠楼主自身书法师承来讲,现存《蜀山》系列著作封面皆出自还珠楼主手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还珠与颜体字的手迹:

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1)

颜真卿行书作品《争座位贴》

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2)

还珠楼主赠鹤千先生书

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3)

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4)

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5)

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6)

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7)

七界第一仙为何给他万年法力(神考证蜀山东海三仙)(8)

两人手迹中的刚烈忠义之气是否如出一辙呢?

如果说还珠楼主以颜真卿为原型设定了妙一真人齐漱溟,那么这一峨眉掌教亦自然融合了还珠楼主些许的自我投影、本我思考、超我期许。

三、禅茶一味:“苦行头陀”陆羽

相较而言,对“苦行头陀”的考证最为隐晦,所以将这部分内容放置最后,并在历史人物的交游之中加以佐证。

如本节标题,理解陆羽“化身”为苦行头陀,还需从陆羽早年身世谈起。

张志和事迹在《新唐书卷一九六·列传第一二一·隐逸》有传: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始名龟龄。父游朝,通庄、列二子书,为《象罔》、《白马证》诸篇佐其说。母梦枫生腹上而产志和。十六擢明经,以策干肃宗,特见赏重,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赐名。后从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有韦诣者,为撰《内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

兄鹤龄恐其遁世不还,为筑室越州东郭,茨以生草,椽栋不施斤斧。豹席棕屩,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县令使浚渠,执畚无忤色。尝欲以大布制裘,嫂为躬绩织,及成,衣之,虽暑不解。

观察使陈少游往见,为终日留,表其居曰玄真坊。以门隘,为买地大其闳,号回轩巷先是门阻流水,无梁,少游为构之,人号大夫桥。帝尝赐奴、婢各一,志和配为夫妇,号渔童、樵青。

陆羽常问:“孰为往来者?”对曰:“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何有往来?”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原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辩捷类如此。

善图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成。尝撰《渔歌》,宪宗图真求其歌,不能致。李德裕称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云。

玄真子张志和、“书圣”颜真卿、“茶仙”陆羽,构成了令《唐才子书》称羡的一组“朋友圈”。

《唐才子传》一书对张志和、陆羽、颜真卿之间的友谊在各自的本传中皆有勾连,可见其书作者亦显然认同这种超越阶层、身份局限的神交知己。

《唐才子传·卷三》载:

志和,字子同,婺州人。初名龟龄,诏改之。十六擢明经,尝以策干肃宗,特见赏重,命待诏翰林。以亲丧辞去,不复仕。居江湖,性迈不束,自称“烟波钓徒”。撰《玄真子》二卷,又为号焉。兄鹤龄恐其遁世,为筑室越州东郭,茅茨数椽,花竹掩映,尝豹席棕屩,沿溪垂钓,每不投饵,志不在鱼也。观察使陈少游频往候问。帝尝赐奴、婢各一人,志和配为夫妇,号渔童、樵青。与陆羽尝为颜平原食客。平原初来刺湖州,志和造谒,颜请以舟敝,欲为更之,曰:“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足矣。”善画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就,曲尽天真。自撰《渔歌》,便复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宪宗闻之,诏写真求访,并其歌诗,不能致。后传一旦忽忽乘云鹤而去。李德裕称以为“渔父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方而无事,不穷而达,其严光之比欤”。

从中可知,张志和、陆羽皆为颜真卿食客,不仅如此,三人或可互为良师益友、精神知己。

颜真卿为碧血丹心,忠贞不二,为保大唐江山社稷,舍生取义于安禄山叛军阵中,可谓一腔浩然正气,永世长存。今之“颜体”,正是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绝佳诠释。

陆羽本为孤儿,形象不佳且有口吃,幸得竟陵禅师智积救护才得在寺庙之中生存,曾修习佛家,又曾以伶人身份著书笑话。虽精于茶道,却愧于以此谋生。此番经历,俱载《唐才子传·卷三》: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而求食于佛门、官邸,读来颇为之感慨。即便寄人篱下,颜真卿、张志和仍将陆羽视为友人,陆羽本人亦颇重视三人之间的友谊,《唐语林校证卷四》载:

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陆羽传曰:“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原书句下尚叙陆羽与颜鲁公、张志和为友,事竟陵禅师智积等事,太平广记引文亦无。

三人之中,又以颜真卿、张志和最为莫逆,想是二人毕竟出身名门,在文化境界上更为相近,《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四十二·旷达隐逸·张乖崖》条有云:

余谓若子房于黄石公,武侯于庞德公,李药师于虬须客,颜鲁公于张志和,李太白于贺知章,少陵于司马子微。文章跨古今,功业盖后世者,未尝不遇寰宇外士,摩发激厉,而后光华烜赫,□动千古者,又岂特乖崖而已?世不尚师友,而闻道者鲜矣。(引自西清诗话)

张良本是张志和远祖,那么此评论中便是将颜真卿比为黄石公了,足见对二人知遇之情表达之深切。

对于张志和、陆羽、颜真卿间的关系,《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三·经籍考七十·集诗集》有一段深刻的思考:

“《唐史·艺文志》: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敬源》,预其论著。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其集藏之。石林叶氏曰:唐诗僧皎然居湖州妙喜,今宝积寺是其故庐。自言谢灵运后,诗祖其家法,自许甚高。颜鲁公为守时,与张志和、陆鸿渐皆为客,意其人品亦必不凡。吾尝至妙喜,访其遗迹,无复有,但山巅坟存耳。其诗十卷尚行于世,无甚令人喜者,以为优于唐诗僧可也。”

从中可以看出,颜真卿在道艺两个层面,对张志和、陆羽的影响,可说是二人的精神上的导师、伯乐。

那么,陆羽在佛教中的恩师伯乐又是谁呢?

此人是诗僧皎然。

皎然,公元(720-804)年,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

创世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作为年轻人的陆羽在公元757-758年,约25-26岁时遇见了皎然,以后他们结成了生死相依的忘年交。——“缁素忘年之交”40多年,他们的友情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谕的超然境界。陆羽在皎然的指导、帮助,鼓励、安排、资助、筹划下,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的千秋伟业——《茶经》。皎然对陆羽的帮助主要为:

1.让动乱中的陆羽找到了家

陆羽生于公元733年,3岁被遗弃在竟陵(湖北天门)。是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11岁陆羽逃出寺院去戏班,作了优伶,14-15岁被河南府尹李齐物看中,推荐去火门山的邹子夫处学习读书,20岁偶遇竟陵刺史的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崔与陆羽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前的754-755年,有人说陆羽已开始写《茶经》,我们认为不现实。因为那时候陆羽还是一个22-24岁的小青年,对茶业、茶学都没有很深厚广泛的研究与积累,特别是安史之乱,处于流浪动荡状态,也没有这样的环境写书。

罗家庆先生考证认为:“有人认为陆羽在龙盖寺就懂得了煮茶,这不对。而是智积禅师罚他服劳役,砌墙头,清厕所,没有让他煮茶。即使随后到了李齐物、崔国辅两位剌史身边,由于衙门有专人司茶,他也不会接触茶饮……。”

我们认为陆羽在龙盖寺、李、崔处接触茶饮的机会应该是有的,但就以此要写千古《茶经》未免不够。

陆羽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是在公元757-759年,即24-25岁拜见了皎然大师后的发生的。陆羽与皎然结成“缁素忘年之交”时,当时皎然大师已四十多岁,乃杼山妙喜寺主持,有这样的权力、条件让陆羽安下心来潜心研究,陆羽也结束了动荡不安的生活有了人生的着落。

2.陆羽《茶经》受到皎然的指导、启发

皎然年长陆羽13-14岁,大一轮,两人“缁素结交”时皎然已到过庐山、泰山、崂山、嵩山、长沙、衡阳、饶州、洪州以及苏南各地、剡溪、天台等处,他交友广泛,阅历丰富,对不少大庙的僧侣饮茶已颇有心得,佛院饮茶早已成习。有些寺院设有专门的“茶堂”,用作僧侣们潜心论佛,招待施主,有些寺院专门派有“茶头”及“施茶僧”,用以烧水煮茶布施茶水,因此皎然足迹许多大庙后对佛门茶理修炼很深。从他的许多茶诗中可以得知他有非常丰富的茶叶知识。

昨夜西峰两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陆羽在妙喜寺寄宿了三、四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常诗论、探讨,陆羽写成了《茶经》三卷。但在皎然看来,陆羽闭门写书,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观点,他还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谁能对茶圣提出批评?只有皎然大师),他在《饮茶歌郑容》一诗中指出“……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他爱之深所以评之切,他让陆羽深入茶山研究茶叶载培、管理、采摘、煎制等茶事,以补充、修改《茶经》。

3.皎然是陆羽的长辈、导师、笃友、兄弟

陆羽尽管孤儿出身,但一辈子在人生转折的过程中却常有贵人相助。皎然无疑是陆羽事业人生转折过程中的贵人,也是陆羽的长辈、老师,又是陆羽后半生40多年的生相知死相随,交往时间最长、学术探讨最多,关系情义最深的兄长与良师益友,本来陆羽晚年从广州到苏州定居了很多年,他也曾经准备终老苏州。可是皎然上人的圆寂给了陆羽巨大的打击,他毅然决定离开江南水乡苏州而重返湖州以追随皎然……当陆羽走完了漫长而坎坷的人生之路后,他的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妙喜寺附近,苕溪之滨,以伴随他生前最好的哥们兄弟——笃友皎然上人。

陆羽虽出于佛门,但一直未入佛教,但仍与佛道文人之士多所往来。基于《蜀山》中累世因缘果报之说,如果玄真子、妙一真人得以确定原型人物,那么苦行头陀极有可能便是陆羽。

首先,需要排除的是另一种可能:僧皎然。

僧皎然与颜真卿、张志和也常共交游往还并且还是谢灵运之后。但其所修习为禅宗一脉,与苦行这种修行方式截然不同,而以个人身世经历而言弃婴出身、无名无姓的陆羽更近于苦行头陀。而其作为苦行头陀陆羽的佛教师父则是极有可能的。

禅宗与茶道皆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自古言禅茶一味,则陆羽之于茶道亦如六祖慧能之于禅宗。如此,则还珠楼主在塑造人物采用移花接木之法,以陆羽为原型塑造苦行头陀自在清理之中。

苦行头陀以佛门弟子而入峨眉门下,想是陆羽与两位贵人皎然、颜真卿的前世因缘所致。

在《蜀山》文本中,可以找到的对应线索是,苦行头陀所炼无形剑,采用西方太乙精英千锤百炼而成,与峨眉剑法原是殊途同归。想是陆羽采茶之功移用练剑,自然剑出无形。

大破慈云寺时苦行头陀以五行真气大乙神雷破敌,甚为惊艳,而佛门之中并不修习雷法,可见苦行头陀兼习佛道两家。更值得一说的是颜真卿在道教中委以雷部职司,可见其影响。另外,苦行头陀所传两界十方金刚大藏真言、寂灭神钟则显见是佛门法术、法器。

苦行头陀于“东海三仙”中最早修成佛门正果,飞升极乐。可算是深得厚爱吧,这对于生前经历坎坷的陆羽未尝不是一种弥补。

至此,我们完了对《蜀山》“东海三仙”历史原型的一种推测。如果以上成立,我们更可以进一步理解还珠楼主设定人物的深层缘由。

首先,可以从生活趣味上来推测,还珠楼主乐读张志和诗作,以颜体书写并嗜好饮茶,故而曲笔将三位历史人物写入文章。

而从深层次而言,张志和、颜真卿、陆羽于盛唐之际的人生际遇并不顺遂,可谓古来士不遇的集大成者。张志和清高自由而溺于水,颜真卿忠贞刚烈而殉于国,陆羽依偎佛道而孤露飘零,但三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张志和、陆羽以《玄真子》、《茶经》称仙称圣,颜真卿以道心书艺封公封神,得到了后世的无上推崇。

还珠楼主于民国战乱、百姓流离之际,是否以《蜀山剑侠传》寄托更深的现实寓意和对自身文化期许呢?

所有这些,值得我们更深的挖掘与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