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顶级七律(笔下的这首七律精品)

十首顶级七律(笔下的这首七律精品)(1)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在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诞生了不少咏史怀古之作。今天我们走进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这首诗出自“五言长城”刘长卿笔下,借古人古事古迹抒不平之音,那就是《长沙过贾谊宅》:

十首顶级七律(笔下的这首七律精品)(2)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怀古诗有一个鲜明特点,即作者和所怀之人在经历、处境上有共同之处,从而惺惺相惜,情感上得以共鸣,继而表达自己的或吊古伤今、或昔盛今衰、或怀才不遇等情感。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与贾谊“同是天涯沦落人”,有着类似的遭遇,当诗人只身来到贾谊的故居,更何况是寂寥萧索的深秋季节,怎不感慨万千?

十首顶级七律(笔下的这首七律精品)(3)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悲”是诗眼。贾谊才高遭人诋毁,天子疏之,以其为长沙王太傅,被贬三年,有志却也“飞”不起来,只落得“万古”留悲。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的惋惜之情,同时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栖迟”,不仅写出了贾谊的不幸遭遇,也暗指自己的失意。“楚客”,既指贾谊,又指诗人自己,一语双关,含义丰富精到。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遭贬的悲苦命运。

十首顶级七律(笔下的这首七律精品)(4)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由叙事转而写景。正是“同病相怜”吸引着诗人前去瞻仰古迹,凭吊古人。诗人用“秋草”“寒林”“日斜”来渲染“人去”后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人去后”“日斜时”,表面上描写贾宅的情况,但又是用典。贾谊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乃为《鵩鸟赋》。《鵩鸟赋》中有“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的句子,化用在本诗,鬼斧神工,不着痕迹,表达出深切怀念与无限怅惘。

十首顶级七律(笔下的这首七律精品)(5)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追忆历史,痛抒悲情。此句中的“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主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是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的“无情”正是对“有道”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如此,表面“有道”,“夜半前席”,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是却不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的“有道”,“犹”字,暗含对比,诗人既有自负,也有伤感,“汉文有道恩犹薄”恰是一语双关。“湘水无情吊岂知”,写当年贾谊到了长沙后在屈原投水处凭吊,并创作了著名的《吊屈原赋》,但湘水无情,怎能感受到贾谊的一片赤诚之心!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

十首顶级七律(笔下的这首七律精品)(6)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上半句描绘了一幅荒村日暮图。寂寞冷清的深山里,暮色更浓,江山寂寂,黄叶飘飘,这不正象征着当时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吗?朝廷政治黑暗,国家危机四伏,最高统治者却“亲小人,远贤臣”,不辨忠奸贤愚,这和当年贾谊遭贬时有何不同?这句与颈联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深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怜君何事到天涯”,表面同情贾谊被贬“江湖之远”,实际上也在感叹自己屡屡被贬斥的命运。这句诗暗含诗人的悲伤、不平与愤恨,更是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这是所有热心肠文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哀。刘长卿也是一位单纯、执着、一心为国为君为民的文人,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只能对着荒败的古迹、已逝的古人嗟悼、哀叹、伤悲,借别人的灵堂,哭自己的悲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