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

这是积极微习惯的第54篇原创文章!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1)

这几天有重学积极心理学的冲动,便从今天开始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

包括下面两门课程:

1.《哈佛幸福课》,这是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版本。可在网易公开课上免费学习。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2)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3)

2.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厚德截物篇和自强不息篇》

由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老师及清华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老师共同授课的,即积极心理学国内版。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4)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5)


B站有免费学习的视频合集。搜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厚德截物篇和自强不息篇 即可。

我会重学、重写以前的课程笔记。我的课程笔记除了归纳总结这两门课程的重点,也会着重写写我自己的新领悟和新实践。

现在的自己,可能心境不一样、境遇也有了些许不同,但是每每重读这些笔记,还是会为当初坚持学习的自己点赞,仿佛又回到了那些重新认识自己的夜晚。

1 我与积极心理学的缘起

四年前(2018年),出于对幸福的渴望,我点开了网易公开课上播放量最高的课程——《哈佛幸福课》。

这是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的一门课。至今我断断续续地自学了三遍(这即将是第四遍)。2016年起我似乎就在寻找让人迷茫、焦虑不堪的原因。

作为新手妈妈,我发现自己很难适应生活中的一些变化,面对着各式各样的人生困境,我很少跳出思维局限,去积极地接纳、改变、挑战、完成。在养育孩子、亲密关系的沟通、家庭关系的处理方面我也一度手足无措。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6)

回望过去,当时的我可能出现了轻微产后抑郁。我还记得,在很多个被娃吵醒然后独自无眠的夜晚,我会躺在床上听泰勒(Tel)传授有关幸福的知识,听着听着就觉得心生希望。这让我模模糊糊地觉得,希望还在,太阳明天可能还会升起。

在那之后,我花了更长的时间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变可以改变的那部分自己。通过不断应用课程中学到的方法和技巧,我尝试着摆脱“悲观思维”和“习得性无助”,尝试着关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可是对于一个因境遇变化而后天悲观的人来说,改变真的很难。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7)

人生是条单行道,我不知道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学习,生活将会怎样。不管怎么说,积极心理学确实帮助我转变了悲观、抑郁的倾向,让我获得了成长。之后我便迷上了心理学,每次学到了新内容,我都尝试着应用到自己身上,同时我也尝试在知乎上记录、分享自己的领悟,想不到吸引了一些跟我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关注。

我意识到,不仅仅受抑郁、悲观侵袭的人需要积极心理学,普通人甚至健康人也需要它,因为它可以让我们通过付出努力去建设蓬勃向上的人生,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8)

当然,心理和思维上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能通过不断学习,让理论知识内化,再通过应用不断巩固,通过观察、实践去伪存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一个人才能真正地迎来改变。受制于基因、学识、能力,抑或原生家庭、外在环境、社会因素,有些人不是生来的乐天派,不过,通过优秀导师的引导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或许很多人都能成为拥有成长心态的乐观者。

2. 积极心理学介绍

1)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Science that works)

Tal博士教授的《幸福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受到了新闻媒体的热烈关注。乍听之下,你也许会有疑问,为何这个乍看之下瘦小的男人,能成为《幸福课》的传播者呢?他天天都乐呵呵的吗?他遇到困难从不伤心难过吗?他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吗?他的幸福指数比很多人都高吗?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9)


当我们关注这门课程并聆听他的讲座时,我们会发现,他不是,他是一个谦虚的人,他甚至看起来就是那种心思重重的人,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一个会在会对人生意义这类无聊的问题冥思苦想的人,那么,他能传授幸福吗?他或许是最适合的人。

只有体验过悲观抑郁的人,才会对那些渴望幸福,渴望爬出泥沼的人感同身受。

那为什么我们会对幸福课程(message:信息)以及幸福课的传播者(messager)有这样的误解呢?

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既然是一门教人幸福的课程,那么教授者必然是幸福的人,不然何以服众?而且他教授的内容必须要立竿见影,否则如何自圆其说?

可是坚持学习下来我们会发现。错了,崇尚物质消费主义的社会正在滋生大量的“浮躁”情绪,它还不露声色地诱使我们寻找所谓的“捷径”(Quick-fix),捷径思维又让我们的陷入短视,我们太渴望一夜暴富、一周练出马甲线、一个月逆袭CEO,所以我们在自视甚高的同时又浮躁不已,一切需要静下心来默默耕耘、始终坚持、耗时耗力的事情,那些通往成功、通往自我实现的荆棘之路被更短、更快、更强的“捷径”所取代。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10)

我们转而更相信“成功学”,相信“鸡汤”,信奉“即时反馈”,各类网红和各种向我们提供及时快感的网站才能在生活中大行其道,那些甘于默默耕耘的无名人士很难成为大众的偶像,任何一项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才有所获的活动,比如运动、健身,比如读书、写作都会令我们望而生畏,因为看不到成功的反馈,看不到成果,所以太快就放弃,有善始者实繁,有克终者盖寡!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11)


捷径是最远的路!

我们太渴望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谁都不想被当成失败者,焦虑、迷茫自然而然就如影随形了。即使我们家庭美美,夫唱妇随,我们也很难满足,因为社会的标尺在不断提高我们的快感阈值,我们很难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而《幸福课》却一再要求我们:放弃“捷径”,这是一门立劝我们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努力去关注内在,关注己之所有,关注自身优势的同时认真执行才能有所收获的课程。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高喊,这与幸福课的精髓不谋而合。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12)


最最起码,这是一门需要我们耗费1800分钟,30个小时,克服全英文授课的文化差异,克服心理的懒惰和固定思维,克服对“捷径”的渴望,去实际应用并努力改变的课程。

2)“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得更快”!

这是一门有用的科学。它需要我们的参与其中,内观自己,研究自己,探究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所以课堂上会有很多的“time-in”时间,即练习时间。在练习时间里,Tal将教会我们:如何将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真正的time-in比学到的知识更有用。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13)


从实际来看,并不是信息改变了我们,而是我们对信息的认知导致了我们的不同解读。信息就像数据,而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容器。重要的不是填入容器的信息,而是大脑这个容器如何解读这类信息,所以这门课程不是要将信息(information)填入我们的脑海,而是要教我们的大脑如何变形(transformation),即改变我们的认知,挖掘我们自身的潜能,“凿除多余的石头”,即去除那些多余的限制,从认知的角度习得乐观。

3)辨识正确的问题(Identify the right question)

《幸福课》会教我们,如何去辨识正确的问题,因为问题创造了现实。问对了问题,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哈佛大学曾对参与MBA课程的学员进行了调研,多年之后,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人都很成功,但是其中也有一小部分人异常成功,就是成功得近乎完美的一类人。为什么是他们?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14)


究其原因,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的特质:



1)他们都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they are motivated;

2)他们始终保持开放的状态,始终都在问问题,他们是终身学习者,一直像孩童一样处于好奇的状态。

积极心理学,也正是这样一门科学,它在转变着传统心理学只探究精神、行为、疾病、病态等方面的负面内容,转而去研究人类身上那些健康的、积极的、优势的、闪光的一面,去研究那一小群非常快乐、非常乐观,即使被生活摧残了一万次,依然可以站起来重新出发的人。

4)幸福是一种终身的追求(a life-long pursuit)。



“我们必须记住,对一个人深层本性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人类普遍本性的认识”。

——马斯洛

我们学习积极心理学,研究自己,探索内在的心理地图,也可以获得对人类普遍性的认识。幸福需要不断去实践,去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将思想上的细微改变刻画到行为当中,最终引入真正的生活。

Tal说,在本课程结束之时,他不想听我们说 “感谢你教会了我新的知识”这样的话,他更希望我们与他分享,我们在生活中做了哪些实际的改变,我们的行为有哪些改变。

哈佛幸福课专注力(哈佛幸福课第1课)(15)


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去生活是一件非常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思维大多已经定式,不出意外,我们会带着我们的固定思维步入壮年、老年,成为一个顽固派,圣人尚有局限,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改变需要勇气,改变自己的认知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做到。

若是你也在自我探索,不妨抱着开放的心态,再次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接受那些朴素又简单的道理,再将它们实际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吧。

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道德经》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但愿这一趟学习之旅,我们能一起坚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