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之事解读(初读道德经会将有为当无为)

无为,有用,有为,无用这四个词估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有些朋友甚至将这个当作是座右铭。这几个词语该怎么理解呢?今天知常容就来谈一谈这四个词语的意思,仅是个人观点。

什么是无为?

无为是不作为,还是无不为,还是就是不做呢?

无为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过无为。

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圣人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有为难道不行吗?

道德经无为之事解读(初读道德经会将有为当无为)(1)

如果圣人觉得某种动物喜欢,那么大臣必会去寻找这种动物,这种动物就有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这世界上一共有多少动物被人类灭绝了呢。

上有好,下必效之,而且是成倍的放大,必会带来灾难。

所以圣人无为是非常重要,圣人做一件事,那么这一件事就会被放大成千上万倍。

咸丰皇帝喜欢节俭,这是好事,但后果是破衣服居然比好衣服值钱,这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关于圣人处无为之事这句话具体什么意思,你可以看下面这个专栏。

有人看完就得出结论,无为就是不做事,那肯定是不对的。

因为读这句话人的只盯着无为,却忘记了无为前面那个人。那是一个圣人。

何谓圣人?《道德经》中的圣人是什么身份,那就是统御万民的君王,而不是普通人。圣人的作用如同谁一样?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从水这里可以看出无为。

道德经无为之事解读(初读道德经会将有为当无为)(2)

1、利万物,引伸为利万民。

2、不争,不争什么?不与民争。

3、处众人之所恶。

所以你的无为,首先你有利万民的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会出现什么情况?

会出现争!

你就做不到不争。

因为你需要的,你怎么能克制呢?自然会去争。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

你饿了,饿的前胸贴后背,现在前面有一碗饭,你有没有动力想去吃这碗饭。

如果你现在吃的很饱,同样前面有一碗饭,你有没有动力去吃这碗饭?

答案不言自喻。

争与不争引出的一个词语是:有用,无用。

道德经无为之事解读(初读道德经会将有为当无为)(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为万物对天地来说没有用,自然就不会与万物争什么,你自然可以做到以天道对万物。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只有当百姓对圣人是无用之时,那么圣人才不会想到去消费百姓,消耗民力,让有可能让百姓“我自然”成为可能。

所以你无为,无为的前提是你无为的对象对你是无用的。

这只是第二点。

第一点是利万民。你除了不跟他们争,而且要有利他们。如果你对他们一点用处都没有,那么也谈不上无为。比如作为国君你连保护他们的能力都没有,盗贼横行,你虽然已经做到不争,那并没有做到利他们,然后谈无为自然不是无为了。

如果你没有利你对应的对象,那么根本谈不上无为,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有用。如果你对别人没有任何作用,那么这个跟无为是没有任何关系。

我写的文章对你没有一点好处,你也就不会看到这一句话,我的专栏对你没有作用,你也不会去购买。这就是有用。

只有对别人有用了,别人才会用。比如我写的专栏

里面是我对世界和历史以我的观点进行解构,包括《道德经》,《中庸》诸子百家,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解惑和切入点,呈现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解。

那我这个是上善吗?当然不是了,这是中善,属于利而争。我写的对你有用,但我要争,如果不图利,我怎么会写出这些东西呢?有些人拿钱出来助人,但他赢得名声,或者求得了心安,这同样是中善。

还有一种最容易被误认为是上善,那就是我一心助人,一门心思做好事,目的是为了自己悟道,明理,或长生,或积德或其他等等,那也是一种中善非上善。不过这个比较复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能明白的应该有些通透了。

那下善是什么?

不利且争,也就是夺,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恶了。

道德经无为之事解读(初读道德经会将有为当无为)(4)

不管是中善和下善都与无为无关,那都是争,只是争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因为你视对象物为有用。一旦对象物有用则谈不上无为了,必会有为。

只有上善才能称得上是无为的前提。

做到不争,再做到利,那还不是无为,还有一个:

处众人之所恶

什么叫处众人之所恶 ,那就是你需要忘形,忘名,简单一点就是无我。

众人有好恶,好恶怎么来的,自然源自有用,有用,有利则为好,为善,无利有害则为恶。

所以你要呆在对自己无利且有害的地方而丝毫不迟疑。遇到好处你要不敢为天下先,遇到灾难,你应该冲在最前面。

这三点都做到了,你对你的施向物才可以称为无为。

总结一下:

万物对你无用,但你对万物有用。能做到自然是得道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